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谜

 昵称41961047 2017-06-04

西恩 西恩聊历史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谜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人(山东临沂),东晋书法家,人称“书圣”,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其《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先简单的说一下王羲之的家庭出身,琅琊王氏,当时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竟然不是贫农出身,根不红,苗不正的,跟我们不是一伙的。

王羲之出生的时候,正赶上西晋王朝窝里斗,“八王之乱”的末期,叔侄兄嫂们杀得眼睛都红了。司马懿的后代们表现的狼性十足,分封制让皇位近在咫尺,权位的诱惑撩拨的司马狼们凶残无比,分封制害死人。

“八王之乱”前后历时十六年,直接后果是,周边少数民族乘虚而入,西晋灭亡,使统一的中国再一次大分裂,导致中华陆沉长达三百年之久,国家民族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外族政权第一次统治了中原王朝 ,这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是西汉以来历经300年的高门望族,现在叫山东临沂,革命老区,谁不说俺家乡好?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实行科举制度,选才还使用九品中正制,主要看脸、看钱、看身份证,这就导致很多豪族长期垄断权利与土地,形成氏族。

司马家族建立晋朝之后,因为得位不正,是从曹操家族的孤儿寡母手里,抢来的政权,所以对世家大族极尽笼络纵容之能事,使得一些名门望族发展到顶峰。

尤其是晋朝南渡之后,更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才能在江南站稳脚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王羲之所在的家族“琅琊王氏”,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谜

乌衣巷,南渡的王谢两家就住在这里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羲之的父亲叫王旷,在朝廷为官,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很早就建议晋朝迁都南渡,以躲避战乱。

在王羲之八岁的时候,王旷在与北方军队的一次战斗中下落不明,估计是死于乱军之中。

王羲之书法上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爸爸和他的叔叔,他的叔叔王廙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号称“书画双绝”。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谜

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卫夫人,王羲之的美女老师

王羲之一生无意做官,虽然作为“琅琊王氏”的佼佼者,生下来就有官职为他准备的。但他自己说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无廊庙之志)。

王羲之23岁的时候初入仕途,从秘书郎开始作起,作过临川太守,作过幕府参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

王羲之性情洒脱,醉心于书法与山水,对做官兴趣不大,所以,官做的有一搭没一搭的,一有机会就辞职,但官声不错。

《兰亭序》是他在51岁的时候作会稽内史(绍兴市市长)时写下的。第二年,因为与顶头上司王述交恶,就坡下驴,直接辞职,从此悠游于山水之间,任你千呼万唤,坚决不复出作官,直到59岁的时候病死于金庭。

王羲之的老婆叫郗璇,是当时的朝廷三巨头之一郗鉴的女儿,她一共为王羲之生了七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平均每两年一个,郗璇高龄,九十几岁才去世。

他的七个儿子分别叫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

从西汉时候开始,中国便实行为尊者讳,皇帝的名字,父母的名字,不仅不能说,更不能写,为什么王羲之家族就不管了?

琅琊临沂,是道教的发源地,琅琊王氏世代信奉道教,“之”是他们道教符号,所以不在避讳之内。王羲之家族的叔侄兄弟子孙共有几百个“之”,一通乱“之”,根本没办法搞清楚。

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个个以书法闻名,在《世说新语》上有很多关于他们的风流故事。

他的二儿子叫王凝之,擅长草书和隶书,很有名气,但是跟他的媳妇比,他的名气就是毛毛雨,他媳妇叫谢道韫。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谜

才堪咏絮的美女谢道韫,谢安的侄女

王凝之是谢安为谢道韫千挑万选的如意郎君,结果,谢道韫对王凝之十分不满意,说天下竟然有这样的二货(不意天壤之中,竟有王郎)。

王凝之也是一个奇葩,痴迷于道教,快成王半仙儿了。他在做绍兴市长的时候,孙恩叛乱,攻打会稽城,王半仙儿一通画符祷告,喊了一会“天灵灵,地灵灵”之后,然后告诉部下,不用担心,我已经安排天兵天将下来平叛了。

