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媒体、技术

 教技1502吕慧慧 2017-06-02
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教学
丁兴富


   前言

  远程教育是人类历史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产物,它既是为了满足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的需要,也是在工业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发生和成长的。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的广泛传播,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和学习社会转化,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日益发展、日臻完善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教学始终是推动开放与远程教育进步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这组论文将论述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教学。首先,本文探讨教育技术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后诸文将依次论述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媒体教学功能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教育资源的规划和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育技术是20世纪国际教育界的新兴学科之一,更是近百多年来各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实践领域。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我国基本上与世界同步,引进并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本文将对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

  纵观人类教育的发展历史,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印刷技术、视听技术以及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下半叶崛起,成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教育技术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不断吸取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逐步完善、走向成熟。而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同时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理论、内容、模式、手段、管理和体制的变革。
  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使用电化教育的术语来概括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对电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电化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1) 电化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
(2) 在电化教育中,教师依然起主导作用;
(3) 在电化教学中,电教媒体和传统媒体要互相补充、综合运用;
(4) 电化教育理论应包括理论基础、媒体、教学法、管理等几个部分。
  在应用研究方面,着重探讨电化教育的性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电教教材编制的原则、要求,电教器材的选型、规范,电化教学的方法,电化教育的管理、评估等(吴再扬 1994)。
  1983年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在整个80和90年代,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外教育技术学概念和理论的引进,我国教育界对"电化教育"的概念、术语和定义展开了争论。主张继续使用电化教育名称暂时不改的学者对电化教育概念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 教育方式说:认为电化教育是运用一定的教育设施、器材和教材,采取相应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来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特定教育方式。
(2) 新教育说:认为电化教育是将科技成果运用于教育领域,是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是教育的全面革新。
(3)辅助工具说:认为电化教育主要指电教设施、器材和教材,是辅助教师讲授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4) 过程说:认为电化教育是人机协作、高速优质培养人才的过程。
  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广的电化教育定义是由南国农教授给出的:"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 南国农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上的论文"我们对电化教育知道多少?"提出了"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和"管理论"等七论的观点,试图对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南国农 1988)。1997年南国农在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广州会议上提出我国电化教育界应加强"四件"建设:硬件、软件、课件和潜件。其中潜件是指能够有效地指导电化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另一种意见是自20世纪30年代起启用的电化教育概念和术语,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当今世界和我国该领域的教育实践和学科理论发展,应该尽快改用教育技术。显然,这种意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也已经得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

