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为三朝元老、历史名将,他们谁更有战略远见?

 潇潇雨ekg9m5f4 2017-06-04
2017-06-04

李广是汉文帝、景帝、武帝的三朝元老,历史名将;赵充国是汉武帝、昭帝、惠帝的三朝元老,历史名将。李广与赵充国同为三朝元老、历史名将,到底谁更具有战略远见呢?

汉景帝时,匈奴入侵上郡,景帝派一宦官同李广统率军队抗击匈奴。一次,宦官带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精锐骑士射雕手,与其交战,随从卫士全被射杀。宦官慌忙逃回报告,李广于是亲率百名骑兵前去追赶,射杀二名、生擒一名匈奴射雕手,归来时遇到数千匈奴骑兵。

匈奴骑兵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立刻上山摆开阵势,却不敢进攻。而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

李广见状,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命令所有骑兵继续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路的地方才停下来。李广又下令道:“皆下马解鞍!”他手下的骑兵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李广说:“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匈奴骑兵果真不敢冒险进攻,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刻上马射杀了白马将,然后重回到队里,卸下马鞍,又令士兵都放开马匹,睡卧地上。匈奴骑兵被李广的举动吓唬住了,不敢前来攻击,半夜时分,悄悄引兵溜走。

上述事件,或许可以勉强看作是李广具有战略远见的佐证。除此之外,我们在史料中很难再看到李广有战略远见的事例了。

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李广确实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战略远见;其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文景时在李广之上有周亚夫,汉武帝时在李广之上有卫青,所以,李广一直未能进入最高决策层,他即便有战略远见也无法得到表达。

而史书中,关于李广缺乏战略远见的记载倒是不少。比如汉景帝时,李广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因夺取叛军帅旗而立功显名,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予的将军印,从而得罪了汉景帝,未能得到封赏;再如,汉武帝时,李广随卫青出征匈奴,因为不服卫青命令而“迷路”,结果贻误战机,最终落得自杀身亡。

但赵充国则不同,他是有机会参与上层决策的,所以也就有机会得以表达自己的战略观点。

公元前78年,汉朝从归降的匈奴人口中获知,匈奴派兵袭击乌桓。霍光打算发兵迎击,询问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认为:蛮夷自相攻击,对汉朝有利。乌桓多次进犯边塞,如今匈奴袭击他们,而我们却发兵迎战,不是好计策!

霍光不听赵充国坐收渔利之策,任命女婿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骑兵二万出塞迎击匈奴。结果匈奴人得到汉军出塞的消息,马上撤退而去。

所幸霍光多了一个心眼,在范明友出发前曾告诫他,大军不可空手而还,如果追不上匈奴军队,就袭击乌桓。乌桓当时刚刚受到匈奴军的打击,范明友于是乘乌桓疲惫之机发动攻击,斩杀六千余人,取得乌桓三名首领的人头,威慑匈奴,总算有所收获,让本次劳师动众有点交代。

汉宣帝时期,先零部落与其他各羌族部首领二百余人解除相互间怨仇,彼此交换人质,共同盟誓。汉宣帝听说后,询问赵充国的看法。

赵充国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关键,说:“羌人之所以容易控制,是因为其部落各自有首领,彼此间多次互相攻击,势力不统一。近年来,匈奴西部地区受到困扰,我怀疑他们又派使者到羌中与羌人部落联合。”

据此,赵充国认为,西羌事变恐怕不会就此停止,还会有事变发生,所以汉朝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如何提前准备?赵充国的建议有两条:

一、派辛武贤巡视边塞防御情况,预先备好敕令,设法阻止羌人各部落解除仇恨,瓦解他们的联盟,以揭露他们的阴谋;

二、在金城、湟中地区以低价收购三百万斛谷物作为储备物资,以防羌人轻举妄动。

然而,遗憾的是,赵充国的这两条建议最终都走样了,终于导致了羌人部族叛乱。

一方面,赵充国推荐派辛武贤巡视边寨,而丞相和御史大夫却推荐义渠安国。义渠安国出巡边寨,结果就坏了大事。他到达羌中,完全不按赵充国的计策办事,而是耀武扬威,召集先零部落众首领前来开会,将其中最为桀骜狡猾者全部杀死,又纵兵袭击先零人,斩首一千余级,从而引起各羌人部落的更大愤怒怨恨和叛乱。

另一方面,赵充国建议的三百万斛储备粮也被大打折扣,司农中丞耿寿昌请求只购买一百万斛,而实际上只购买四十万斛而已。义渠安国出巡边寨时,这点储备粮已经用去大半。

赵充国的这两项计划都未实现,这才使羌人敢于叛逆。也正因为此,已七十来岁的赵充国才不得不再次挂帅,领兵出征羌人。

赵充国领兵到达边寨,又上书汉宣帝建议批准在边寨屯田。在奏书中赵充国说:“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因此主张对羌人采取恩威并重和分化瓦解的策略,并提出了在边寨屯田的十二个好处,以顺应天时,利用地利,等待战胜羌人的机会。

依靠这些策略,赵充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于顺利平定了羌人之乱,再次体现了他的战略远见。

公元前60年,汉朝在金城设置属国,安置归降的羌人。汉宣帝下诏命保举能够担任护羌校尉一职的官员,当时赵充国正在生病,丞相等文武大臣共同保举辛汤。

赵充国听说后,急忙从病床上起来,给汉宣帝上奏书,指出辛汤酗酒任性,不宜负责蛮夷事务,建议派辛汤的哥哥辛临众担任此职。汉宣帝听取了赵充国的意见,下令收回辛汤的护羌校尉印信和符节,改任辛临众。

后来,辛临众因病免职,丞相等文武大臣再次保举了辛汤。辛汤成为护羌校尉,多次在酒醉之后虐待羌人,使羌人再度反叛,果然与赵充国当初预料的一样。

从以上对比可见,在历史上,李广与赵充国虽然同为三朝元老、历史名将,但赵充国比李广要更具战略远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