分享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虹72 2017-06-01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边沁

【智海踏浪】

    边沁是功利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功利主义是以功利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又称乐利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除了边沁以外,还有J.S.密尔。功利主义思想早已有之。古希腊学家伊壁鸠鲁就提出过人生的目的在于摆脱痛苦和寻求快乐,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最大利益。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用求乐避苦的人性主张来反对封建束缚和禁欲主义,并从理论上对利益原则进行了探讨。后来,边沁接受了这些思想,创立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密尔继承了他的观点并最早使用功利主义一词。功利主义继承发展了历史上幸福论和快乐主义的伦理传统,认为,幸福就是免除痛苦,求得快乐,而利益则是幸福和快乐的基础,个人幸福就是个人的利益,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幸福,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因此,边沁提出,追求利益是道德的最高也是唯一的标准。功利主义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提出为了增进个人的幸福和保障个人利益,也需要增进社会的幸福和利益。但功利主义把个人利益看成唯一现实的利益,而社会利益仅仅是个人利益的总和,所以,功利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更为精致的利己主义伦理学说。

【知心小语】

      功利主义主张了人的个人利益,认为只有人的个人利益才是最实在的。边沁的这一思想是值得肯定的,总比那些教导我们为了虚幻的信仰或者大而无当的理想而去压抑个人欲求,牺牲个人利益的学说要进步的多。最起码,我个人认为这种学说和观点很真诚。但是,疑惑也是有的,比如,人的本性在于追求个人利益,难道人只是在追求个人利益吗?为什么很多人宁愿放弃或者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以成全其他的目标?再者,幸福能否量化?是不是利益追求的越多,我们就会感觉到越幸福,我们行为的出发点,是不是每次都会比较权衡一下利益的得与失?

   利益与生存有关,但生存并不等于生活。人活在世上,生存是第一位的,是前提,但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存的意义只在于是一种必需,是存在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必需,是一种现实性的概念。而生活则是在于感受和领悟生命的极乐,生命的狂喜。因此,在人类世界中,生存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因此,利益也不是人生的全部。

   当生存与生活发生错位时,功利的头脑就会成为目的,所有的行为都是受着功利主义的左右,那就等于是仆人在充当主人的角色。一个人如果越是追求实利,他就越得不到满足,他的生活就越缺少喜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越是功利主义,那他将会过着越是忙碌的生活,活得将更加狭隘,就越体验不到生活的狂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