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有个调梅书院

 荆楚文史哲 2022-09-07 发布于广西

▲李正阳题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张九一初建学宫,在城东关外街口,东禅寺左,后毁。康熙三十年(1691)知县张雲松重建,定名“大林书院”。乾隆七年知县邵丰缑,迁建于县城外南郊县河边,并易名“调梅书院”。

乾隆十六年(175l)知县薛乘时倡捐近万全,撤旧重建。占地面积扩展十丈有奇,棂星门原旧石低粗,改用青石雕刻精致,较以前髙五尺许。石砌新筑泮池,跨月桥。“德配天下”“道贯古今”二门,旧用木架,改用青石。乾隆二十年孟冬告成,颇为壮观。时人咏“风清疏鹤羽,日丽绕龙鳞”,邑内乡绅捐资有石碑记之。

调梅书院经费充足,历年累计捐赠学田年租110担,延请名师年薪颇丰。薛乘时亲为书院立《书院条規》和《调梅课艺》,立有“凡读书,须虚心静气,缓声以诵之,则可密察其意,而徐领其妙”。

立课时薄二薄,一薄由院长斋长收执,教师出入必须禀告,五日不教者扣除膏资一钱。诸生课时薄一本,日分四格为早起、晨后、午后、灯下,自主每格所用何功,实行奖勤儆赖,秀顽自别。

由于书院资费充足,管理严格,名师教导,亁隆至嘉庆年间,先后取进士七人,举人六十二人,出现“景仰先贤,策励后起,姓氏同登,足光桑梓”的盛况,一时名噪鄂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书院正式改办黄梅县高等小学堂。

作者简介

姚腾凤,黄梅一中1968届高中毕业生,曾任县委办干部、苦竹区委书记、县农业局长,退休后参编县志多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