  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


  美国是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广大的美国教育技术工作者通过他们的丰富实践,不断科学地总结教育技术领域涉及的概念和理论,使其反映这一领域的变革和更新。从60年代到90年代,四十年的集思广益和不断反思、检验、探究和深化,终于逐步实现了对教育技术的专业化描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专业组织者的作用,努力将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理论、一个领域和一个专业来下定义。1963年,美国诞生了教育技术的第一个正式定义,将教育技术看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此后,这个定义被多次修改,每次修改都为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1977年发表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复杂的、综合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并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有关"。此后的10多年中,这个定义一直被认为是对教育技术的最权威的概括而广泛采纳。直到1980年代末,美国教育技术界认识到1977年的定义已经过时、需要修改。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了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西尔斯(Seels)和里奇(Richey)总结合写成专著《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在1994年发表。在该专著中给出了教育技术的全新的定义。这个新定义事实上是美国教育技术界的集体研究成果,史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教育技术1994年定义。该定义不仅反映了美国教育技术界、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的新概念。1994年的《美国教育媒体与教育技术年鉴》对西尔斯和里奇的专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书对教育技术的新定义有广泛的基础,不仅通过了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专业审核,而且得到该领域最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认同。
  教育技术的1994年新定义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何克抗译,1996年)或者"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邬美娜等译,1999年)
  依据西尔斯和里奇在专著中的解释,有人认为应该集中关注教与学,因此主张采用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而另外一些人认为教育包括教与学在内的更丰富的内涵,主张使用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西尔斯和里奇在专著中采用的是教学技术。本书仍使用教育技术。教育技术1994年定义有4个组成部分(西尔斯和里奇 1994:33):
理论与实践
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过程和资源
为促进学习(有关学习的)
  理论和实践:1994年定义扬弃了1977年定义中对教育技术是一个过程的提法,转而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观点。这就表明,教育技术不仅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而且是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和专业。作为学科专业,必须有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理论包括概念、理论框架、原理和命题,以此构成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体系。实践是指这些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通过实践取得新鲜经验和信息为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贡献。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中广泛使用各种模型,模型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这是教育技术的五个基本范畴,函盖了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主要专业知识技能和职能。每一个范畴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范围,并且已经发展成为各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科学领域最大的理论贡献来自其设计范畴。开发范畴也比较成熟,它代表了对实践的最大贡献。而利用范畴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得还不够成熟。虽然在教学媒体的使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个范畴的其它方面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管理范畴一直是领域的一部分,过程和资源、各项功能的实现都必须得到组织和管理。评价范畴仍主要依靠其它领域的研究成果。该范畴本身的主要贡献是形成性评价。对于上述五个范畴各自的研究领域可以分述如下:
  设计-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首先有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制订(教学策略中又包括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教学系统与教学信息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
  开发-将视听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利用-确定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设法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管理-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评价-既要重视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
  关于过程和资源:这是教育技术得以中两个传统组成部分。过程是为达到特定结果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在教育技术中包括设计和传播过程。过程是一个包括输入、转化和输出的序列。对教学策略及其与各种学习类型和媒体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过程研究的例子。教学策略是选择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方法。过程还包括传播系统(远程会议)、教学类型(如独立学习)、教的模式(如演绎法)以及教学开发模式(如教学系统设计)。过程通常是程序化的,但并不总是这样。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这个领域开始是由于人们对教学材料的使用和传播过程产生了兴趣而发展起来的。但资源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资源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可见,新定义在教与学的过程与资源中更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为了促进学习: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影响并促进学习。新定义强调学习结果,阐明学习是目的,而教是促进学的一种手段。学是评价教的标准,它表现为知识、技能或态度的改变。新定义中的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个人知识或行为相对持久的改变"。

  教育技术引起教育界的革命性变革

  进入20世纪以来,教育技术正在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革命性变革,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以革新教育的姿态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和演变。查尔斯·赫梅尔(C. Hummel)博士在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1977)里,援引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在70年代中期的一份报告书《变革高等教育的战略》中的一段评论:"在教育领域里的通信技术的发展构成了"五个世纪以来的第一个伟大的革命" 。"以计算机、微电子学和无线电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将教育从固定的时间、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最终将整个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教育制度。近代以来,从教育界、从大学校园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和社会面貌,但是教育界本身、大学校园在几百年中却很少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那些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和科技力量似乎对产生它们的教育界和大学校园无能为力,把它们留给了几百年来习惯于校园面授讲授的教授和学者们的个体劳动。但是,这次是一个例外,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对教育界、对大学校园、对学术活动、对教与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同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领域一样也开始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美国1972年发表的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书《第四次革命: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技术》(CCHE 1972)也预言并论证了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革命性转变及其前景。
  在世纪之交的前夕,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人类文明史面临又一次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新世纪既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为我们带来了挑战:世界各国正迎来更加激列的国际竞争。未来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努力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优先发展,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我国教育部抓住时机决策,将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中国教育报》1997年5月18日创办了题为"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的专栏。陈至立部长为该专栏创刊号撰写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文章强调:"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相当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quot;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有感于此,何克抗教授撰写了"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一文(1999),将"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表述为ME命题,并对之进行了哲学和教育学的论证。何克抗对ME命题的哲学论证建立在以下两个论点之上:信息技术是导致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何克抗认为ME命题的教育科学基础在于12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新型人才的特殊重大意义。它的论证是逐级深入的:首先指出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论述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最后论证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计理论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教育技术的两种应用

