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飞华个人图书馆 2019-05-13

01

大家好,我是静之兄,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90条。

在这一条里,王阳明讲了这么一句话: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像道家和佛家。我们知道,王阳明曾经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去研习道家和佛家,以王阳明的资质和专注,可想而知,他的佛、道造诣是非常深厚的。而在王阳明所说的这句话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佛、道的批判,因为他间接的指出了佛、道的共同问题是“不干事”,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

首先,王阳明并不排斥佛、道。

对于儒释道三家的评论,他曾有过一个著名“厅房三间”的比喻,认为从根子上说,儒释道三家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搞清世界是怎么回事、道是怎么回事,刚开始并没有分出彼此,就像一家人没有分家之前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只是后面的人出于利益考虑,才建起隔墙,把一间房隔成三间,儒家选了中间的一间房,佛、道则分别居住在左右两边的房子。从实际情况来看,王阳明也是信任佛、道的,他创立的心学,兼容并蓄了很多佛、道的智慧,这从《传习录》里大量引用了佛、道的经典就可见一斑。

02

其次,王阳明最后选择了儒家,放弃了佛、道。

在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在求道的路上屡次受挫,反复的在儒、释、道三家里面跳来跳去,却并没有找到出路,这就是在阳明心学里经常听到的“五溺三变”的经历。

在被贬龙场后,面对现实难题,王阳明不得不再次从儒、释、道三家里找出路,却发现它们都无法帮助他解决现实问题,这让他异常苦恼,曾经一度沮丧到每天躺在一个石头做的棺材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开窍,认为佛、道固然不能指导他解决现实问题,就连儒家也不能,而儒家之所以不能解决问题,并非真不能,实是他学的并非是真儒学,而是被朱熹加工、注释过的儒学。

于是,王阳明跳出朱熹版的儒学,发明了心学,这才找到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接着,他便运用心学去解决眼前龙场的这场厄运,居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流放犯、江洋大盗、野蛮族人杂居的龙场变成了一个学习的乐土,吸引全国学子云集龙场,就连“省长”都要从省城赶过来听课,这像极了舜在历山耕种,“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盛景。

王阳明在艰难困苦中对儒、释、道三家进行了扬弃,最后选择了正宗的儒家,接续了自孟子死后断根的真儒学,完成了宋朝张载提出、朱熹想完成但没完成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任务,取得了“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功业,成为了后世所谓的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

03

最后,基于时代的原因,王阳明反对佛、道。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因为真儒学已经失传,朱熹版的儒学大行于天下,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很多学子就像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前所做的事情一样,对朱熹版儒学感到困惑,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只好躲到佛、道里面修行去了。

就连当时的皇帝也一样,王阳明经历过两任皇帝,嘉靖皇帝喜欢道教,正德皇帝喜欢佛教,皇帝喜欢的东西,就成为天下学子必须喜欢的东西,因此学风大坏。尤其是正德皇帝,他非常喜欢佛教,不惜拿出一大笔国库,派遣数以万计的迎佛队伍,准备耗时十年去西方迎接活佛来供养。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不得不站出来,指出佛、道并不能帮助朝廷和官员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只有真儒家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王阳明还曾从“儒”字开始,解释儒学对于国家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儒”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需要的“需”字,说明儒学是社会需要的学问,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唯一钥匙。

此外,王阳明还认为,虽然正统的儒、释、道三家的根子是一致的,但这是相对于认识世界而言的,而在认清世界后,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因应这个世界?儒、释、道三家有不同的做法。佛家选择跳出红尘,主张离世,彻底不玩世间的游戏,道家选择洁身自好,躲进山里修身养性,只有儒家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哪怕燃烧自己也要点亮世界。

对此,南怀瑾曾经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当看到天下大乱,已经无药可救,就像山洪暴发,泥石俱下,无人可挡时,佛家遁入空门,索性装看不见;道家则是密切观察时局,事先判断,跑到泥石流拐弯、趋势稍缓的地方,见机行事,如果有机会就救,如果没有机会就不救,保全自己为先;而儒家则视被泥石流冲走的人为自己的亲人,一路跟着泥石流跑,一有机会把人拉上来,有时甚至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至于结果如何,并不太在乎,只是强调自己的责任。

可见,王阳明反对的,并非是佛、道里面核心的智慧,而是社会精英阶层躲在佛、道里苟且偷安,不愿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现象。这是圣人因时立教的惯常做法,也就是说,圣人说话、做事、留文字,都是具体有所指的,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开出的药方,不像普通人,大多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赞同而赞同。

王阳明是基于当时佛、道盛行的风气,这才对将来要走向国家管理层的读书人讲,如果明德之后不去亲民,就会流于佛、道,不能治理国家。同时,王阳明还曾做出严厉的警告,如果学儒家而不去身体力行的实践,就会流于口耳之学,成为追逐功利的人,还不如学佛、道那般纯粹呢。这就是圣人之心,为天下而反对,又为天下而赞同,确实中正、大公,其心胸之宽广,让人感动万分。

04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总结王阳明所谓的明明德和亲民必须同时去做的观点,就是“以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

明明德,就是明理。理是天理,天理是不沾功利的,循天理做事,看起来就是“油盐不进”——不为利益所动,把名利看得极其淡,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去人欲,很像佛家讲的出世;亲民,就是教化天下的老百姓相亲相爱,彼此视对方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国家管理者的根本责任,也是王阳明所谓的存天理。因此,亲民就像是我们讲的入世——跑到人世中去做好事。

若要把人间游戏玩好,非得要“以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否则就会流于非辟。要么把对父母、子女、亲友的责任一扔,跑去当和尚、道士,忽略了作为一个人的社会责任;要么变成金钱、功利的奴隶,一辈子蝇营狗苟,为了争三瓜两枣的不惜耗费宝贵的生命。

放下功利,才能得到解脱,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得到自由。我曾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就是带着镣铐欢快的跳舞。这个镣铐就是现实的局限,什么时候能积极的感恩这些局限,并从中看到喜乐、看到机会,什么时候就能拥有真自由。

05

以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对于王阳明的那个时代而言,难的是停止空谈、解决现实问题,所以他强调要“亲民”,对于我们的这个时代而言,当社会以钱多钱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标准,人人变成钱串子时,难的却是放下功利、看淡金钱。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痛点,不能教条的理解圣人的话。而面对这个时代的痛点,我们每一个人又能做点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