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明明很爱你,却显得很高冷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谢耳朵馆长 2022-08-03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段亲密无间的感情,两个人互相依偎,彼此理解,相互尊重,携手走完一生,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十分的矛盾,他们既希望着能出现一个人与自己亲密无间,同时又害怕与别人的距离太近于是表现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
内心渴望,可态度抗拒,究竟是因为什么呢?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爱你却显得十分高冷,这是什么心理?心理学解析:这其实是假性疏离者。
依恋模式,假性疏离者。心理学上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叫做假性疏离者(False alienator),这类人常常抱着自我保护的目的,而与其他人保持着较远的距离,明明内在非常渴望建立起一段亲密关系,可他们却总是忍不住远离周围的人。
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奇怪的心理,主要是因为当事人在幼年时所形成的依恋模式与寻常人不同。
幼年时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到成年之后与伴侣的互动模式,换句话来说,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其实就是早期与养育者互动关系的投射。
著名心理学家乔安鲍比尔(Joannbauber)是最初提出依恋模式的人,他认为个体与养育者之间的依恋模式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还不够明显。
依恋模式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在于被依恋的那个人是否一直在个人的身边,能否容易与对方相处,能否对自己产生巨大吸引力是重中之重。
缺爱的人并不清楚爱的本质,他们也不明白一段好的感情应该如何经营,所以这类人很容易上当受骗,进而看到那些并不存在的虚幻感情。
继续说回假性疏离者,这群人非常痴迷于亲密关系的本身,并且对另一半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他们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却渴望着对方了解他的所思所想,他们不愿意与对方过度的亲密,却渴望着对方能越过重重阻碍拥抱他。
不断证明没有人真的爱你。假性疏离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用各种方法来证明对方不是真的爱自己。
如果对方很爱自己,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只是还没找到对方的破绽,如果对方不爱自己,他们就会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假性疏离者还会经常展现与各种暧昧对象的友好关系,以此来宣泄情感,事实上那些暧昧对象并不是他真心喜欢的人,他只是想借助没有结果的恋爱来证明无人爱他罢了。
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和巴塞罗密尔所提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幼年时有养育者常常陪伴于身侧,孩子就会形成安全型的亲密模式,长大之后他们很有安全感,从不担心被抛弃,既和伴侣互相依赖,同时又各自独立。
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给予的态度常常是忽冷忽热或是不安定的,那么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便会形成痴迷型模式,他们担心被抛弃,进而疯狂的依赖着对方。
这类人总是怀疑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同时也怀疑对方根本就不想亲密的融合。
自恋损伤。自恋损伤(Narcissistic injury)这个概念是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假如一个人的自尊自我价值受到威胁之时,他就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无法被社会所接受。
出现自恋损伤的时候,个体还会出现自恋暴怒的情况,他们常常用愤怒的情绪来解决痛苦的现状。
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就被亲人频繁的辱骂或嘲笑,这种孩子就会对爱充满着不安的感觉,甚至会觉得自己被爱是一件罪恶的事情,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心对伴侣很依赖之时,他们就会深深的自我厌恶,最终成为假性疏离者。
如何自救?假性处理者应该如何缓解假性疏离的状况呢?方法拥有4种。
首先是直面痛苦,你需要承认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不幸的童年,其次是合理沟通,感情要想幸福美满少不了双方的共同经营,紧接着是建立共情,只有两个人明白彼此的感受,了解对方的内心,才能深切的认知到这份情绪的重要性,最后一步则是勇敢的探索幸福,不管你能否确定这段感情是好还是坏,你都需要勇敢的走下去。
幸福的钥匙其实很好拿到,但凡你伸伸手,就能够得着,就算一时不察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完全可以潇洒放手,继续去寻找那个对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