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芝>>四川百科信息网

 红尘幻客 2017-06-07
  李芝,字瑞五,号吉山。富顺县人.乾隆戊午(1738)年举人,戊辰(1748)年三甲第21名进士。幼颖悟,聪明过人。中进士后即签分山东,署招远县知县,调湖北,历任宜都、枝江县知县.任招远县令时,敬教劝业,每逢乡举之年,厚给士子资助,邑人赖以成名。自湖北归籍,仍以教授生徒为业,一时登科第者多出其门.平生素喜翰墨,尤长诗文。五言诗初学谢灵运,后入柳宗元之门;五律初学杜少陵,后入王维、孟洁然之途.所作五言诗、五律诗皆平淡清远,渐近自然。曾与段玉裁合纂《富顺县志》二十七卷,自撰《侯秋吟诗》二卷、《鸿爪诗集》卷、《贤己堂文集》四卷传世。 

简介


  乾隆三年(1738)举人,十三年(1748)进士。授山东招远县令。敬教劝业,每逢乡举之年,给士子资助,邑人赖以成名。后调任湖北枝江、宜都知县。罢官回籍后,以教授生徒为业。剑南后进从学者甚众,一时登科第者多出其门。芝素喜墨翰,尤长诗文。五言初学谢灵运,后入柳宗元之门;五律初学杜少陵,后入王维、孟浩然之途。皆平淡清远,渐近自然。其著述甚富,与段玉裁合修《富顺县志》二十七卷。自著《俟秋吟诗》二卷、《鸿爪诗集》二卷、《贤已堂文集》四卷行世。李调元《雨村诗话》、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录有其诗。《四川通志》、《富顺县志》、《锦里新编》有传。  

