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层螺旋CT在椎间盘突出检查中的应用分析

 GXF360 2017-06-04
多层螺旋CT在椎间盘突出检查中的应用分析

多层螺旋CT在椎间盘突出检查中的应用分析

钟冠新

(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医院放射科,中山市 528455)

【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在椎间盘突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经多层螺旋CT检查的168例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同时纳入168例健康对照组,均行多层螺旋CT和X平片扫描,评估其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分析患者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和突出物的形态。结果 多层螺旋C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5.2%、97.0%和96.1%,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组;CT检查示椎间盘突出的主要临床类型为中央型36.9%(62/168)、旁中央型(左侧)25.0%(42/168)、旁中央型(右侧)24.4%(41/168),椎间盘突出物形态以新月形43.4%(73/168)为主,其次为丘形29.2%(49/168)和冢形23.8%(40/168),乳头形2.4%(4/168)和不规则形1.2%(2/168)较少。结论 多层螺旋CT在椎间盘突出检查中的效果显著,图像清晰,诊断的准确率高,更利于制定临床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有效性,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多层螺旋CT;X线平片;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出现的退行性突出,主要是由于外力破坏了椎间盘纤维环,使得髓核从裂口处脱出,压迫和刺激脊神经根和周围软组织,导致患者腿脚麻木和疼痛[1,2]。本研究选取我院168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和突出物的形态,评估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果,并对比其与X线平片诊断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影像放射科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经多层螺旋CT和X线平片检查并已临床确诊的168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5~79岁,平均(56.46±4.33)岁;女64例,男104例;病程2个月至10年,平均(4.2±1.2)年。同时纳入168例年龄、性别与观察对象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同期行多层螺旋CT和X线平片检查。

1.2 方法

1.2.1 多层螺旋CT的扫描方法 采用GE BrightSpeed16排CT扫描机,主要对椎间盘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进行扫描。横断面是沿着平行椎间盘对椎体范围或四个间盘进行扫描,冠状面是垂直于椎间盘对椎体后缘至小关节进行扫描,矢状面是平行正中矢状面对椎体两侧缘进行扫描。其中横断面扫描是CT检测的核心,可以有效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形状、大小及周围组织的变化[3,4]。螺距1.0 mm、层厚2.0 mm,电压、电流分别为120 kV和150 mA,对患者的L3~S1段椎间盘进行扫描,得出扫描的图像。对初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图像重建的算法为6×1.0,得到的图像层厚和层距分别为0.8 mm、0.8 mm,然后在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和图像重建技术来重建数据,获得更详细的诊断结果。另外,多层螺旋CT还具有特殊的MPR成像,这种成像技术可以清楚的展现椎间盘、侧隐窝和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结果,明确神经根的变形、肿胀、移位和增粗情况,提高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能力。此外,MPR成像技术可以对矢状面、冠状面和任意斜面进行重组,显示椎间盘突出后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程度,从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有效率。

1.2.2 X线平片诊断 采用我院影像放射科的X线机DX500对患者的椎间盘进行投照,分别对患者侧卧位姿势和俯卧位姿势下椎间盘突出进行投照,从而获得X线平片,分析患者椎间盘突出的具体情况。

1.3 诊断椎间盘突出金标准 腿痛比腰痛严重,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下肢感觉异常,单一神经根在腿或足部痛觉异常(腰5、骶1或腰4脊神经根分布区)。下腰脊神经根牵扯体征:①直腿抬高试验小于50°;②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为阳性;③健肢抬高试验阳性。以上三种体征必需有一种为阳性;神经学物理检查中肌萎缩、肌无力、感觉异常及反射改变四种有两种为阳性;脊髓造影、腰椎间盘CT平扫或腰核磁共振检查为阳性结果并与受累神经根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

1.4 观察指标 观察多层螺旋CT影像和X线平片显示的椎间盘发生突出的部位、突出的节段数量、脊椎间隙变化、脊椎和脊柱的变化及各脊柱阶节段的生理变化,判断椎间盘突出的程度。

2 结 果

2.1 多层螺旋CT对椎间盘突出的评价效果 168例椎间盘突出患者和168例健康对照者先给予X线平片诊断,然后在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多层螺旋CT与X线平片的诊断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5.2%、97.0%和 96.1%,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组。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对椎间盘突出的评价效果 (%)

诊断方法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率多层螺旋CT95.297.096.1X线平片82.184.583.3

2.2 椎间盘突出的类型 经多层螺旋CT检查,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主要包括中央型、旁中央型、椎间孔型、外侧型、前侧型、体内型和游离型,通过对168例椎盘突出的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临床类型为中央型36.9%、旁中央型(左侧)25.0%、旁中央型(右侧)24.4%。见表2。轴位示椎间盘旁中央型左、右侧突出。见图1。

表2 椎间盘突出的类型

突出类型n占总数的比例(%)中央型6236.9旁中央型(左侧)4225.0旁中央型(右侧)4124.4椎间孔型(左侧)42.4椎间孔型(右侧)31.8外侧型(左侧)10.6外侧型(右侧)10.6前侧型21.2体内型21.2游离型31.8

