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郓城话沧桑

 杏坛归客 2017-06-05

 

千年郓城话沧桑

 

在广袤无垠的鲁西南的平原上,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滔滔黄河塑造了她坚实的筋骨,坦荡的大地赋予了她博大的胸怀,几千年的沧桑磨练了她不屈的精神,一部荡气回肠的水浒故事让她豪气冲天,一部自强不息的创业历史使他生机盎然。她——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沃野千倾,人杰地灵;他——人文荟萃,林海碧洲,流光溢彩,与时俱进。他就——是闻名天下的宋江故里郓城县。

 

  郓城历史悠久。郓城县位于鲁西南部,北依九曲黄河,可以说是黄河下游地区开化较早的古老区域。据县境内李集乡肖固堆古代文化遗址发现的石斧、陶鬲等测定证明,郓城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已有人类居住。据《县志》载,商代郓城称庇,商王祖乙曾第五次迁都于此,公元前1360年由此迁往奄(现曲阜)。郓,始见春秋。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鲁国为了加强防御,在这里修了座屯兵的城池——郓,为鲁国西部边陲军事要地。郓,驻军之城也。郓由此得名。《说文解字》述:“郓,从邑,军声”。《郓城县志》述:“春秋鲁成公四年冬城郓。郓为鲁西鄙,地邻曹、卫,尝聚军于此,以防侵轶。时有东西二郓,皆鲁下邑。东郓是今沂州府沂水县,鲁昭公元年季武子伐莒所取之郓是也。西郓在今县城东约二十里。鲁成公城郓以备晋,与晋执季文子公待于境,昭公出奔而居于郓,皆此地也。”当时境内西部有廪丘、阳晋等邑,战国时属齐地。此后,郓境内曾设黎县、廪丘县、清泽县、万安县。《曹西文献录》述:隋开皇十八年,万安县改名为郓城县,郓城县之名,从此开始。天佑二年(公元905年)郓城县复名万安县,五代十国后唐时期,万安县又复名郓城县。“郓城”之名沿用至今。

 

  郓城自然资源丰富。黄河流经郓城28公里,年均引水量2.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32亿立方米。光热充足,雨热同季,土层深厚,物产丰富。地方名产较多,小尾寒羊被誉为“中华国宝”、“世界明珠”,鲁西黄牛驰名中外,郓夏明代曾作为贡品。郓城农业基础好,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生产基地县,农业增加值和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总产量五项指标曾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郓城煤炭资源丰富,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最后一块储量最大、煤质最优的煤田,是中国规划的十三个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之一,总储量55.7亿吨,设计7对矿井,境内优质煤地质储量30.81亿吨。年设计生产能力840万吨的4对矿井:赵楼、郭屯、彭庄、郓城四对矿井全面开工建设,彭庄、赵楼矿井已正式投产运营,郭屯矿井320万千瓦坑口电厂和郓城煤矿2×100万千瓦天然焦发电示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已报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核准,煤电化开发潜力巨大。

 

  郓城文物古迹。郓城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馆藏文物1400多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300余件。境内有肖堆商代古文化遗址、苏庄汉墓群、五代唐塔、金代名相史惟良墓等。特别是一些与《水浒传》有关的遗迹、遗址较多,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等古迹犹存。

 

  ——肖堌堆古文化遗址。肖堌堆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李集乡大杨集村东约300米处,遗址西距黄河1500米,其主要文化内涵表现为大汶口、龙山、乐石。商、周、汉文化的遗存,是古代堌人类聚居之地。肖堆高8米,曾有明、清建筑,如三皇庙、阎罗殿等,现存遗址面积3200平方米,遗址土呈灰黑色,暴露的石器、陶器残片,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说明至少在距今六千年以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郓城境内便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是郓城历史悠久的实物例证。

 

