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为何有人进步、有人停滞、有人倒退?

 扫地僧一一 2017-06-06

01

上周,甘嫂出差。晚上哄女儿睡觉的任务就落到了阿甘身上。

第一天晚上,讲完故事熄灯后,我照例准备拥她入怀。谁知她却猛然挣脱我的怀抱,哧溜一下径自钻到了自己的小被窝里。

她说:“爸爸,我可以自己睡了。你在旁边陪着我就行了!”我很诧异,因为在此以前,她总是紧紧搂住我的脖子才会酣然入眠。

我轻声问她为什么,她很坚定地说:“我现在已经不害怕大怪兽了。老师说了,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大怪兽!”

以后的三天。她果然在熄灯后就钻进自己的小被窝,再不与我相拥而眠了。我很清楚,对于一个三岁多的孩童而言,自我意识觉醒只是她人生成长的开端。

自此以后,她会越来越不依赖我。不再一个床铺,不再一个房间,不再一个居所,不再一个城市,不再一个家庭,甚至不再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

想及此,我不禁感到了淡淡的失落。但我更为她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欣慰。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个体的存在,她必须构建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世界观。

我知道,这就是成长。成长在这里,体现为对自我认知的觉醒。

02

去年十月的一天。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告诉我,他结婚了。

他特意给我看了新娘的照片和视频,那是一个相貌极普通的女孩。我颇感意外,因为这位朋友绝对是一个“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人物。

我了解他的不少尘烟往事。

他曾交了很多个女朋友。这些女朋友,聪明贤淑者有之,美丽大方者有之,青春曼妙者有之。其中,亦不乏对他爱的死去活来者。

有一个女孩,为他写过上万字的信件,分手时差点跳了黄浦江。有一个女孩,千里驰行在他家门口蹲守一夜,只为给他一个意外惊喜。

可他似乎却总是在对方情难自禁时,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一度认为他是玩弄感情的渣男,几乎断绝了与他的交往。

又一次,我们在一个场合偶遇。他喝醉了,拉着我的手不放:“我知道你对我有成见。但我不是你想的那样,我认真对待每一段感情,只是不想欺瞒自己的内心。”

我当时很嗤之以鼻,以为他不过又是在装鬼扯淡。他婚后来京,我们约在一家烧烤店喝啤酒。

他告诉我,以前的他,看似沉迷于喧嚣,其实只是为了逃避或麻醉孤寂。所以,越是对方情浓时,他越感到不安和彷徨。心,既然无处安放,他只能无奈逃离。

他曾为走不出这样的怪圈而自怨自艾,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内心的坚守是否只是一种幼稚或固执。

就在那个时候,他遇到现在的妻子。他说,在与她相处时,他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扉是敞开的,交流与沟通是畅通的。

即使四目相对无言,心里却依然非常沉静与安适。

他不知道这种感觉,来自于岁月洗沥之后的体悟,还是基于对方的个人魅力,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也不知道究竟能持续多久。

但他非常害怕失去她的那种感觉。他说,失去她的那种巨大恐惧感,足以让他作出那个相守一生的伟大承诺。

我知道,这也是成长。成长在这里,体现为对自我认知的坚守。

03 

我的朋友认识一个浪子。三十岁之前,他唯一做的事就是挥霍。

在本该求知若渴的年龄,他痴迷于武侠小说、麻将赌博、电子游戏,放任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江春水付诸东流。他旷课逃学辱骂师长,初中未毕业即放弃学业混社会。

他把青春期的萌动,当作准入情感门槛的钥匙。陷入一轮又一轮孽缘不法自拔,成为情网里面的囚徒。更不惜因争风吃醋而与情敌大打出手、刀斧相见,吸引上百人围观啸聚。

他不羁放纵爱自由,父母的管束与教导被他视为寇仇。他经常以彻夜不归和当众咆哮呵斥对待父母。更因一脚踹倒扇他耳光的爷爷,而成为街谈巷议的笑柄。

他崇尚江湖义气,在他眼里骨肉亲情不过是一抔粪土。哪里抵得上哥们吆五喝六的一声召唤。酒肉朋友每天聚在一起推杯送盏、彻夜豪赌,今朝有酒今朝醉,被他当作快意人生的尽致淋漓。

三十年那年,他发现自己走到了青春之旅的穷途末路。在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声名狼藉之后,他不得不背起行囊远赴异地谋生。

“烂泥巴糊不上墙!”这是朋友当时听到的公众舆论。

十年之后,朋友在山东济南重新见到这位昔日的浪子,已经是资产数千万的电商企业主。现在的他,有蓬勃向上的团队,有幸福和睦的家庭,还有自信阳光的内心。

他坚持每周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并且注意时时检讨自己日常行为上的过失。朋友告诉我,这位浪子的逆袭,最让他最佩服之处,其实在于他对于内心修为上的孜孜以求。

在酒酣耳热之际,他问这个浪子,让你转变的力量是什么?

浪子说,有一天,他与朋友喝完酒,要记账,却被老板拒绝与嘲弄。他突然觉得自己前三十年白活了,他必须要来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与荒唐度日的自己,作彻底告别!

我知道,这更是成长。成长在这里,体现为对自我认知的颠覆。

04 

以上阿甘与大家分享的,是三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其实代表了成长的三个阶段。

就阿甘看来,故事一代表发现自我,是顺应规律、突破桎梏式的成长。故事二代表肯定自我,是坚守理想、磨炼心志式的成长。故事三代表否定自我,是迷途知返、灵魂革命式的成长。

那么,这些各不相同的成长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们不妨先从关于“浑沌之死”的著名寓言说起。

《庄子·应帝王》记载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是哲学大师。关于“浑沌之死”的哲学含义,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解读。阿甘认为,如果我将其看做一个成长故事,同样可以读出耐人寻味的道理。

混沌象征着人类心智尚未向外部世界开启的原生状态。凿一窍之后,混沌开始觉醒,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七窍俱通,浑沌开始通过“视听食息”功能连接外部世界。但就在这时,浑沌却死了。

表面来看,这是一个滑稽可笑并且略带悲剧色彩的故事。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正是浑沌之死,使人类彻底告别了无边无际的黑暗,迎来了无限光明的新世界。我们就会对浑沌之死的结果,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和认知。

如果我们跨越成长的单个阶段或状态去审视。我们会发现,成长其实是“发现自我、坚持自我、颠覆自我”哲学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的心灵逐步对外部世界开放的过程。

05

再回过头来看阿甘所讲的三个故事。

故事一中阿甘的女儿成长,源于她开始认知觉醒与自己进行对话;故事二中阿甘的朋友成长,源于他愿意开启心扉与她人对话;故事三中的浪子成长,是因为他能够舍弃原我与社会对话。

从自我对话,到与他人对话,再到与社会对话,心灵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成长应该是永远保持对外开放状态,永远对外部时空的无限性抱有热情和期待。任何自设藩篱、安于现状、自鸣得意、将自己封闭起来的做法,无疑都不是真正的成长。

无论个人、自然或社会,概莫能外。我想,这也许就是,关于成长的密码与真谛。


京城阿甘啤酒屋

读懂体制内外||参透人间烟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