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建:写意精神观照下的妙悟灵心

 昵称37471631 2017-06-05


艺术家


唐建,1965年生于山东诸城 , 文艺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花鸟画创作方向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中国书画美学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画院专职画家、院委院办主任。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



写意精神观照下的妙悟灵心

文丨唐建


我自幼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艺术,致力于书画的学习、教学、研究和创作,忽忽已三十六年了。遵从于天地精神的召唤,行走于自然真境,万千诸相赋予浩然之气。在对自然深情地凝视与观照中,痴迷于万物的本真,神游于意象的精神,予在澄怀味象、涤除玄鉴中澡雪精神,律动了生命最深处的共鸣。于宇宙的大道之中,融神贯法,入理尽态,奏响和谐的生命乐章,迹化为灵魂的笔墨意态。一花一世界,在心志的充实和意境的空灵中返观内视,写意精神永恒的诗意栖居便是我的艺术观。


唐建 常共杉松守岁寒 139.5x69cm  纸本水墨  2017年


“写意精神”是中华民族内在品格的凝结,是一种追求“大美”的情怀,它涵盖了中国美学中“意象”、“意趣”、“传神”、“畅神”、“意境”等美学命题,是审美理想的精神升华和艺术表达,更是中华民族文艺精神的神髓。所谓“写意精神”,可以说是在“观物取象”、“道法自然”的基础上,经过创作者的情感与内在精神的审美加工,立意为象、澄怀观道,以“渐悟”和“顿悟”之思,“度物象而取其真”,通过审美创造而造境于象外,最终实现物与象,情、景与境的“天人合一”,追求笔简意深、气韵生动之“意境”。

 

唐建 高秋 纸本设色138x69cm  2016年


“写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是承续不断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民族审美的脊髓,是其一切文化艺术之根基。宗白华认为:“艺术是自然中最高级创造,最精神化的创造。”具有高度精神之自由的“写意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承续中不断发挥着巨大的革新和创造力量,推动文艺持续发展、前行。

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和传统的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晶,是中华民族审美习惯和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它以自成体系的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的美学思想体系。自然之道、人生之道与笔墨之道“三位一体”所带来的诗意的憧憬、生命的本质呈现以及精神的家园,共同形成了中国画迥异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典型性审美特征,而“写意精神”便是其亘古不变的美学内核。


中国画注重自然生活,强调写生,这其实回答的是“美从何处寻”的美学命题。“写”之一字便彰显出中西绘画美学的巨大差异,它意喻胸臆直抒、情感之“泻”,是借自然之象内视心灵之象的生命美学。“写”既包含写意之笔墨,更蕴含着写意之精神,它追求着“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审美理想。“写”的对象便是生命本体,其艺术之形、之色都饱含着创作者对生命和宇宙的浓情蜜意,闪现着哲思、禅悟的道道灵光。承续传统和洞达创新都是其中之意。


唐建 秋水净芙蕖 137.8x69cm 纸本水墨  2016年


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一切有价值的因素。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富成效地学习古人。这虽然看似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实质意义上是对中国画“民族性”的恪守与尊重。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的。否定传统,创新便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艺术作品就不具有生命力。正确继承传统的方式必然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的反对创新的主张,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的见解。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得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入”和“出”都很难,但它却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对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上以《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为主题的演讲中所提出的观点:“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


唐建 红胭脂染出小莲花 137.8x69cm 纸本水墨  2017年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和方法,最终目的是将其内化到艺术家自身的创作中,是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终至“手中之竹”的审美历程,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艺术升华过程,其审美旨趣在于以外化的形式观照内在心灵的幽情壮采。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审美创造历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自古以来就有注重“写生”的传统,以“造化为师”,把对自然的精神观照和深入体悟放在首位,并使自然万物与画家心灵神会互融,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最终达到石涛所说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之审美境界。