结果叛军攻入城内,没给天兵天将面子,毫不客气的杀了王半仙儿和他的子女,他的妻子谢道韫组织家丁抵抗,孙恩佩服她的勇气,放了谢道韫。

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是中国书法上另一座高峰,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的名气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与他父亲并列为“二王”。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谜

传说中的美女郗道茂 被休之后,依附于自己的哥哥生活,后终生未嫁,抑郁而终

王献之自小也是名士作派,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他娶的是她的舅舅家的表姐,郗道茂,是有名的才女兼美女,从他写给郗道茂的情书来看,他们十分恩爱。

由于他实在是帅的没天理了,被新安公主看中,逼他离婚。献之为了抗拒娶公主,把自己的腿都弄瘸了,但新安公主花痴晚期,非他不嫁,没有办法,还是休了郗道茂,另娶公主。

关于王献之为了避娶公主,而用艾草烧坏自己的脚,我看着更像演义。当时贵族们流行服食“五石散”,这玩意剧毒,很像现在的摇头丸,不知有多少人被这东西给害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因为常年服食“五石散”而深患足疾,苦不堪言。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谜

王献之《奉对帖》,是离婚后王献之写给前妻郗道茂的信,比陆游的《钗头凤》更加悲苦,“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姐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姐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永远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51岁的王羲之邀请谢安等一群名士和王谢家族子侄辈共42人,在会稽城外的兰亭祈福雅集,游戏宴乐,“曲水流觞”,中国历史上最雅致的酒局,由此诞生。

文人喝酒总爱作诗,他们将这些诗集中起来,叫《兰亭集》,众人公推王羲之为兰亭集写序,是为《兰亭集序》。

酒已半酣的王羲之,饱蘸浓墨,笔若游龙,势若惊鸿,《兰亭序》由此横空出世。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谜

《兰亭序》共28行324个字,不仅字美,为天下第一行书,文章也美,悲喜转换之间,写得抑扬顿挫,佳境美酒之中,陡生人生苦短之叹,我想,写罢掷笔,王羲之一定是泪流满面。

《兰亭序》上有抹的,有改的,有涂的,有错别字,有漏字的,分明就是一个草稿。

据说,王羲之第二天酒醒之后,想好好再整理一番,结果无论怎么写,都无法超过这个草稿,索性就这样吧。

王羲之自己对《兰亭序》十分珍视,作为传家之宝。到了唐朝初年,他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没有子嗣,传给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脑残粉,他听到《兰亭序》在辩才和尚手中,就派大臣萧翼用计给骗到手,唐太宗去世的时候,遗诏将《兰亭序》陪葬昭陵,自此《兰亭序》真迹消失在人间,再也没有见到踪迹。

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兰亭序》,基本上有八个版本,是唐太宗让虞世南、褚遂良等大臣临摹的。其中最好的一版是冯承素勾摹的版本,摹本上有“神龙”小印,被称为“神龙版”,冯承素是朝廷中专司描摹各代名家书法的专业人才,相当于现在的复印机。

唐末,五代时的军阀温韬,将自己辖区里的唐朝陵墓,排着号挖了个遍,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温韬盗墓,不仅嚣张到光天化日下,明目张胆的带领军队挖掘,还作了一个详细的出土物品清单,清单里没有《兰亭序》。

有人说,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也是一个王羲之的脑残粉,他没有将《兰亭序》给李世民陪葬,而是将《兰亭序》给自己陪葬了,所以,《兰亭序》现在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

1965年,中国有一个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辩论,郭沫若认为《兰亭序》是后人所作,而有学者则认为《兰亭序》就是王羲之所作,辩论后来不了了之。郭沫若后来一再主张要挖掘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可能跟要搞清楚《兰亭序》有关吧。

千百年来,《兰亭序》妾身未分明,来历成谜,去向也成谜,期间争讼不断,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太美了。我们什么也确定不了,唯一能确定的是,关于它的传说,永远都会有,而且历久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