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运用好自己身体上的大补穴!

 丹河小舟 2017-06-01

人体的每个穴位就相当于一付中药。人体的十大补穴为:

合谷 曲池 内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中脘 太冲 三阴交 章门 关元

胃之募中脘,小肠之募关元,以及肝之原穴太冲。其功能是补气血,健脾胃,养心气,滋肝肾,通经活络。偏于疏调,十全大补穴偏于调补。

章门,

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章门,出入的门户也,脾之募章门。功能为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消胀化食,有人参之功效。

合谷,

清热止痛穴 合谷穴又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拢后,隆起肌肉最高处。常灸合谷穴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吃了药不能马上见效,均可通过灸合谷穴来缓解。合谷主卫气不足,疏通经络,入太阴止汗、发汗,有同黄芪之效。

曲池,

曲池穴:屈曲肘关节时,位于在肘横纹的外侧头。左右各一。此穴具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调和气血、平衡血压的作用。多用于治疗颈椎疼痛、上肢过电样疼痛、手臂麻木、头痛、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麦粒肿、甲状腺肿大、乳腺炎、高血压等。

曲池穴主中风寒痹筋挛,妇女血印专擅血中之风,治同川芎之功效。

足三里,

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盖窝下方3寸。中医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诀,如果我们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寒等,都可以灸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白领和亚健康人群,每天灸足三里,能减轻工作压力,缓解疲劳。祛风寒湿痹,能升能降,止汗除热,健脾消食,有白术之效。

内关,

养护心脏穴:内关 内关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常灸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灸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降胸胁之逆气,行气血,止心下结痛,除烦满,健脾利湿,有茯苓之作用。

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灸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常灸中脘穴,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灸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同时灸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主五脏六腑,坚筋骨,长肌肉,增气血,调阴阳,有甘草功效。

三阴交,

滋阴养颜穴,三阴交三阴交被称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灸三阴交,有助于打通人体淤塞,保养子宫和卵巢,还有调月经、除斑、祛皱、祛痘,治疗皮肤过敏、皮炎、湿疹的作用。从经期前三天开始,每天灸三阴交,坚持三个月,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三阴交主妇人经血不调,生血养血,止咳逆上气,为足三阴所主,功同当归。

太冲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或者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即是太冲穴。主邪气伤阴,止腹痛,行血痹,除坚积,入厥阴、少阴,治阴虚小便不利,疗效同芍药。

关元,

补肾穴固元穴 关元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常灸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灸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灸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主伤胞宫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长肌肉,有同地黄之主治。

阳陵泉

舒筋活络穴,阳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时候要端坐不动,用手摸腿,膝关节外下方有一个突起,叫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阳陵泉的位置。平时常灸阳陵泉,再配合活动肩膀,可以缓解肩膀周围的疼痛。此外,阳陵泉还对乳房胀痛、两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有缓解作用。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祛风寒湿痹,舒筋利节,有同肉桂效力。

十全大补穴多用于

1.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多因劳伤过度,思虑伤脾或久病失养耗伤元气,损及心脾或因失血过多,气血难生。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语言低微,食少便溏,头晕目眩,自汗心悸,手足麻木,舌质淡,脉沉细弱等证。

2.脾肾两亏,先天后天失养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消耗,房劳过度,中气下陷,肾气不固所致。主要表现为食少纳差,消瘦萎弱,精神疲惫,腰脊酸痛,头晕、耳鸣、便溏、尿频、舌淡、脉虚弱等证。

3.肝肾两虚多因年老体弱,肾精耗竭,或久病消耗,或高热病后以致肝肾阴亏。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心烦易怒,腰酸足软,小便频数,脉细数,舌质红,少苔等证。

艾灸是古今公认的补充人体正气最有效的方法。艾灸通过皮肤表面向经络、脏腑渗透能量,可驱散寒气、温通经脉,但其本质作用在于艾灸通过刺激穴位,艾热走窜经络,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防御的自愈力。

实际上,艾灸所起到的是一种激发、催化、打开人体“暖气阀”的作用,本质上是提高、复原我们人体原本就有的、与生俱来的“自愈力”。通过艾灸神奇的能量释放,短期可缓解调理我们能够感知到的病痛,长期可提高、复原、保护我们体内的“随身医生”,使之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让我们少生病、不生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