唐建 龙竹 137.8x69cm 纸本水墨  2017年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写生是艺术家认识自然的前提。中国画写生的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创作者对自然的加工处理来完成的。其中在写生的过程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创作者对自然物象的审美创造,自然形象本为“无情之物”,艺术家以经过审美改造的造化之形“写心”、“畅神”,王履所言便阐明了这一点:“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形象,赋予观者一个“无限的”艺术天地和精神自由空间。中国画家的审美思想、情感以及笔墨技法,在写生之中已经开始体现,写生过程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审美创造是一个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通过创造性的写生及创作最终得以实现。


唐建 田家风味 纸本 设色 35x50cm 2014年


下面,我想以郑板桥在画竹时所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无成竹”的不同审美创造阶段,来阐述我个人对生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不同阶段和境界的看法。

  

“眼中之竹”

 

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前提,也是写生的审美对象。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生活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并非是艺术。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眼中之竹”就是“自然之竹”,是艺术家对物象的审美印象。自然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是艺术表现内容和技法的源泉,所以石涛提出要“搜尽奇峰打草稿”。


唐建 方识淡中味 纸本 设色 35x50cm 2014年


“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艺术家对纷繁的自然物象进行筛选过滤,最终选择符合自己心灵表达的审美要素进行艺术构成和表现。这些现实生活的素材,通过创作者的补充加工、融会贯通、丰富完善,便获得了具有审美典型性的艺术素材。经过去伪存真、概括凝练的过程,“眼中之竹”最终演化为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胸中之竹”、为己所用之竹。“胸中之竹”是作品构思的过程。


构思是艰苦的,古人云“惨淡经营”。现实的素材经过艺术的概括、加工、提炼,使得艺术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呼之欲出。有时虽然不能马上完成创作的构思,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因为某一特殊的瞬间,“神明降之”、“腕受于天”,这个鲜活的形象会一下爆发出来,并将乍现的艺术灵感以笔墨迹化。爆发构思的过程中,既要有典型生活的形象,又要考虑到绘画的形式,因为艺术形式往往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唐建 万事如意 纸本 设色 35x50cm 2014年


“手中之竹”

 

“手中之竹”应理解为绘画的表现、创作的过程。它是由脑中形象转化为手中形象,是自然、心灵由技法而外化的过程,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创作中选择正确地形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中国画讲求“笔墨”,“笔墨”就是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笔法的疏密、聚散,都是表现“竹”的方法。作品的表现过程包括对构图、透视、笔墨、形象、色彩等等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唐建 元梅写生  58x58cm  纸本水墨  2017年


“胸无成竹”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可成局,其神理具足也。”由“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是创作的最高境界。生活中的竹千变万化,“搜尽奇峰打草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积累的过程,“触目横斜千万枝,赏心只有两三枝”,是由繁化简的审美选择;“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这才是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此时艺术家扬弃了传统、师从及自己过去的成法、别人的影响,而变为“无为之境”,这是高度完美的个性的形成阶段。


“胸无成竹”是指形成具有风格特征的形象,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所在,它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特征,是“画中有我”的审美阶段。艺术家的个性是在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中慢慢形成的,它体现了个人的生活阅历、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等各个方面。一个艺术家的修养最终整体呈现于艺术作品之中。纸绢上的形象已单纯非写实性的再现,而是通过画家之手传达画家之心,是画家主体精神的艺术表现,即今之所谓“风格”。


唐建 新竹  58x58cm  纸本水墨  2017年


我们学习传统、继承前人的技法与民族审美习惯,是承接民族文化的血脉。而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是为了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能够真正地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生命力。但艺术必须要打破常规,革新创造,表现出自己的风格,这是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达到“胸无全竹”的审美历程,体现出艺术家打破常规、自由创作、锐意出新、自我表现的思想与个性,而艺术作品的个性和自我,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


艺术创作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感受是“行万里路”,它体现出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对自然的感悟、天资。“读万卷书”是指丰富自己的修养,加强自己的思想品格和功力笔墨技巧以及诗、书、画、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民族性、创造力的艺术作品。


