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穴位与微循环神经关系探讨...

 风中小海螺 2017-06-07

穴位是我们祖先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机体接受针灸、点压等刺激,达到养生、防治疾病效果的敏感点;经络是一些学者根据这些实践推论、勾画形成。

近年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经络主要和神经、微循环有关,如:

经络的逐级分布和循环、神经系统一样,经络的上行、下行犹如循环系统的动脉、静脉和神经系统的传入、传出。

离断动物的对应神经,刺激穴位、经络的效应就消失了;临床外周神经完全离断或脊髓完全损伤针灸也不能得气。

任月林教授应用针刀,采用不同手法、触不同神经的神经触激术,可通过兴奋神经增加肌力或抑制神经减轻痉挛、立刻阻止踝阵挛等病理反射,使脑瘫等临床异常很快纠正,不仅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也是针刺主要通过神经起作用的佐证。

④解剖学证实穴位几均有神经分布;经络多与神经并行。

播放GIF

我们在微循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针刺穴位或经络和针刺非穴位、非经络对照相比,针刺穴位或经络可明显改善微循环。

可以这样理解,经络、穴位是神经接受针、灸、电、压等信息更敏感的最佳部位,微循环是经络对机体调节的主要中间环节;经络、穴位是人们抗衰养生、防治疾病有效、易操作的“入口”。

“入口”的意思就是说调节微循环和神经要从这着手,这个调节微循环和神经的 “开关”虽然已越千年,如今仍然活力四射,如我们利用点压穴位的方法有效激发了脑瘫孩子的正常运动,更有效地纠正了脑瘫肌张力、反射、姿势和运动四个方面的异常。

神经和循环的研究仅有1-2百年的历史,微循环的研究还不足1个世纪,即便了解神经解剖的医生,也不一定能从体表准确找到刺激某神经的最佳“开关”,因此穴位确实是中华医学的瑰宝。笔者认为对经络走向还应用现代神经解剖和功能来修正或按照神经解剖,这并不贬低经络的历史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