相关故事


  在富顺朝朝代代的莘莘学子中,李芝应该是科举考试成绩最好的同志。清乾隆三年(1738),他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与“省状元”即 “解元”擦肩而过。那一年,李芝21岁。这个同志很谦虚,没有接着参加会试,而是选择了继续攻读。十年磨一剑,乾隆十三年(1748),李芝参加会试,中会魁,即我们说的“五经魁'”。在接着进行的乾隆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又是捷报传来,李芝获二甲第九名的优异成绩。
  真的十分了得。
  李芝为县人称道的有三件事。
  先来看看他的力作——《盐井赋》。大家知道,公元567年,因为著名的富世盐井,上级领导从江阳(泸州)县划设雒原郡和富世县出来,足见盐之于富顺的重要性。后来,富顺的自流井和荣县的大公井又因其重要,被生生划出合为一体设一城市叫自贡,而很多时候,我们干脆直接叫盐都。上世纪八十年代,自贡唯一的官办纯文学刊物就叫《盐泉》。
  作为一名重要的学者,李芝当然要研究盐及其相关产业。于是,《盐井赋》就产生了,成了盐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记载体。在这篇《盐井赋》中,李芝充分运用“赋” 的特点,铺排陈叙,把钻井、采卤(从深井里提取地下的卤水)、输卤、制盐(放到一个大锅里烧,把水分蒸干即得粗盐)、出盐、仓储、运输来了个全过程展示。 “其始掘也,匝地骇解,连山睿凿。天车排阔以林立,地架喧唇而鼓作。”这是恢弘的场景描写。“潜钻蜗象之窟,直捣冯夷之宫,绩羊惊惮于水府,巨灵碧伏于幽窿。觉千初之犹浅,引一脉以相通。路人地外,达海之渊。”这是写钻井的气势。“传薪而午夜不息,灰起(起灰)而晴昼成黔。扬光炜灼而晦夜春晓,流汗霹霖而六月秋霖。流烟为雾,晦日扬霄。”多么炽烈的伐薪煮盐的场面!“农人之苦有春秋,灶民之苦无旦昼。”“若隆冬夜半,阴霆无端。扶车猾猾,络马啤啤。风靓兮内塞,雪积兮衣单。往复来兮叹息,纵复送兮盘恒。”灶民是如此的辛苦啊!
  盐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李芝也作了生动的描述:“尔乃连阡剃草,随山刊木。复涧杈枒 ,阴崖跌踣。修则松楠,下及榆槭。糅以菅椒,杂以萧 。有山皆童,无岭不秃。”砍柴草的人一大片一大片地割净地上的草,一座山岭一座山岭地砍光山上的树。在山沟里剔砍树木的桠枝,从高高的山岩上滚坠下巨大的树木。从高大的松树楠树,到普通的榆树槭树,都被砍光了,又把菅草、椒枝、萧艾、遂草割下来捆成团。人们砍伐得山山岭岭都秃秃的了,远远近近都剔成了光头!“面坱扎而通圜,亘沟衢而带闠。水陆兼输,既舟车之千行,草木渐苞,亦羸驴之百队。”砍下的柴草,堆满了山山岭岭,贮积满沟沟壑壑。人们把它们捆扎成捆,劈拆成块,从水路陆路向盐场运去。河中的舟船,路上的车马,一排排一行行,驮运的全是柴草啊。草木充盈的竹包,压在驮它的驴马身上,一队队驴马都腿脚颤抖,不堪重压啊!“陵聚纷纷,邱累对对。鳞差则狼藉如云,山积则崔嵬似岱”。这些柴草运向盐场,盐场收购堆积起来,一座座柴垛,像一排排的山,列满盐场周围,鳞次栉比的排列,像聚集满天的乌云,高高垒叠起来,恐怕有泰山那样高吧!
  作为一名文章写得好的学者,李芝客观呈现了他所看到感受到的一切,这已经不错了。而早些时候的知县金肖孙,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他不但看见了,还要思考和提出建议,这就难能可贵了。
  金肖孙在诗《山川下·火井》中写道:“有井穿砀谷,烈炎伏其中……九渊一炬起,高岭列灶烘;能省樵山力,兼成煮海功。”他认为,利用天然气熬盐,既可免除樵采之劳,又可保住森林资源,这对“有山皆空,无岭不秃”的井盐地区的环境保护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由于科技的落后,当时凿井,不知白燃和放跑了多少宝贵的天然气。
  再看看李芝的教学成绩。李芝是做了官的,而且没有等候补缺,中进士后即签分山东,安排实职——招远县知县。任招远县令时,他敬教劝业,每逢乡举之年,厚给士子资助,邑人赖以成名。后来,组织上考虑他是南方人,不经冷,又换岗调到湖北,历任宜都和枝江的知县。知县干了将近十年,李芝感觉自己的特长还是读书、教书,干脆跟着感觉走,辞官回富顺以教读为业。经验告诉我们,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李芝热爱教育事业,他就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很快,许多学生名登科甲。一时间,县人都知道县上有一个李进士书教得好,纷纷送其门下培养,生意十分火爆。乾隆四十年(1775),著名学者段玉裁调回富顺再署知县。段玉裁呢,他是了解李芝的,他对李芝说,你到江阳书院来当山长。有你李芝主持书院,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干脆把“江阳书院”改名为“学易书院”。这个段玉裁,教书的瘾也是很大的。一有空就朝“学易书院”跑,李芝和老师们看见段知县来了,马上“欢迎指导”,段知县也不客气,不用拿书,直接就上讲台上课。段知县上课十分投入,因为他知道,李芝已经安排人上街去切猪耳朵了。果然,等段知县下来,一桌的下酒菜已备齐,当然,少不了一壶老酒。整得段知县“亦时过书院,议论辄竟日”。议论的多为学术上的问题,不像今天,三句话离不开谁升官了,谁养二奶了,谁又进去了。
  最后看看段志。段玉裁和李芝这两个男人,就好像上天安排配的对,一个知县不当了回乡教书,一个当知县奉行无为而治,醉心于学术研究。一天,段知县说,现在 “民气和乐,挽输不劳,风雨既时,盗寝讼简,予甚乐之”,我们修县志吧。他们说干就干,合作默契。段玉裁“粗举崖概”,厘定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李芝则 “网罗阙佚,属藁商订”,负责收集整理资料和具体撰稿工作。也就是说,这本《富顺县志》主要是李芝撰写的。这样的合作,珠联璧合、效率倍增,“五阅月而书成”。  段志传世有两种版本,一为乾隆四十二年富顺原刻本,一为光绪八年富顺重刊本。段志体例严密、网罗繁富,举凡地理沿革、区域变化、治地兴废、文物胜迹、田赋户口、盐业里镇、民情风俗、学校书院、寺观坛庙、历代著述、官师名宦、忠孝节义,无所不包。段志非常重视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保存,如明人韦调鼎的《诗经考订序》,清初杨鸿基《蜀难纪事》等珍贵资料,都在志书中保存下来。段志对史实的考证十分谨严,对谬说歧见多有匡正,如犍为郡、江阳郡的建置时间,“富义盐井”是否自流井的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辨析。段志不仅内容宏富,而且语言精练、文笔生动优美,因此,很多学者说此书“出入班马之间而擅三长也”。
  出书那天,正是春天的一个上午,段知县和李山长在西湖边上喝茶话别。那时,段玉裁已经接到了调巫山县的文件。两人看着共同劳动的结晶,异口同声地说:走,喝酒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