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型与2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

 祝冀馆藏 2017-06-05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就目前的糖尿病可分为两种,分别是1型和2型糖尿病。下面交代如何区分这两种不同病因的糖尿病。

方法/步骤
  1. 病因区别:

    1型糖尿病:基因缺陷,无法自主产生足够的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无法让细胞对多余的血糖进行储存,人体从而出现高血糖现象。

    2型糖尿病:后天出现胰岛素抵抗作用,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胰岛素受体无法正常工作,细胞无法回应胰岛素而进行多余血糖的储存,人体从而出现高血糖现象。

  2. 临床表现区别:

    1型糖尿病: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型糖尿病:疲乏无力、肥胖、口渴和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3. 诊断区别:

    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4. 治疗区别:

    1型糖尿病: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所以患有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

    2型糖尿病:不需要依赖注射胰岛素降糖,只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5. 并发症区别:

    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1型糖尿病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

    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有可能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农地圈问答团队:董金平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在于:

1型糖尿病通常在30岁前患病,而且更多的是在16岁前发病;2型糖尿病则大多在40岁以上发病。 第二,绝大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都是突然起病,多饮、多尿、多食,体力减少,明显消瘦等症状明显;而2型糖尿病的症状常不明显,多数患者体态都较胖。 第三,一般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机会远远超过2型糖尿病,且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发生早而多,而2型糖尿病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超过1型糖尿病。 第四,1型和2型糖尿病在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中的监测结果都存在差异,体现它们各自胰岛素绝对缺乏和相对缺乏的特点。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哪个更严重呢?

糖尿病一型二型主要是看对胰岛素是否依赖,依赖的是1型,非依赖的是2。1型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2轻者不需使用胰岛素。重者也需要胰岛素治疗。不论是2型还是1型都需要严格的饮食控制。所以相对来说,1型比2型要麻烦。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适当体力活动,保持正常体重。过度肥胖者应适当限制饮食,使体重减至正常范围。不要暴食,平时放喝点富硒荞子茶有利于控糖缓解糖尿病,生活中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一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以+自身免疫疾病,或者病毒的侵入,最后造成胰岛细胞的损坏或者胰岛无法正常分泌出胰岛素,导致胰岛素严重缺乏 - 人体胰岛素的绝对缺乏;

而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由于有遗传背景,但常因为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造成胰岛素无法正常结合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抵抗),糖分无法顺利到达细胞内,从而无法合理利用糖分,过多糖分游离在血液中。

一型糖尿病大多是发生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他们的胰岛功能无法正常工作,甚至胰岛细胞破坏。目前任没有找到攻击胰岛素β细胞的真正原因,不过认为和遗传因素以及环境的因素有最大关系,另外病毒浸染、暴饮暴食、大量食用甜食高脂食物也可能成为帮凶。

一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细胞受到破坏,体内完全缺乏胰岛素,导致根本没有胰岛素可以结合胰岛素受体,开启糖分通往细胞的大门,糖分只能游离在血液中。所以通常会借助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保持血糖稳定。早期一般会严重出现“三多一少”的状况,在没有及时发现病情的情况下身体会突然极度消瘦,做事一般很乏力,容易疲劳,情绪抑郁或暴躁。

二型糖尿病一般出现在中老年人,有三高或者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人身上。

多数情况是由于平时饮食习惯不良,爱吃油腻,多脂多盐的食物。因此,肥胖的人更容易爆发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患者虽然可以分泌胰岛素,但他们的胰岛素敏感度低,由于摄入过多高糖高脂食物导致胰岛素负荷过大或者功能紊乱,虽然部分胰岛素可以结合胰岛素受体,让糖分进入细胞中,但另有一部分胰岛素“偷工减料”,无法正常发挥效果,所以血液中游离的糖分依然很多,形成了血糖高的情况。

虽然糖尿病有遗传诱发的可能性,但如果时刻注意饮食的合理,规律的作息,调节好心态,虽然糖尿病发病几率比普通人大,但并不一定会爆发糖尿病。


好学术的问题,这经常是考试的大题范围。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表现就是血糖升高,具体标准就是空腹大于7.0饭后两小时大于11。而大家也都知道糖尿病的治疗就是应用胰岛素。因为胰岛素的功能就是降血糖的,正是因为胰岛素不足所以会使血糖升高。而1,2型糖尿病的区别就是与胰岛素缺乏的本质有关。

1型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其临床特点是一般发病早,多在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在25岁以后的任何年龄起病。初发时可有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需终生胰岛素治疗,有症状典型,即“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明显。所以呢,1型糖尿病的患者一般都比较消瘦而且年轻。
2型糖尿病是指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除外其他原因的糖尿病,因而2型糖尿病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倾向。患者多肥胖,起病较缓慢,病情较轻,不少病人可长期无代谢紊乱症状,有些是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诊断为糖尿病。
所以呢,1型是胰岛素绝对缺乏口服降糖药无效只能注射胰岛素,而2型是相对缺乏一般口服降糖药和饮食控制会取得好的控制。
糖尿病呢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运动和锻炼。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相应带来的并发症。

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病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临床表现

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此为第一特点。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1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病因

1.遗传因素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2.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年龄因素

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

4.种族因素

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5.生活方式

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

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临床表现

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此类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度乏力、口渴,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可有效。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糖尿。临床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即“三多一少”),可使一些组织或器官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并发酮症酸中毒、肢体坏疽、多发性神经炎、失明和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本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

1,其实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发病年龄和病因、症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例如,1型糖尿病多在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在25岁以后的任何年龄起病。胰岛B细胞破坏的程度和速度相差甚大,一般幼儿和儿童较重、较快,成人较慢,决定其临床特点不同。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倾向。患者多肥胖,起病较缓慢,病情较轻,不少病人可长期无代谢紊乱症状。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发病机制是不一样的,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3,在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也是有区别的,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虽然都是糖尿病,但是病因的不同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我们要学会区别对待两者,分型治疗。当然,通过表现来判断两者可能是有区别的,重要的还是需要患者到医院接受一些详细的数据检测才能断定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