唐建 姚黄 纸本水墨 41x41cm  2017年


古人云“借古以开今”,即质沿古意,文变今情。学习古代文化艺术遗产是为了开拓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代著名的大画家博学之后而能独抒已见,创造出自己的新面目,开一代风气,都离不开创新。石涛云:“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我们通过学习继承古代的传统,从而发现前人及其发展的规律,创造出新的风格和面目,这是更好的继承。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以师古为上,只知道临摹,不会创造,以至于“泥古不化”,从而阻碍了艺术的健康发展,清代的“四王”就是这样的典型。石涛之“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创作的真理。创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唐建 玉树 纸本水墨58x58cm  2017年


师古人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就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画传统发展的脉络,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就要使传统符合时代的呼唤,符合美的理想,符合自我的实现,以达到古为我用的目的。在理论上把“古意”、“高古”作为书画品评标准的风气大兴于米芾,他在《画史》中多次提及“武岳学吴,有古意”,“余乃取顾高古,不使一笔入吴生”,“吾家董源雾景横披全幅,山骨隐显,林稍出没,意趣高古”。赵孟頫全面继承宋人崇尚古思想言:“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丛生,岂可观也。”学习古人,并非真正地与古相同,成为“古人第二”,而是要学习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创作的经验,最终学会独立思考自然、表现自然。

 

唐建 寒华 纸本设色 58x58cm  2017年

 

师造化

 

唐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都一致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范中立也曾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反映时代精神,反映自然万物的本质,挖掘现实中的“真”,是艺术的生命源泉。一味临摹将走向教条,只有投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亦非对社会生活的镜子般的再现,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艺术家总要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愿望熔铸到艺术形象中去,艺术世界中的意象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的结晶。通过广泛的、自觉的、创造性地深入生活,才能够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面貌。


唐建 老根 纸本设色 58x58cm  2017年


功夫在诗外

 

一个优秀的画家,他必然是一个修养全面的画家。根深才能叶茂,水活才能泉清,画家需要有各方面的修养、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品、超人的才华、健康的世界观,要善于从各门姊妹艺术汲取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家。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也。”艺术从未有捷径可走,只有经过勤奋实践和艰苦探索,才能真正获取博大深厚的文化修养,开拓出全新的艺术境界。


唐建 明茶 纸本设色 41x41cm  2017年


法无定法

 

绘画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理念,必将影响到艺术的发展。敢于大胆地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大画家的重要修养,要从古代的诗词、文章、书法、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中学习借鉴,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敢于打破过去的一切成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要有大无畏的革新精神。正如《东坡志林》中所言:“法而不智,则天下之死法也。道不患不知,患不凝;法不患不立,患不活。以信合道,则道凝;以智先法,则法活。”陈师曾以“画吾自画自今古,合璧低首求同群”劝导齐白石改变画风,以“雄健烂漫”补充“冷逸风格”,五十七岁的齐白石开始“衰年变法”,发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心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他以极大的决心杜门谢客,治印三千,作画万幅,完成了自我的蜕变——“扫除风格总难能,十载关门是变更。”对他人的超越,对法度的超越即是对自我的超越。


唐建 玉盘 纸本设色 26x58cm  2017年


生活、传统、创新是艺术的永恒命题,也是我毕生的艺术追求。艺术“肇于自然”,始于写生,而后“造乎自然”、万物为我。只有继承传统,“入乎其内”,才能用古、变古,只有跳出传统,“出乎其外”,才能借古开今。宗白华云:“艺术贵乎创造。”只有创新,才能自成一家,艺术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创新的魅惑促使我孜孜不倦地追求以笔墨洗心,澄澈胸怀,蒙养气象,卓然风骨,洞达本质,虽然是蹒跚前行,但却从未停止……


--- END ---

私享出品

特别鸣谢

艺术家唐建

主 编:王成业

主编微信:wchy1110

收藏热线:13718262369

微信合作邮箱:sixiangart@126.com


最新:《私享艺术》元代文人画专辑

长按二维码免费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