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离开 孔孟之道与王阳明心学第二篇 王阳明心学浅析(三) ——诚爱恻隐亲民 (四)笃信圣学,师徒之信 1、笃信圣学,终生实践 18岁时,王阳明开始对儒学感兴趣,为做圣人,迷上了朱熹著作,按朱熹的格物穷理去参悟,在家格竹子七天,结果格出病来,开始怀疑朱熹格物穷理的正确性。后走上异学异端之途,又迷上道教养生导引术,也迷上过佛教的超凡解脱,结果对当时道教追求肉体长生的偏执,对当时佛教不顾社会人伦、逃避责任义务的消极厌世思想,产生抵触,发现异端之学、道教、佛教的诸多不足,于31岁时开始重新研究儒学,如王阳明说从“五溺”中解脱出来,归于圣贤之学。 王阳明的身体患有肺结核,病痛与烦恼,使他对自身的内省克察与体验中,体会到人伦之道的重要性与儒学之道相一致,而开始笃信儒学,终生依照孔孟的儒家人伦道德去真实践行圣人之道。同时把佛教禅宗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向心内求理,方得真知”,形成了建立在社会家庭责任义务与人伦道德基础上的阳明心学。 2、师徒之信,是建法伦、立师道的基础,师道不立,法难起 《示弟守文》: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专心致志,惟先觉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辩之,务求了解,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独不师也。 王阳明在这里特别强调对老师的尊重与信任,但不是盲目崇拜与迷信的信,而是可以思、可以辩的信,这对于做学问是至关重要的。 上述立志、诚意、敬畏、笃信是圣人之道的重要思想,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特色。 (五)亲民:真诚恻隐,悲天悯人 王阳明晚年,抱病南下广西平定叛乱途中,在给儿子正宪的家信中,简单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是这样写的: 吾平日讲学,只是致良知三个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隐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隐),亦无良知可致。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最重要的是要有万物一体之仁,有诚爱恻隐之心。 诚爱恻隐亲民,是王阳明继承孔孟心学的重要特色,王阳明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常常尽情哭泣,其亲民、仁慈、恻隐之心可见一斑。亲民悲心也成就了王阳明的立言心学与立功伟业。 在贵州龙场患难之际,某日,来自北京的吏目带一子一仆前往贵州某地赴任,晚上路过龙场,夜宿王阳明驿站不远处,王阳明本想次日去打招呼,不料天亮时,三人已离开,后吏目三人相继死在路上,王阳明哭着带仆童为其掩埋,为此写了一篇悼词《瘗旅文》。这篇《瘗旅文》成为人道主义的千古悲文。历史上曾评论,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哭者,不谓忠;读王阳明《瘗旅文》不哭的,不谓悲。文中王阳明的悲悯恻隐之心尽露,至情感人,任何人读之,难掩怜悯悲伤之情。现译一小段白话文: 唉,悲伤啊!你是什么人啊什么人?我是此地龙场驿的驿丞余姚王守仁。我和你都生长在中原地区,我不知你的家乡是何郡何县,你为什么要不远千里来做这座山上的鬼魂?古人不会轻率地离开故乡,外出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而来此地,理所应当。你又有什么罪过而非来不可呢?听说你的官职,仅是一个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过五斗米,你领着老婆孩子亲自种田就会有了。为什么竟用这五斗米换去你堂堂七尺之躯?又为什么要带上你的儿子和仆人啊?哎呀,太悲伤了!你如真正是为留恋这五斗米而来,那就应该欢欢喜喜地上路…… 《传习录》早期编辑者徐爱,是王阳明最好的弟子;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王阳明与孔子一样,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早死于孔子,孔子悲伤大哭;徐爱31岁死去,王阳明当时46岁,儒家宿命又重演,王阳明悲哀恸哭。徐爱的早死,在其游衡山时已有梦兆,后果然如此,王阳明本来对徐爱寄以很大希望,但圣学难传,重蹈孔圣人之宿命。为表悼念之情,王阳明先后为徐爱写了两篇祭文《祭徐曰仁文》、《又祭徐曰仁文》:呜呼痛哉,曰仁!吾复何言!尔言在吾耳,尔貌在吾目,尔志在吾心,吾终可奈何哉!记尔在湘中,还,尝语予以寿不能长久,子诘其故。云:尝游衡山,梦一老瞿昙抚曰仁背,谓曰:子与颜子(颜回)同德。俄而曰:亦与颜子同寿。觉而疑之。 呜呼!吾以为是固梦耳,孰谓乃今而竞如所梦邪!向之所云,其果梦邪?今之所传。其果真邪!今之所传,亦果梦邪!向之所梦,亦果妄邪?呜呼痛哉!自得曰仁讣,盖哽咽而不能食者两日。人皆劝子食。呜呼!吾有无穷之志,恐一旦遂死不克就,将以托之曰仁,而曰仁今则已矣…… 文中多次出现“呜呼痛哉”之语,足见其悲痛之情,读之不禁感叹泪下。凡间讲究子孙香火不断,人类才有渊源不断、川流不息,圣学何尝不是,一个圣者,当其圣学血脉无法传承下去,断香火之伤痛不言而喻…… 长年为国为民奔波劳累,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致使王阳明严重透支肉体,忍受病痛折磨,身心憔悴,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因疾病缠身,多次上表奏请还乡安度余生。奏折中写道“且臣比年以来,百病交攻,……或时昏眩,偃几仆地,竟日不惺,手足麻痹,已成废人,又以百岁祖母卧病床褥,切思一念为诀。悲苦积郁,神志耗废,视听恍惚,隔日之事,不复记忆……放臣暂归田里,就医调治,倘存余喘,尚有报国之日”。奏折中可看出,王阳明忍受着身心的痛苦不堪,仍怀“尚有报国之日”的悲心热忱。正值王阳明申请休养之际(1519年),江西宁王朱宸濠(皇帝叔叔)造反,王阳明再次临危受命,拖着病痛残躯,以其悲天悯人、济世安民之仁慈大爱,毅然奔赴战场,王阳明率疲弱兵卒百余人,回吉安部署,以牵制宁王,争取拖延时间,寻找战机。时值南风,舟船无法南行,情急之下,王阳明含泪哭祭,祈求北风,得以死里逃生。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记载:先生命取辨香,亲至船头,焚香望北再拜曰:“皇天若哀悯生灵,许王守仁匡扶社稷,愿即反风。若天心助逆,生民合遭涂炭。守仁愿先溺水中,不望余生矣。”言与泪下,从者俱感动。祝罢南风渐息,须臾樯杆上小旗扬,已转北风。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为平定福建漳州叛乱,屯驻福建上杭,百姓因旱灾受难,王阳明为民祈雨,大雨连降三日,百姓欣喜若狂。百姓请愿,把王阳明祭雨的上杭都察院改名“时雨堂”以纪念。王阳明诗曰:山田旱久兼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 王阳明任吉安庐陵县知县时,恰逢县城起大火,烧毁千余户人家,王阳明对天祈祷,而后风向改变,大火不再继续蔓延。 这些事件,足见王阳明至诚悲心,感天动地,一个充满仁爱的人,一定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一定可以令鬼伏神钦、人天景仰。 王阳明以其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忧国忧民,倾其一生,治国安邦、安民济世、开启千年圣学,教化百姓,虽历经九死一生,屡受冤屈,依然不改初衷,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完美成就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生三不朽的华丽篇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正心读书会,感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