  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教育技术在校园教育中的应用,另一种则是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我国电化教育协会的专业学术委员会的设置就是依据这样一种划分:其中普通高校电化教育委员会(各地普通高校的电化教育机构为主要成员)和中小学电化教育委员会(成员除中小学外,还有从中央到各地的电化教育馆)主要研究教育技术在校园教育中的应用,而广播电视教育委员会(从中央到各地广播电视大学为主要成员)则主要研究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和某些中心城市的重点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技术在传统大学和传统学校中的应用既有校园教育的方式、也有远程教育的方式。教育技术不同的应用方式是可以实现相互借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
  教育技术在校园教育中的应用是指:在传统校园院校中,在保持班组集体课堂面授为主的同时,教育技术被用于各类基于资源的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活动。当教育技术在校园教育中应用时,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的教与学的活动依然在校园内进行,主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和环境依然是在校园之中。各类运用教育技术的基于资源的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活动、特别是学生利用各类教学设施、设备、媒体、材料、课件的独立自主的个体化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可能在校园中的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自习教室、学生宿舍进行,也可能在校园外(如学生家庭、公共图书馆或其它社区设施)进行。但是,师生都参加的班组集体课堂面授依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传统大学和传统学校的电教中心或视听中心为教师开展视听教学、也为校园内学生运用视听设备和视听学习材料提供各种服务。计算机中心和网络教室等基础设施为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基于计算机、基于网络的教与学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提供各类技术和辅助服务。图书馆也从单纯的书库、阅览室和书刊出纳台的传统运作模式走向多载体馆藏、多媒体呈现和电子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教育资源中心、服务中心和学习中心。有条件的院校已经为每一位校内学生配备了专用计算机、或者分配了公共计算机的使用和上网的时间。所以,传统院校校园内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已经远远超出其所在院校的校园范围。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美国纽约大学校长赫伯特·兰道1990年曾预言,要在校园中度过4年学习生涯的传统大学将要消亡。对这一预言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由于有了教育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校园教育也将变得较少时空限制、更多开放灵活,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集体面授教学和基于资源学习相互平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全新的校园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是指:各类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被应用来为远程学习者发送教育和培训,学习者主要在院校校园外(家庭、工作场所、社区中心或其它任何地点)利用远程教育院校或其它教育机构设计开发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进行学习。远程学习者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主要是多种媒体的课程学习材料(从印刷材料、视听材料到计算机课件),也可能是双向交互的远程课堂教学、包括视频会议在内的各类远程电子会议系统、计算机会议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等。由于远程学习者分散在校园外,即使有或多或少的集体面授辅导和师生当面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起主导的地位。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在远程教育中起着基本支柱的作用、即担当了联结、沟通和实现教与学的重组和整合的功能。因此,建立在教育技术及其开发的教育资源基础上的远程教育的教与学的模式与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的校园教育的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性质特征。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教育技术按功能分类主要有三种:应用于课程开发的教育技术、应用于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教育技术和应用于教育管理的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教育技术
  这是指教育院校及其教师与其它教学辅导和技术人员用来设计、开发和发送远程教育课程的各类教育技术。印刷厂和出版社、视听材料制作中心和音像出版社、卫星电视发射、转播和接收系统、计算机课件设计开发的软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及相应的通用教学平台等是课程开发和发送必备的教育技术部门。各学科的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要经过适当的培训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这里主要之各类教学媒体的使用技能和相应的课程材料的教学设计的专业理论方法和知识技能)并与有关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和其它技术人员一起完成远程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发送任务。

  远程教育学习支助服务中的教育技术
  这是指教育院校及其教师、与其它教学辅导和咨询人员用来同远程学习者进行双向通信交流、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支助服务的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以学生利用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助学和同学协作学习为辅。在远程学习者利用多种媒体的课程学习材料等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的全过程中,教育院校要组织教师与其它教学辅导和咨询人员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支助服务,这就需要各种可以实现双向通信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除了最常用的在学习中心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面授辅导,通过邮递系统的函授辅导、作业批改和指导,以及电话辅导和咨询外,如今可以通过各种电子信息通信技术(比如,各类音频和视频的远程会议系统和计算机媒介的通信机制,如电子邮件、专题讨论组和计算机会议等)建立师生间或学生同伴间的双向通信和交流机制。

