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学术性与职业性并重
特色标准是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标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升格、转型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规格、高标准、综合型、研究型成为基本办学范式,学制、教学、管理、招生等环节上与精英教育趋同。这种办学质量标准的一元化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7]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发展中的瓶颈,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而同时很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按照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标准来办学,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与学术型本科院校雷同。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竞争,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无法竞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特色标准,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特色标准应该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紧密地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技术来源和文化传承。尤其是在一些地市级区域,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相对于学术型本科人才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特点。在知识方面,虽然理论知识弱一些,但专业实践知识要强,现场操作经验丰富;在能力方面,虽然科研能力弱一些,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在素质方面,合作意识强、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应该通过建立特色标准来得到充分体现。 标准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具有共识性、规范性、权威性、分类性等特点。[8]从标准的定义、特点与作用可看出,只有通过规范的程序,以文件的形式,由权威机构发布,并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标准才能发挥导向与监测作用。当前,基本的学术标准已通过《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文件加以明确规定,对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起着有利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特色标准却仍然属于理论界研讨的范畴,而办学者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这就难免会使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上茫然,在行动上出现偏差。因此,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订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标准是引导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或社会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有效途径。而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种重要体现,将直接影响和引导高校的发展。目前,我国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针对普通本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本科方案);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2008]》(以下简称新高职方案)。现有的评估方案考虑到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同,但却忽视了同一层次不同类型高校质量标准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当前的本科评估方案无法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无法展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优势,甚至阻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些院校研究者从自身的办学实践出发,开始探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当前在这方面研究较系统的有北京联合大学的江小明教授、上海电机学院的杨若凡教授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教务处长娄斌超。而这三所大学正好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典型。但这些指标体系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实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的融合,必须体现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的统一。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与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上可以保持一致,以达到本科的基本标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可以通过观测点与等级标准的不同来体现。如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1.1 学校定位”的主要观测点是“学校的定位与规划”,A级的标准是“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并有效实施”;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都可以不变,但A级的标准改为“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有效实施”,这就突出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体现了差异性。通过这种方法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既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的一致性,又体现了二者的差异性,而且由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一致性,更容易理解、区别与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在观测点层面增加了“实践教材”和“产学研合作”两个观测点,减掉了“双语教学”,其中“实践教材‘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校合作开发教材,实践教材建设较好”;“产学研合作‘要求’产学研合作紧密,效果好”。第二,在具体标准方面,有很大的改变,重点突出了应用特色。如“学校的定位与规划”强调了“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教育思想观念”强调“具有先进的应用教育思想观念”;“教师整体结构状态”强调“具有行业背景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专任教师”强调“具有行业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强调“近三年均有到企业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经历”;“教学水平”强调“理论联系行业实践紧密”;“专业结构与布局”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强调“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应用特色明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强调“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强调“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专业实践和创新活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强调“体现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情况”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强,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创业成功”。其它的观测点和标准与普通本科基本相同。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但两者由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既不应以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大众高等教育的标准,也不应以职业型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为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目前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实质上以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从而会产生误导,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陷入误区。”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仅办学者要探索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引导自己的办学实践,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制订宏观政策,加以分类指导,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2][6][9]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 [3][4]丁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5]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3(4). [7]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选择[A].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国别报告[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8]陈玉祥.从标准的内涵看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9/view-956029.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