  ——唐塔。现位于唐塔公园内,占地面积80平方米,塔为八棱四门楼阁式,下层周围42米,上层40米,塔高32米,全部砖结构,原为七级,现为四级。据《县志.古迹》载:“此塔建于五代唐,原名‘观音浮屠’,在观音寺内。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决荥阳,七月郓城、濮州同沦于水,城中唯见司马坊半截和塔,自是塔淤没二级,但直壮丽仍为可观。”塔上燕子,于清明节后,绕塔飞鸣,故又有“荒塔燕子”之称。

 

  ——万人堌堆义军公墓。万人堌堆义军公墓(俗称万人堆),位于武安镇飞集村西南500米处,系明天启二年徐鸿儒起义军部分将士聚葬处,义军约七千人,聚尸一处。现存公墓封土直径约16米,高4堌米。万人堆义军公墓,是郓城人民反抗明王朝封建统治的见证,是统治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罪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农民运动和对广大人民进行教育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黄泥岗遗址,位于郓城县城东三十五里黄堆集村。黄堆集古称黄泥岗,是北宋末年梁山农民起义英雄晁盖、吴用、白胜、阮氏兄弟“智取生辰纲”的地方。曾出土草泥砖、支纹瓦等文物。

 

  郓城文明盛史。据《县志》载,早在隋唐时设置郓州的郓城已成为黄河下游一带的都会,都府所属各州县官吏往来人员甚多,驿站、客栈遍布各地。郓州人口从隋开皇年间的三万余人至唐武德末年贞观初年猛增至十五万人。文化教育事业日益发达,约在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前后,郓州在郓城县设立了府学、州学、县学。周围各县士人云集郓城就学,学校设有经学、医学等科,学生多时达150余人,俨然呈现出一幅大都会的景象。到了宋元时期,郓城更加繁华。宋朝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从定陶到郓城,疏通了五丈河(又名广济河),水运再兴,人口大量迁入,县境内村庄分布广泛,遍及全县各地。县城内已是当铺、客栈、作坊沿街而设,车马轿夫来往穿梭,叫卖之声不绝于耳,人群熙熙攘攘。当时繁华的都会景象,吸引了不少志士仁人、文学大家驻足郓城,作诗吟赋,抒发感慨,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赋名篇。唐朝的韩愈曾作《赠马尚书再领郓州》:“东朝当路日,承诏改官时。再领须句国,仍迁少昊司。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赖寄新珠玉,长吟慰我思。”宋代的苏轼更以其卓绝的才华,描绘了当时郓城的美景:“池中半篙水,池上千尺柳。佳人如桃李,蝴蝶入衫袖。”大诗人文天祥从汶阳亲赴郓城,触景生情,留下了著名的《自汶阳至郓城有感》:“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风雨吹行人,泥泞飞上衣。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天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

 

  回溯郓城古老悠久的历史,品读《水浒传》关于郓城的人物故事,欣赏施耐庵对郓城一带风土人情的描绘,使我们似乎明白了许多:有关施耐庵到过郓城的传说并非不可能,因为当时的郓城已足以吸引这位文学大师前去“采风”;文学才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安排在郓城而不是别处,也自有道理,郓城的古老已使其有充分的理由成为《水浒传》等文学艺术的源泉和载体。

 

  郓城水浒文化开发现状。山东省正在构建包括水浒旅游区在内的“两带六区”旅游新格局,为郓城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郓城是水浒故地,与水浒故事有关的遗址、遗迹较多,具有丰富的水浒文化资源和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通过挖掘水浒文化瑰宝,集中力量进行了水浒文化城、宋江故里、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冈、水浒水上景区“三点两水”的开发建设。宋江湖为八百里水泊淡水遗址,投资1亿多元开发水上景区,水寨、朱贵酒店、观景长廊、金沙滩天然浴场等正在紧张建设中。兴建的仿宋和明清建筑群集中展现了《水浒传》中的多处场景及北宋民间生活缩影,现已发展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并力促通过发展水浒文化,努力把郓城建成天蓝、水清、花红、树绿、最适合人居住的园林和生态城市。(王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