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烹饪技巧,能让你的菜”鲜爆棚“!

 似谷若渊 2017-06-02

治大国,若烹小鲜。好吃的菜,到底“鲜”从何来?


美味的菜,有些吃着是咸的,有些是甜的或者酸的苦的,当我们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味道给它,而它又是如此吸引人的时候,我们常说这道菜是“鲜”的。酸甜苦咸来自于什么,大抵不过是盐糖醋,而“鲜味”的产生,远远复杂得多。

鲜味是什么鬼

近100多年,人类和鲜味才互相认识。而在这之前,品尝食物时感受到不同一般的绝佳风味,我们并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甚至一个名字都没有给它。

不同一般的绝佳风味

直到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为了探索出昆布汤美味的秘密,去一样样地试验汤里的物质,最终发现带来鲜味的物质,叫做谷氨酸。
通过近些年科学界的研究,发现带来鲜味的物质不只谷氨酸这一种氨基酸,还有大多的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类,它们被统一称为“呈鲜物质”。

除了酸甜苦咸,人类舌头上还有鲜味的接收器,“鲜”也被确立为食物的第五味。有些食材的呈鲜物质含量较高,因此得到了国际烹饪圈的普遍应用。比如番茄,成熟时谷氨酸含量突出,它能够制造出的鲜味,让它得到了世界各地厨师的喜爱。

有机酸类中的琥珀酸钠,是食物中最常见的呈鲜物质,在贝类中含量最多,在肉类中也有少量分布;

核苷酸类中的肌苷酸、鸟苷酸是食物中频繁出现的呈鲜物质,肌苷酸广泛存在于肉类中,而鸟苷酸则主要存在于菌类中;

氨基酸类则非常广泛存在于许多动植物中。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味精MSG,就是谷氨酸钠,也属于氨基酸类。因为可以从多种植物中发酵提纯获得,因此得到了普遍使用。


味精的鲜,要不要

传闻味精导致头痛和中风,其实到现在都没有科学依据证明这个结论。反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将味精列为“一般认为安全”的级别,辣椒、糖、醋和泡打粉都属于这个级别。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也将味精摄取量定为“无规定”级别,这是给味精放入了最放心食用的分类。相比于味精,过量摄入的盐,对身体的危害更大。
甚至Alinea的主厨Grant Achatz也曾经公开发表过支持味精的言论,但是,他也总是通过优选食材和烹饪方式,调配的酱汁等等去增加鲜味,绝不会依赖于味精。

Alinea主厨 Grant Achatz

鲜味是十分强烈的一种美味,加入过量的味精,就会消杀食材本身的味道。我们吃一条肉质鲜嫩可口的石斑鱼,最重视的是它本身带来的大海中丰富的味道,而不是单单为了吃谷氨酸钠的味道吧。
常年吃下盐多的菜,口会变重。味精也是一样,长期过量食用,会消耗我们的味觉,使味道变得越来越不敏感。
此外,单一使用味精添加所产生的鲜味,是一条看到终点的路,就只有一个机械呆板的味道。我们想要的是,每一次吃到不同的菜肴,都有不太一样的感官体验。

产生鲜味的食材和方式那么多,怎么能单单感受“谷氨酸钠”(味精)的鲜味呢?

本味有鲜的食材


海产品:

植物:如海带(昆布)、紫菜等。海带蛋花汤、海带排骨汤、海带结红烧肉、凉拌海带丝,想起来口水都要出来了,这就是鲜味儿勾的。
动物:鱼虾蟹贝和软体动物等。海产品拥有馥郁的鲜味,被称作海鲜恰如其分。


肉类:

猪牛羊等肉类是日常生活中主要接触的鲜味食材。蔬菜单独炒,总觉得寡淡,常加入肉片一同烹制增鲜。


植物:

笋、豆类、芦笋、土豆、番茄等呈鲜物质含量较多,这些自带强烈鲜味属性的菜,无需加肉,就可以做出美味,只要用合适的烹饪方法将鲜味带出即可,清炒莴笋,黄豆糕,酸辣土豆丝,番茄炒蛋个个都是经典美食。


调味品及配料:

美国的番茄酱,日本的味增酱油,泰国的鱼露,马来西亚的虾酱,中国的豆豉酱和酱油,欧洲的奶酪、火腿和红酒牛肉汁,到近代出现的味精,世界各地都在使用当地独具特色的鲜味调料。

菌菇类:

羊肚菌 Morel mushroom

冬菇和花菇含量最高,其次是口菇。 尤其是用菌菇熬汤,可以烹制出风味绝伦的汤。日常使用的香菇,这股子鲜味,在风干之后,更为出众。

为什么要了解产生鲜味的物质成分, 而这些成分又存在于哪些不同的食材呢?因为这三种呈鲜物质经过一些烹饪加工后,鲜味翻倍,而呈鲜物质之间的协作,能够让鲜味产生指数级的增长。

打开提鲜的秘笈

基础增鲜方式:

加热:肉类的鲜味释放,需要借助温度的力量。一块生肉,吃不出熟肉丰腴肥美的鲜味。这种看似简单的提鲜方式,也并不容易做好。《随园食单》中讲到火候,“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肉死就色白如粉,肉质松散,而火候正好的鱼肉,色白如玉,凝而不散。合理的温度,加热合适的时长,才能获得最好的鲜味。