  远程教育管理中的教育技术

  这是指远程教育院校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使用的各种教育技术。就教学管理而言,远程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化形态的教育方式,从教学计划制订到课程设置、资源分配,再到每门课程多种媒体学习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发送都有大量的组织和管理任务,只有藉助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教育技术的帮助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对学生管理来说,更是如此。对大量分散的远程学习者的注册登记和课程选择;作业的收集、批改、登记和返还;平时检查和考试;学籍管理、学分认定和证书发放等都要求应用相应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新定义对远程教育的意义


  通过上述考查,可以清楚地看出,教育技术1994年新定义对远程教育有相当大的针对性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教育技术新定义对资源和过程、尤其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重点关注对远程教育有极强的适用性。远程教育就是一种院校组织的基于资源的教与学的过程。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在远程教育中比在传统校园教育中更突出。远程教育一贯十分重视对学生远程学习全过程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支助服务和全面质量监控。对资源和过程的重视正与远程教育微观理论中对远程教与学的两个基本功能要素的注重不谋而合。
  教育技术新定义对5个主要范畴的界定和阐述对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是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对教与学的资源、尤其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正是确保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保证。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正是集中在这些领域。
  最后,教育技术新定义显示出的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的理论倾向也是和开放与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结果和发展趋向相一致的。这种趋向显然同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发展及其教学环境的日益完善有关,也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日益发展和被普遍认同有关。如今,在国际远程教育界,一种普遍的趋势是以开放学习来代替远程教育,更多地强调基于资源、特别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灵活学习。在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界,从理论到实践,对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主几乎没有反对者。个体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是受到重视的两种模式。这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师的职责,但确实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和教与学的模式的变革 教育和信息技术历史演进的一般概念

  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报告书《变革高等教育的战略》一样,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书《第四次革命: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技术》提出:"由于新兴的电子学的潜在冲击,高等教育(和普遍地整个教育)如今正面临五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CCHE 1972:1)。该报告书还引证了恩里克·埃斯毕(Eric Ashby)确认的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专业教师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和电子学的发展(CCHE 1972:9)。恩里克所说的电子学的发展,更确切地说是在20世纪现代物理科学进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科学技术,也即通常所说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简称信息技术(IT)。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信息技术这一世界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开始于20世纪中期或者更早些。依据信息与传播学理论,可以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个体交流时期(个体或人际信息直接交流的时期),组织交流时期(社区和社会组织内外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时期)和全球交流时期(全球化大规模快速信息流传播和交流的时期)。综合多方面研究成果,可以提出教育和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和教学媒体以及人际信息交流的发展史基本分期。
  萌芽时期(教育尚未从一般社会生活活动中分离出来)从猿到人,人类社会开始长幼之间、氏族社会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个体独立时期(教育开始分离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专业教师出现 氏族社会中分化出专业教师对年青一代言传身教
  交流读写时期(除语言外,文字读写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内涵) 文字体系发明 教师、语言;文字、早期书写物(泥、石、皮、骨、竹、木、织物、草纸等)
  学校教育时期(集体的学校教育成为发展的主流) 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书籍报刊及其出版发行、公共服务系统(邮政、书店、图书馆)的形成 教师、语言文字、纸张;印刷物(书籍报刊-手抄本、雕刻版本、活字印刷本) 私学学塾;学校教育,班级授课;阅读印刷物;家庭教育 组织交流时期
  教育扩展时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职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社会) 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教师、语言;文字、纸张;书籍报刊等印刷物;早期视听技术媒体(照相、幻灯、电话、电唱、投影等);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媒体(电影、播音、电视、录音、录像、卫星、光纤、光盘、计算机、网络等等) 传统学校的面授教学;传统学校的电化教学;远程教育,开放学习;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大众媒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从中可见,教育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时期,教育扩展时期,正是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现代)信息技术发生和发展的时期,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类教学媒体(在我国也称为电教媒体)发明和发展的时期,对应了人类社会的全球化信息传播和交流时期。自20世纪中叶以来的这一时期,社会各类信息急剧增长,信息传播多样化、迅速化、立体化、全球化(即所谓地区村的概念)。教师不可能是精通个学科的全才,书本知识的陈旧率大大加快。青少年所受的教育不再能一劳永逸,需要实施全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革新势在必行,新的教育体制正在形成。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对整个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很快、各类教学媒体不断涌现并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模式转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发展阶段。本文还将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

