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GXF360 2017-06-04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韦国武

(广西武宣县人民医院骨科,武宣县 545900)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22例,均采取局麻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12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3.7±8.9)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9±1.2)d。治疗后脊柱Cobb’s角、受伤椎体高度及VAS评分、MD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其中5例发生继发性骨折。结论>

【关键词】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1],骨质疏松性骨折会造成脊柱变形,失去支持作用,脊柱弯曲会降低患者身体机能,影响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发于高龄患者,曾一度被认为不适宜采用手术方法,但保守治疗的疗效欠佳,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或二次骨折[2]。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新型治疗方法,通过介质填充而增加脊椎稳定性和强度。本文对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诊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22例,其中男55例,女67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9±4.3)岁;均为新鲜骨折,且具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受伤至就诊时间在1 h至5 d不等,腰椎复合骨折24例,胸椎骨折45例,腰椎骨折53例。纳入标准:均经过X线、CT或MRI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进行骨密度检查,均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重大脏器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选择俯卧位,胸腹、髂部、下肢加垫尽量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和舒适体位,C臂机X线透视下用克氏针定位标记出病椎椎弓根中上点,进行常规铺巾及消毒,给予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直至病椎椎弓根骨膜,在椎弓根定点平面外侧1 cm做一个皮肤小切口进行穿刺,在椎弓根影的外上缘进入椎弓根,要注意调整好穿刺针外展角度和头尾倾斜度,使穿刺针方向要通过病椎椎弓根进入椎体前大概1/3,在透视下确定穿刺针进入的椎弓根位置及深度;如单侧穿刺技术,穿刺针尖要求达到棘突中线或稍过,部分新鲜压缩后凸明显骨折,还可采用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技术(PKP),注入造影剂观察扩张情况。调配好骨水泥,通过导针骨水泥通道系统将骨水泥注入,直至病椎内的弥散状态达到满意,在注射时感觉到明显阻力,需要停止推注,注射量要控制在4~6 mL,骨水泥凝固后,拔除穿刺针,消毒针眼包扎,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双下肢感觉活动情况。

1.3 操作要点 在注入骨水泥的过程中,要在C臂机X线透视下进行,若发现骨水泥外渗,或者压力有明显的增高,要立即停止推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腰椎X线、CT检查,做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判断是陈旧性骨折还是新鲜骨折,了解确定病椎的塌陷情况,也可以确定神经根压迫症状,同时了解椎体后壁的完整情况,在术中、术后要反复了解患者是否有不适的症状,特别注意双下肢的感觉活动情况,待患者返回病房后,需要平卧休息4 h,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1.4 术后处置 术毕绝大部分患者疼痛即刻明显缓解,术后第一天,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佩戴腰围可下床站立行走,进行适当的锻炼及活动。术后常规服用抗骨质疏松药治疗3个月。出院后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

1.5 观察指标 记录本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脊柱Cobb’s角、受伤椎体高度及VAS评分、MDS评分,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 果

2.1 脊柱Cobb’s角、受伤椎体高度及VAS、MDS评分 本组12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80 min,平均手术时间(43.7±8.9)min,平均住院时间(5.9±1.2)d。治疗后脊柱Cobb’s角、受伤椎体高度及VAS评分、MD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后脊柱Cobb’s角、受伤椎体高度及

VAS、MDS评分比较 [x±sn=122]

时间脊柱Cobb’s角(°)受伤椎体高度(cm)VAS评分(分)MDS评分(分)治疗前26.7±4.21.7±0.67.9±1.62.6±0.7治疗后9.4±3.12.3±0.72.3±0.81.4±0.4t值12.8818.29410.5726.358P值0.0000.0040.0000.008

2.2 随访效果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5例出现继发性骨折,发生率4.10%。

3 讨 论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一般由于骨微细结构破坏或骨量下降所致,骨质疏松患者遭致轻微的外力即可能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3]。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最为常见的骨折部位为脊柱胸腰椎骨折。由于骨质疏松在老年人中多发,因此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老年人进行手术治疗有诸多顾虑,脏器功能不全,伴有多种基础疾病,需要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耐受能力,难以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因此以往多主张采用保守治疗[4],但治疗效果亦不确定,并且难以止痛,需要长期卧床,在卧床期间也容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保守治疗不利于骨折愈合康复,仍然需要探索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5]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近年引进的新型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方法,其主要利用骨水泥注入伤椎以增加伤椎的稳定性和强度[6]。通过皮肤以及椎弓根进行手术,施术较为方便[7]。在注入骨水泥后,可以防止伤椎椎体塌陷,并且成功手术后可以使部分患者椎体恢复原有高度,保证椎体的基本功能[8,9]。同时在伤椎中注入骨水泥可以增加胸腰椎稳定,使负重中心维持平衡,避免由于椎体压缩骨折不稳,导致脊柱失稳畸形而加快退变,甚至引起新的邻椎骨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脊柱Cobb’s角、受伤椎体高度及VAS评分、MD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其次,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术较为多见的并发症,骨水泥渗漏到椎管引起脊髓神经损伤,后果严重,手术操作者必须谨小慎微。最后,PVP技术仅增加了伤椎强度而未进行骨折复位,术后仍然可能发生后凸畸形。虽然PVP技术具有上述风险,但在进行手术和患者康复期间可以对以上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通过手术质量的提升以及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可以将手术失败率控制在低水平。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并且在住院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而术后随访结果显示,5例发生了继发性骨折,二次骨折率4.10%,二次骨折的发生并不是由于该手术方法所导致,受到了患者主观因素如骨质疏松、外力因素等条件的影响,说明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十分安全。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难度不高,利用骨水泥等介质可确切提高伤椎的稳定性以及强度,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在严格注意手术质量、配合精心的临床护理的情况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安全高效,适宜于老年患者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冯 晶,夏 平,肖少雄.体位加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0):1350-1353.

[2] 刘瀚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12-313.

[3] 李 卉,顾一峰,李永东,等.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对慢性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疗效的非随机前瞻性试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1):921-926.

[4] 刘长迎.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2):3349-3350.

[5] 谢加兵,聂 虎,李全辉,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附127例报告)[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2,9(2):50-52.

[6] Bhide,RP,Barman,A,Varghese,SM,et al.A rare presentation of subacute progressive ascending myelopathy secondary to cement leakage i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4,93(5):431-436.

[7] 邹 戟,赵红卫,陈卫东,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81-5582.

[8] 孔建军,吴占勇,魏运栋,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302-2303.

[9] 黄 海,徐绍年,杜振广,等.组织间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3):228-231.

[10]孙晓辉.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3):682-683.

作者简介:韦国武(1965~),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关节疾病。

【中图分类号】R 6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575(2016)01-0092-03

DOI:10.11864/j.issn.1673.2016.01.33

(收稿日期:2015-10-23

修回日期:2015-12-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