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让你更加了解自己,读懂他人。 我遇到最诡异的夫妻搭配,是女博士和嘻哈歌手,妻子表示丈夫的歌词在她看来其实挺低龄化的,但她也尊重这种表达方式,他们的浪漫在求同存异中。 可见,爱情里,三观不同也能拥抱;而许多三观契合的情侣,也可能因为太相似而趋向平行,再无交集。 为什么有些爱情难逃失散? 01 回避型依恋 明明很想靠近、却逃得比谁都快 曾经有位室友,虽然长相不惊艳,但是小巧可爱,性子温良,她暗恋班长四年,终于怯生生的在最后一天告白,不出意料地被拒绝了;然而被拒绝的她,反而感到很轻松。 她说,他那么优秀的人肯定不会和我在一起的,我太平凡了。我们觉得很惋惜,大学四年,有很多机会可以靠近对方,可是她不敢;而当班长有事来找她的时候,她也表现得不冷不热。似乎只有她默默暗恋的那个隐秘空间,才是让她感到安全的。 除了单恋未遂的,恋爱分崩离析的也不在少数。多年前我曾觉得《匆匆那年》里的剧情太狗血了,就因为男朋友稍微冷落了一点自己,就因为看到他和另外的女生同出入,方茴就把自己作的堕胎? 可后来自己有所经历后才明白,有些事激发的决绝是完全超乎理性的。和前任的分手,仅仅是因为他失约了一次,我便切断了和他的所有过往,即使我还喜欢他,即使他奋力挽回,我也无动于衷。 过去我觉得这只是因为,我向来是个洒脱霸气的人,就像不喜欢的工作我就当下裸辞;可后来参加一次心理活动时分享到我辞职的故事,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一定曾经被抛弃或孤置过,所以总是在感到别人有可能放弃你之前就结束关系。” 是的,我小时候由奶奶带大,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的床上玩;他们总问,你想爸妈么,我说不想;当爸妈回来了,我也还是玩我自己的。 不轻易表现自己对亲近他人的需求,在他人靠近时警惕,当出现一点风险事件便决然抽身——这就是回避型依恋者所展开的关系。 02 焦虑型依恋 为什么我们想爱,却给对方伤害? 如果说回避型依恋的人,是和他人尽量疏离,没有故事;那么焦虑型依恋的人,和他人总有很多“事故”发生。 他们内心的焦虑,成为关系中的刺刀,伤人伤己;比如以下几种形式的焦虑:
以上,当我们开始一段关系,都是源于情投意合,想和对方情意绵绵;但相处过程中,焦虑型依恋的人,好像控制不住自己变暴躁;有些话、有些行为,往往发生了之后,才懊悔当时不应该。 那些我们在关系中的“不定时炸弹”,其实都是我们的依恋类型埋藏的。 依恋类型发展于我们小时候和养育者的相处模式。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我们需要从养育者的目光确认自己的存在、发展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需要被充分满足关于食物冷暖和情感抚触等需求,这帮助建立我们的自信和关系安全感。 如果童年没有获得来自养育者足够的“心理营养”,终其一生,我们都会残留着这个情感黑洞,导致我们在和其他人相处时,变得疯狂地吸取对方的情感、或是扭曲吞没一切本可以良好进行的关系…… 如果不想错误的爱下去,如果不想因依恋类型破坏自己的感情,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并且采用有效的相处策略。 |
|
来自: 東泰山人 > 《生活学\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