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候保持微笑,只是不想被打扰丨回避型依恋

 anyyss 2017-06-08


“自己实在是很慢热,看上去很好相处,却很难让别人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愿意相信任何人,但很难相信有人会真的对自己好。”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对谁都很好,也很乐于帮助别人,但是如果接触久了就会发现,要想和他们建立更深入更亲密的关系却很难。他们很少谈论自己,也很少向别人袒露自己内心的情感。他们很容易相处,但很难真正的靠近。

 

电影《大话西游》里,紫霞看到至尊宝的心后说它长的很像一只椰子,这就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柔软的内心外面总会包裹着一层厚厚的外壳。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为了保护自己,我们的心理会形成很多的防御机制,展现出来的就是自我保护的策略。

 

比如面对威胁,有的人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通过愤怒的情绪,咄咄逼人的气势等方式主动去攻击别人,来防范威胁。这种类型的人,把自己的外在和内在完全等同起来,不管是利益上的损失,还是与人争论时处于下风,在他们看来就是自己本人的失败,因此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愤怒,他们往往会通过先发制人的方式来消除危险,甚至那怕是潜在的危险。

 

但是也有一种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更温和的自我保护策略。他们对控制和占有并没有多大的欲望,也并不看重那些外在的东西。相反,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心体验,认为人与人之间真正有价值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和认同。



 

但是他们过去的经历又提醒他们,敞开心扉暴露自我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会受到很严重的伤害。于是,他们通过与别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只要我不把谁轻易的划分为自己人,他们就不会真正的伤害到我了。”

 

所以,尽管他们对周围所有的人都很友善,总是面带微笑,但这种微笑并不是为了吸引别人,更不是为了和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不会,也不愿伤害你们,但也不愿被你们打扰。

 

很多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可能都听过依恋类型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依恋类型来源于我们的童年经历,我们和自己的养育者,也就是父母的情感互动方式逐渐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依恋模式。按照依恋理论,依恋模式的类型决定了我们在成年以后如何与它人建立关系。


 

依恋类型有多种, 回避型依恋 就是其中之一。


回避型依恋常常表现为惧怕亲密关系,他们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


具体来说,他们回避并不是因为自卑,相反他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只不过他们不相信别人会真正的认可和接受自己。他们对别人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也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只要不伤害自己就很满足了。


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你一直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咚咚咚的敲门叫渡边,你只是抬抬眼,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了。”


在感情中,和回避型的人相爱是很孤独的一件事,因为两个人想要敞开心扉的交流实在有些困难。如果是普通朋友,适度的距离感或许是一个优点,但是如果是亲密爱人的话,封闭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对感情造成致命的伤害。

 

从压抑的角度来说,回避型的人之所以压抑自己对别人的需要,是害怕期望无法实现而变成失望。为了避免这种失望,于是就干脆对任何人都不抱有期望。


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人来说,改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自己要幸福的责任分一部分给自己的爱人,通过接受爱人对自己的付出,在感受层面上真实的体验到:自己是可以对另一个人抱有期待的。


比如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总想一个人独自解决问题,和家人聊一聊,那怕只是说说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寄托。


另外,对习惯了回避的人来说,应该明白这样一件事: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做到善良和无害就足够了,但是在感情中,这是远远不够的。好的感情还需要轻松和快乐。


过于压抑自己真实感受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快乐,进而也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这种不快乐。所以,多分享自己的快乐,在爱人高兴的时候多做积极的回应,也有利于加深美好的情感体验。


当然,要真正改变这种心理模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说服自己的头脑并不难,但是想说服自己的感受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改变的最大障碍是时间,唯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让改变真正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