  上述教育史分期是对整个人类教育而言的,函盖了整个人类文明史。在进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时期后,人们依据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时期划分。在国际新闻传媒界,已经提出将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继报刊(印刷技术)、电台(音频技术)、电视台(视频技术)之后的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和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议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音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因特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包括因特网在内的信息技术被看作是知识经济的支柱。计算机网络这一第四媒体的崛起将给新闻传播产业带来一次重大变革(姜岩 1999)。
  众所周知,远程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始终都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系列历史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函授教育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大众媒介开展多种媒体教学(以各国开放大学为主要代表)是普遍公认的远程教育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代的理论,其中广为传播并被普遍接受的是伽里森、尼珀和贝茨等人提出的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

  伽里森、尼珀和贝茨的理论
  伽利森1985年在澳大利亚国际远程教育杂志上发表了题?quot;远程教育中的三代技术革新"的论文(1985)。他指出,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与三代技术革新-函授,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相适应。技术革新和相应的远程教育发送模式的转变可以用相互作用和相对独立这两个概念来分析。这些概念反过来又为媒体及相应的远程教育发送模式的分类学提供基础。这些结构和分类学可以帮助远程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选择发送媒体。
  1989年,丹麦学者尼珀在他的论文"第三代远程学习和计算机会议"中又一次发展了三代远程教育的概念(1989)。他指出,第一,第二和第三代远程学习是指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它们与通信技术开发和传播的历史发展相连结。第一代远程学习即函授教学,其主要媒体是书写和印刷材料。第二代远程学习是6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多种媒体教学,它将印刷媒体的应用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部分利用计算机结合起来。第三代远程学习引进电子通信技术,使远程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交流过程。从通信技术的观点看,第一,第二代远程教育属于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通信,和有限的双向通信。第三代远程教育则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双向通信。
  尼珀的概念在贝茨1991年的论文"第三代远程教育和技术的挑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1991)。在1990年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召开的国际远程教育协会第15届世界大会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瑟夫·佩尔顿(Johnseph Pelton)博士发表了题为"技术和教育:朋友还是仇敌?"的主报告。文章从信息科学和通信理论、教育技术和传播学、教育社会学和文化论、未来学等多学科观点出发,全面考查了"电子远程教育(Tele-Education)"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查了这一新教育形态及其核心技术的潜在功能和潜在危险,考查了电子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及佩尔顿称之为"传统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的关系。佩尔顿以广阔的视野、高屋建瓴的立论和深层次的思考论述电子远程教育(即第三代远程教育)对传统远程教育(即前两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前景。当时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首府温哥华的开放学习联合体任国际开发部执行主任的东尼·贝茨博士发表了题为"第三代远程教育:新技术的挑战"的论文对佩尔顿的文章进行了商讨。贝茨的文章代表了当代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主流观点。他引证并发展了尼珀(1989)关于三代远程教育的论述。并指出远程教育面临新技术、即电子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和挑战。贝茨的论文对第二代工业化形态的远程教育和第三代双向交互的电子远程教育的成本结构和质量控制问题展开了比较分析,还论述了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和前景。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是针对远程教育发展提出的一种特定的分类,有助于对远程教育各种形态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经由贝茨的论述,三代信息技术及其相应的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例如,丹尼尔(Daniel 1996b)、泰勒(Taylor 1995,1997)和许多学者都表明了对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代的理论的支持,并继续探讨这一理论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开放与远程教育前途的关系。这些理论学说既有基本的共识、也有各自的特点。有的注重研究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与第一、第二代的关系,有的则专注探讨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本身的形态和特征。还有的学者对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类,甚至提出了第四代、第五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划分。堪培奥和凯莉(Kelly)则结合澳大利亚校外学习和开放学习的实践提出并论证了三代信息教学和远程教育在澳大利亚的历史发展(1988)。丁兴富则是最早在我国介绍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理论并应用这一理论论述和探讨我国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史、战略和前景的学者(丁兴富 1993,1998c;以及在1992-1993年间由丁兴富翻译评述的佩尔顿(1990)和贝茨(1991)的论文)。