图1 轴位示椎间盘旁中央型突出(左图:左侧;右图:右侧)

2.3 椎间盘突出突出物的形态 经多层螺旋CT检查椎间盘突出突出物的形态主要有冢形、丘形、新月形、乳头形和不规则形。本研究结果显示:突出物形态以新月形43.4%为主,其次为丘形29.2%和冢形23.8%,乳头形2.4%和不规则形1.2%较少。见表3。

表3 椎间盘突出突出物的形态分析

突出类型n占总数的比例(%)冢形4023.8丘形4929.2新月形7343.4乳头形42.4不规则形21.2

3 讨 论

3.1 椎间盘病变的原因和类型 椎间盘的功能是连接、固定相邻的椎骨、对抗压缩力、吸收震荡和减缓冲击等作用[5,6]。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也开始发生退化,髓核和纤维环的水分开始减少;水分由青年时期的85%~90%降低到8%~20%,椎间盘开始变薄,变薄的椎间盘会向四周呈现弥漫性膨隆,即椎间盘突出[7]。其次,椎间盘病变是由于椎间盘创伤或退变使得后纵韧带或者纤维环出现破裂、髓核突出,出现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不适感[8]。椎间盘病变主要包括退行性变、膨出、突出、脱出。椎间盘退变主要是出现椎间盘脱水、膨出、骨性终板硬化增厚、积气、钙化和体缘增生肥大等。椎间盘膨出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其主要原因是髓核脱水、纤维环损伤和膨胀性降低,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椎间盘突出只是某一节段的结构向外局限性的外突,但是纤维环并没有破裂,其突出方向主要表现为中央型、旁中央型、外侧型、前侧型。椎间盘突出极易对神经根和硬膜囊造成压迫,造车肢体的麻醉和腰部疼痛。椎间盘脱出是较严重的病变类型,是指破裂的纤维环脱出到纤维环外或者断裂的软骨板进入到椎体内,呈现游离型,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硬化,造成持续压迫相邻椎体缘,长此以往会使得骨质出现应用吸收障碍,最终导致骨缺损。因此,在对椎间盘病变进行诊断时要注意对不同体位姿势进行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提高诊断准确率。

3.2 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 螺旋CT从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的诊断,其作用原理是采用滑环技术将电流信号与机架内不同金属环相连运动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相连,采用滑动电刷和金属环导联从而实现诊断的目的。多层螺旋CT采用锥形X线束和多排探测器,使得扫描周期缩短到0.5 s,同时获得多层的图像,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本研究收集我院影像放射科诊治的168例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和突出物的形态,对比其与X线平片、金标准诊断的结果。本文采用的16排CT扫描机可以达到0.5 s内扫描一周,并获得16个层面的图像,并具有MPR成像和3D重建技术,可以清晰呈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薄层情况,诊断价值极高。X线平片是临床疾病常用的诊断方式之一,它可以展现椎间盘的钙化、积气、脱水、骨性终板硬化增厚和体缘增生肥大等,但是该技术存在很多不足,对于椎间盘的诊断效果不理想。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6.1%,显著高于X线平片组的83.3%;椎间盘突出的主要临床类型为中央型、旁中央型(左侧)、旁中央型(右侧);椎间盘突出物形态以新月形为主,其次为丘形和冢形,乳头形和不规则形较少。因此,椎间盘突出检查中采用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高,不仅可以清楚的展现椎间盘、侧隐窝和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明确神经根的变形、肿胀、移位和增粗等情况,还可以展现椎间盘突出的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髓核或者椎间盘终板破裂和椎间孔骨性狭窄等情况,为制定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临床诊断价值高。此外,椎间盘突出与患者的劳动强度、职业、外力创伤等因素都有关系,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对腰椎的保护,不能突然发力和过度劳累造成椎间盘出现突出,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各项身体机能开始退化,要注意椎间盘疾病的预防。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在椎间盘突出检查中的效果显著,图像清晰,诊断的准确率高,更利于制定临床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有效性,临床价值高。

参 考 文 献:

[1] 何清华.腰椎侧位片表现与椎间盘病变相关性研究(附2000例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S1):414-415.

[2] 郑立中.腰椎间盘病变300例CT诊断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8):1026-1027.

[3] 姜 飚,许尔屹,杨永平,等.64排螺旋CT对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1,8(1):50-51.

[4] 李 勇,孔祥泉,杨 帆,等.MRI及3D-STIR序列联合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95-99.

[5] 李志东,李建军.腰椎间盘的CT检查价值(附5309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1,20(3):171-173.

[6] 沈树斌.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3):39-40.

[7] 李蕴霞.腰椎间盘的病理学技术和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19.

[8] 杨 全,张 翱,李晓兰,等.CT引导下腰椎间盘造影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4,11(4):209-212.

作者简介:钟冠新(1975~),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CT、普通放射学。

【中图分类号】R 681.5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575(2016)05-0774-03

DOI:10.11864/j.issn.1673.2016.05.44

(收稿日期:2016-06-30

修回日期:2016-08-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