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房颤六大误区

 快乐英平 2017-06-10

房颤

随着社会老龄化,房颤患者数逐年递增,目前我国的房颤患者至少1000万以上。房颤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但是,目前,中国人群房颤高发病率、低就诊率和诊断率并存却令人担忧。6月6日是房颤日,为此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智宏副主任医师,她指出了关于房颤认识及治疗的常见六大误区,值得大家警惕。

误区一:房颤治不好,治不治都一样

房颤治疗是个棘手的问题,即便坚持每日服药,多数患者房颤也会复发。所以,有一部分房颤患者甚至部分基层的医生都会认为,房颤治不好,治不治都一样。

  智宏指出,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次数会逐年增多,发作时间会延长,无自愈倾向。阵发性房颤早期未出现心房结构改变时,射频消融手术效果最理想,因此认为房颤患者应该早期接受治疗。专家提醒,当出现心跳明显加快、心脏跳动紊乱、晕眩、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正规救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至关重要。房颤的诊断也非常容易,只要在发作时做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无需特殊检查。

误区二:房颤患者只能药物治疗

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根除房颤。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不同:突发性房颤可自然终止,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要积极治疗的,药物或者是射频消融治疗,甚至外科手术治疗。

  智宏介绍,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据悉,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穿刺血管,将导管送入心脏内,以射频消融的方式治疗心律失常疾病。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在全球已经发展了20年,是很成熟安全的手术。

误区三:服用抗凝药物风险高


智宏介绍,在临床常常碰到一些房颤患者不太能接受服用如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原因有两点:一是担心出血并发症。二是认为反复抽血监测,并要调整饮食习惯,觉得很不方便。

  专家认为,测凝血功能是安全有效抗凝治疗的重要措施。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往往也增高,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效果更好。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新药的安全性较高,不需要监测,使用更方便。

误区四:房颤没有任何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不少房颤患者症状不明显,因此他们认为房颤没有感觉、没有症状,并不影响生活,就不需要治疗。

  智宏认为,房颤的危害并不取决于症状的轻重。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心脏会逐渐扩大,还会增加心力衰竭以及脑栓塞的发生,会导致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最终增加死亡风险。据悉,20%的中风事件与房颤有关,35%的房颤患者在一生中会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的血栓栓塞事件。所以,房颤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到医院系统检查,评估房颤的危险性接受及时治疗。

误区五:房颤就是冠心病

  因为症状相似,都有心慌心悸等不适,所以有部分患者或家属,总简单地认为房颤就是冠心病。

  智宏指出,房颤和冠心病是两种不同的心脏疾病。有时房颤可以与冠心病合并存,但多数患者的房颤其实和冠心病并无必然联系。所以不要因症状相似,简单地认为房颤就是冠心病,如果经过检查明确诊断是房颤,那就要接受正规的房颤治疗。

 误区六:房颤只是老年人的“专利”

最新数据显示,现在中国80岁以上的老人中,房颤患者超过10%,也就是说80岁以上的中国老人中,10个人中就有1个是房颤患者。因此很多人就认为房颤就是老年人的“专利”了。

  智宏指出,导致房颤的原因很多,年龄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病率的确是不断升高的。但房颤不仅是老年人的“专利”,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过量饮酒及吸烟者等都可能罹患房颤。 

【整理编辑: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