  三代信息技术

  人们可以在两种涵义上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术语。广义的信息技术应该包括可以用来储存、处理、传播、接收和呈现各类信息的技术。因此,广义地说,文字、纸张、印刷术都是信息技术的重大发明和进步。而狭义的信息技术(有时称之为现代信息技术)专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ICT),简称信息技术(IT)。严格而言,传统印刷技术和早期视听技术并不是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例如早期视听技术中的照相、电话、幻灯、电唱、投影等可以称之为电教媒体(需要电力作为能源和动力),但并非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子技术是在20世纪初物理学发现了电子之后、特别是在技术上成功地发明、改进和应用了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后才飞速地发展起来的。但是,当今成熟形态的印刷技术和视听技术都可以看作是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即信息技术(IT)的一部分。例如,众所周知,如今主流印刷技术已经超越传统的活字印刷而走向激光排版、照相制版、大型计算机排版印刷集成系统、微型计算机桌面编辑排版印刷系统,以及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打印、复印、胶印技术。此外,从光学投影到实物投影、计算机投影;从光学幻灯到音频图像系统、到计算机投影幻灯;到数字照相;从电话、到电话会议、到无线移动电话到可视电话;从光学照相和电唱到电影、到录音录像、到广播电视和卫星电视、到各种激光光盘技术、到数字音频和视频技术和数字摄影技术,到各种音频会议和视频会议、到计算机多媒体等;从电话网到光缆和卫星电子通信网、到各种计算机网络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认为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至今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包容了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成就,因此可以简单地称之为信息技术。
  在对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分类上各位学者并不一致。伽利森(1985)对远程教育中三代信息技术的划分是:函授、电子通信和计算机。除了印刷、邮政服务和运输技术外,他将电话、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等通信技术以及使用上述多种通信技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的开放大学都归并在第一代函授教育中。于是,伽利森所指的第二代远程教育建立在可以实现双向实时同步通信的各类电子远程通信会议系统上。主要包括双向音频会议和双向视频会议(以及音频图像系统)。伽利森将计算机以及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计算机会议和网络技术等单列为第三代信息技术,可以支持异步或同步双向通信。尼珀对三代远程教育及其通信技术基础的划分是:函授为第一代;函授加上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和部分计算机技术是第二代;第三代则建立在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包括音频会议、视频会议、计算机会议和计算机网络)上,具有双向通信的特征。贝茨主要依据尼珀的分类,但他将第一代主要界定为基于单一媒体技术的函授教育,可能以印刷材料为主,也可能以广播或电视为主。他将第二代界定为多种媒体教学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形态,但仍以印刷材料、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这类单向通信技术媒体为主,还包括初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开放大学是第二代远程教育的主要代表。第三代的界定与尼珀的一致。由此可见,尼珀和贝茨界定的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代表了当今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主流观点。伽利森的第一代,相当于主流观点中的第一、第二两代,而伽利森的第二、第三两代合在一起相当于主流观点中的第三代。后来,泰勒提出并发展了四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理论(1995,1997)。他保持了尼珀和贝茨的主流观点中的第一和第二代界定,而将主流观点中的第三代进一步划分成第三代"远程学习"(相当于伽利森的第二代:双向电子通信技术)和第四代"灵活学习"(相当于伽利森的第三代:基于计算机的通信技术)。最近,泰勒(1999)正尝试进一步发展他的理论,从第四代基于计算机的通信技术中分离出计算机网络双向同步实时交互系统作为第五代。金斯伯格(Ginsburg 1998)等也提出,依据双向交互的程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分成三代:第一代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或获取技术,即单向地提供或搜索资源,包括各种资源、网站、数据库之间的超联结;第二代是网络双向异步、非实时通信,即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络练习和测试、计算机会议等多种技术;第三代是网络双向同步、实时通信,即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网上交谈、网络电话会议、网络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系统(VOD)以及多用户多维系统(MUDs)和多用户面向对象系统(MOOs)等多种技术。
本书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分期表(表2)。

