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分钟读懂《王阳明大传》

 爬虫爱书 2018-09-06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叫做《王阳明大传》。本书讲述了王阳明作为一个哲学家,为什么能够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儒家四大圣人?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追捧?

本书的作者冈田武彦是一个国际著名的儒学研究者,他是终生践行知行合一理论的王阳明的门徒。他曾经在1986年到1996年间,6次到中国访问有关王阳明的历史遗迹,走遍了中国的八个省区八十多个县市;他还大力募款,修复重建王阳明墓、纪念碑亭、王阳明故居等等,还在浙江省余姚市建立了阳明中学,为人们重新认识王阳明付出了巨大心血。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王阳明是如何创立心学,并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的?

王阳明的本名叫王守仁,1472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府的余姚县,也就是现在的宁波市余姚县。他出生时正是明朝的成化年间,他去世那年是1529年,是明朝的嘉靖年间,也就是说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个皇帝,总共活了57岁。

三分钟读懂《王阳明大传》

他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王阳明18岁以前,属于他的立志期。从出生到18岁,王阳明的兴趣超级广泛,直到18岁时受高人点拨,才立下雄心壮志,要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说起来王阳明算是一个高干子弟,父亲中过状元,18岁时王阳明受到儒学大家娄谅的启发,立志成为孔子一样的圣人。

第二个阶段,是王阳明18岁到37岁间的经历,属于求索期。这个阶段,王阳明在儒家、道家、佛学、文章、兵法之间摇摆不定,直到他被发配云南偏远地区,才在困苦磨难中终于悟出“心即理”这个道理,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他37岁到50岁之间的经历,是王阳明思想的成熟期。这中间,他平定了“宁王之乱”,可以说拯救了整个明朝,却不想反而遭遇小人陷害和官场危机。也正是这段充满磨难的时间里,王阳明通过不断的内心拷问和现实考验,逐步得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方法论和“致良知”这一心学终极价值观。这标志着心学体系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第四个阶段,是王阳明从50岁到57岁去世为止,这属于他晚年了。王阳明一方面致力于传播心学,一方面致力于帮助国家平定叛乱。在军务繁忙中,他肺病的老毛病又犯了,最终在回老家的路上去世。

说完这四个阶段,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重点内容。王阳明一代圣人,“立德立言立功”基本达到了“三不朽”的境界,但为什么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真正重用,始终没能进入明王朝的核心决策层,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上找原因。我们总结出以下三点:

第一,在当时,儒学的主流还是朱熹理学,而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与朱熹理学背道而驰的。这就使得当时朝野上下很多固守朱熹教条的腐儒,把心学理论视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甚至群起而攻之。这就直接影响了王阳明的仕途。

三分钟读懂《王阳明大传》

第二,当时的皇帝——嘉靖皇帝是一个道教信奉者,他刚愎自用,排斥甚至厌恶阳明心学;再加上皇帝身边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阳明的才干,生怕王阳明风头太劲抢了自己的戏份,所以一直对王阳明持否定态度。有了这两层阻力,王阳明进入核心决策层的可能就已经不大了。

第三,当时赏识王阳明并且大胆启用他带兵出征的兵部尚书王琼,在权力争斗中失败,所以没能在仕途上再给王阳明以强力的支持。

不过,如此这般的命运造化,虽然可能使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却多了一个含金量更高的哲学家,多了一个“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不朽圣人,这就是命运。

好了,今天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本书再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