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夜糖友要警惕低血糖偷袭

 GXF360 2017-06-06
冬夜糖友要警惕低血糖偷袭

冬夜糖友要警惕低血糖偷袭

□文/吕荣华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53岁的陈老伯患糖尿病快4年了,血糖控制一直比较理想。但今年入冬以来,陈老伯睡眠总是不好,凌晨经常心慌甚至做噩梦被惊醒。一开始以为是劳累没休息好导致的,后来到医院就诊,才知道是夜间低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冬季是个难熬的季节,严寒带来的生理变化可能诱发诸多问题。因为冬季夜长昼短,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能量补充,自然会发生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对人体的“侵袭”可能在短暂的几个小时内发生,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打击。尤其是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差,出现低血糖时无任何前驱症状,很快进入嗜睡、昏迷状态,甚至出现癫痫样抽搐。如果低血糖持续超过6小时,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损伤,从而导致脑死亡,甚至会猝死。夜间发生低血糖,患者很快进入昏睡状态,更不易发现,危险性更大,死亡率更高。

冬夜低血糖高发

导致冬季夜间低血糖的原因比较多。糖尿病患者自身调节的能力已经大大减弱,加上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波动在所难免。用胰岛素治疗期间,因剂量过大或病情好转未及时减量,或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等。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也是原因之一,如用药剂量过大或合用其他与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特别是听信一些不负责任的广告宣传,加用所谓“纯中药制剂”等。

此外,进餐不定时、体力活动过多也会引发低血糖。当人体剧烈运动时,机体对葡萄糖的需要量明显增加,胰岛素吸收加快,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而诱发低血糖。而饮食过少、禁食或延迟进食,在药物作用高峰时或运动量增大时未及时进食也容易诱发低血糖。经常饮酒也容易导致低血糖,因为酒精可损害肝功能,干扰葡萄糖的代谢,使机体产生低血糖。值得注意的是,肝、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病人也是低血糖的高发人群,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肝肾功能不全者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半衰期延长,药物在体内作用时间延长,较易产生低血糖。

从临床上看,冬季是夜间低血糖的高发期。因为寒冷的冬季身体能量需求增加,夜长昼短,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如果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低血糖。有很多患者在冬季凌晨1~3点左右出现低血糖,除了饥饿感和心慌之外,第二天晨起还会感到头痛、乏力等不适。

低血糖症状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成人血糖低于2.8毫摩尔/升就被视为低血糖。低血糖发作的主要表现,有出冷汗、颤抖、心悸、紧张、焦虑、饥饿、流口水、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此外还有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嗜睡、看不清东西、步态不稳、幻觉、躁动、易怒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出现惊厥、昏迷。低血糖症状常见于老年或者病程较长的糖友。

不同的人,低血糖症状不一;同一个人,每次发生低血糖的反应也不一样。这与患者的年龄、机体和对低血糖的反应,低血糖的程度、发生速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有的人对低血糖较敏感,血糖一低就会立刻感到饥饿、出汗、心悸等,而有的糖友由于长期慢性低血糖,反应较差,甚至可能一点反应没有。

年龄不同,症状也不同。中青年人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抽搐、昏迷等。

冬夜低血糖的预防

为了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应高度警惕,老年人特别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更应注意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一般出现在凌晨1:00-3:00,患者若平素睡眠较好,但近期睡眠差或者在睡眠过程中经常做噩梦;夜间出汗,常汗湿衣服或第二天晨起头痛或乏力等,应高度怀疑有夜间低血糖的存在,可在次日午夜 2:00-3:00检测血糖,以备采取相应措施。如能证实确实存在夜间低血糖,患者可以在睡前选用可缓慢吸收的食品,如一杯酸奶或低脂牛奶、一份水果、3~5块饼干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定时、定量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准时就餐,若不能按时进餐,应在进餐时间吃些水果或饼干等;不宜空腹运动,运动量应适当;外出时一定要备些饼干、糖果,出现低血糖先兆时及时食用;随身携带糖尿病信息卡(包括个人信息、联系方式等),并注明在意识不清时,请将口袋内糖果放入口中或立即送医院急诊室抢救。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发作时,应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坐下或者躺下,以免摔伤,尽快进食糖类食品或饮料。若服糖5分钟后症状无改善或变得更糟,应立即吃更多的糖;如果10分钟内仍然无改善,就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同时注意低血糖被纠正以后,还要在下一餐前吃少量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点心或水果、牛奶等,以预防血糖再度降至最低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