表2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分期表

  对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的第三代信息技术(双向交互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和第三代远程教育(电子远程教育或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可以作进一步划分为多种类型(见表3)。确切地说,信息技术的这些不同的类型并不代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代的关系,而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生和发展、同时在教育(校园教育和远程教育)中得到应用并发挥着不同的教学功能。

表3 第三代远程教育(开放灵活远程学习)应用的双向交互电子信息通信技术

  三代远程教育

  函授教育-第一代远程教育
  第一代是以印刷课程材料(印刷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源、以邮政传递书写作业和批改评价(函授辅导)为主要通信手段的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主要代表是独立设置的函授学校和传统大学开展的函授教育、校外教育。函授教育始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始于同一时期的英国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制度。在19世纪后叶和20世纪初叶函授教育和校外教育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发展。前苏联的函授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函授高等教育始于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明显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在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函授教育、校外教育一直得到持续发展,因为它符合西方国家教育平等观念和教育民主化思潮、适应个体化、开放灵活学习的需要。

  多种媒体教学-第二代远程教育
  第二代是多种媒体教学(Multi-Media Instruction)(除了印刷材料外,主要还有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和录音录像个人微机等个人媒体)的大规模和工业化的远程教育,主要代表是各国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它独立设置的自治的远程教学大学(巨型大学是其中规模和成绩较大者)。本文作者在《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上发表的"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追溯和展望"系列论文中,用"开放大学的兴起和发展"及"20世纪下半叶世界远程教育的主流"两篇分别论述了第二代远程教育的典型代表英国开放大学,和独立设置的远程教学大学和巨型大学的发展,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独立设置的远程教学院校和系统的名单和巨型大学的基本数据。第一、第二代信息技术的主导教学媒体大多属于"一对多"的"单向"通信(教学信息传播)形式,无论是函授印刷教材、还是广播电视录音录像都是如此。因此,第一、第二代远程教育中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同伴之间双向通信和交流的信息技术明显欠缺。在第一、第二代远程教育中,通过邮政和运输技术及相应的服务系统实现的函授指导、尤其是对学生作业的通信批改和评价是一种基本的双向通信,但运转周期较长,效率较低。电话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双向通信工具,但它在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不够普及或者通信费用较高、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尚不充分。因此,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双向通信和交互作用的不及时、不充分是第一、第二代远程教育的明显弱点,常常不得不通过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面授辅导和答疑、以及短期住宿学校如暑期学校或实验室教学来弥补。

  电子远程教与学-第三代远程教育
  第三代远程教育是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北美的学者通常称之为电子远程教育(Tele-Education)和电子远程教与学(Tele-Teaching and Tele-Learning),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学者则大多称之为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Open and Flexible Distance Learning)。第三代远程教育的技术基础主要是电子通信技术(Tele-Communications)和计算机技术(Computing)。在计算机技术中,又以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和网络技术(Networking)为核心。第三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和优势是双向交互,即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人机和人际的相互交流和交互作用,从而既可以加强师生间交流和集体教学活动,更可以大大激励和促进个体化学习和同学或小组间的协作学习。第三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的同步(实时)和异步(非实时)通信使教与学更加开放和灵活、多样化且个性化。无线移动通信、高速宽带通信、多媒体综合服务和超媒体连接结构都适应了在信息和学习社会中对全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多元化的需要,同时提供了更适合建构主义教与学的资源环境。随着国家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用户界面和接口的便捷和友好、价格的日趋降低,第三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成本效益都将大大提高。
  第三代远程教育院校和系统的发展可能有三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传统校园大学或学校、以及已经开展远程教育的双重模式大学采用双向交互的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从而转变成为提供第三代远程教育(开放灵活远程学习)的双重模式院校。第二种是原来第一、第二代的远程教学院校(函授院校和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学大学、开放大学、巨型大学等)实现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的革新,逐步演化即进化成第三代远程教育院校。第三种是新建或新组第三代电子远程教学大学或虚拟大学及至全球虚拟大学,可能由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新建,也可能由跨国公司集团构建,还可能由传统校园大学联合构建或者由传统校园大学和远程教学大学联合构建等。总之,新世纪开放与远程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是空前激烈的,而机会、质量和成本效益以及特色仍将是竞争的焦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