炖煮:通过对高蛋白食物在水中的持续加热,如禽肉、畜肉等,它们内部的核蛋白不断分解为核苷酸,呈现出鲜美的味道。随着加热时间增长,汤味越来越鲜美,就是常说的“汤越老,味越鲜”。据说,有人为了一口鲜汤,将鲫鱼吊在汤锅之上,水蒸气煨出的鱼汁滴回汤锅,得到的鱼汤,鲜美异常。

西餐中,就必须说到被称作“西厨之王”的埃科菲。他对“第五味”的追求,规范了红酒牛尾汁的制作方法,用高温烧肉,之后再用蔬菜的汤汁溶解掉这层烧过的硬皮,就会得到氨基酸,带来酱汁的鲜味。纵然那个年代,还没有一个词能定义“鲜味”,但是埃科菲察觉到了这一味道的不同,并且钻研出能够成功通往鲜味的康庄大道。

风干腌制:海米、扇贝、海带等海货制品都可以用于提鲜,它们在风干之后,味道更加强烈。香菇内部物质在风干之后大量转化为鸟苷酸,这也是干香菇远远鲜于新鲜香菇的原因。腌制的火腿经冬历夏,鲜味经过发酵分解,散发出来,搭配任何食材都可以让鲜味更加浓郁。

发酵:发酵的方式,能够让含有呈鲜物质的食材更加鲜味浓郁,比如用海鲜发酵制作的虾酱、蚝油、虾油等,是众多美食的点睛之笔。

混搭增鲜方式:

四味之后才有鲜

味觉四面体学说认为,酸甜苦咸是基本的四味,而鲜味是独立于这四味之外的。也就是说,如果一道菜只有鲜味,我们是感受不到它的美好的,就像一锅精心熬煮却没有加盐的鸡汤。只有在咸味的基础上,鲜才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来,常见的味型--咸鲜就基于这个理论之上,比如盐焗蟹、西班牙海鲜饭、烤鳗鱼等等。

而最在意甜味和鲜味协奏的,也许是广东人。广式靓汤煲得好,最常点赞的形容词就是“鲜甜”,将肉本身的鲜味长时间炖煮出来,汤里搭配带甜味的食材,比如“排骨+薏米+冬瓜”,“排骨+茅根、红枣+红萝卜+玉米”、“老鸡+虫草花+红枣+枸杞”等,两种淡淡的味道在舌头上配合带出的“鲜甜”,味道远远美过单独的鲜或者单独的甜。

而苦和酸的味觉,最初产生,是为了警示我们食材腐坏和变质而进化出来的,菜肴中的展现,我们通常只需要一点点。如果食材偏苦或偏酸,在和鲜味的配搭后,对这两种味觉的感受会神奇地降低。

鲜不独行:

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三大类呈鲜物质,两两或者三者同时出现,进行搭配调味,产生的就不只是加法的效应,而是乘法效应。甜加甜是太甜,酸加酸是更酸,鲜加鲜,无论怎么鲜都不为过。

中餐里,早早就在讨论鲜味的由来。《山家清供》里,竹笋“其味甚鲜”,开始发现单一食材的鲜味。《食宪鸿秘》里,酱油“愈久愈鲜”“陈肉而别有鲜味”,发现了风干和熟化后加强鲜味的秘密。《清稗类钞》中的饮食部谈到,“以淡菜煨猪肉,加汤,颇鲜”,已经发现了鲜味的叠加效应。
鲜味得以被池田教授发现,就是因为日料中大量使用的昆布和鲣鱼共同熬煮出来的汤,拥有浓厚的鲜味,引起了他的关注。昆布中含有氨基酸类中的谷氨酸,鲣鱼干中含有核苷酸类中的肌苷酸,不同的两类呈鲜物质组合起来,使鲜味数倍地增长。

氨基酸+核苷酸

小编在广州,第一次被鲜味震撼,是品尝到了广式腊肉饭。广式腊肠是猪肉加入蔗糖和酒,风干熟成之后得到的美味,时间赐予了丰富的氨基酸,是浓郁鲜甜的味道。提前泡发干香菇,切丁,加少许油和酱油,炒出焦香,干香菇富含的核苷酸和腊肉的氨基酸一起,覆盖在待蒸的米饭上,馋死人的隔壁家的饭香。

氨基酸+有机酸

海鲜饭里加入小鱿鱼、带子、蛤蜊这些形形色色富含有机酸的海产品,再倒入鸡汤。鸡汤里的氨基酸和海鲜里的有机酸都被烩入饭中,使得软硬适中拥有完美口感的饭,同时拥有了完美的鲜味。

核苷酸+有机酸

松露与牛肝菌调汁,两种优质菌类含有很多的核苷酸,将松露汁浇上带子,作为贝类的带子,含有的有机酸和菌类的核苷酸混杂在一起,在舌头的鲜味接收器上产生作用,成数倍地放大鲜味的感觉。

如果觉得一道菜就是缺了点什么,却又说不上来,也许就是“鲜味”了。鲜味的得到,又需要如此多的细节和耐心,相信对美味有极致追求的你,也有很多的心得,要与我们分享吧。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