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课:处世要道:纪晓岚处世俗又不俗 【菜根妙语】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菜根故事】 纪晓岚因为受到皇上的重用,经常担任一些重要的官职,直到他79岁高龄的时候,应皇上之邀,还再次担任当时的会试考官。在此之前,他已两次充任会试正考官以及两次乡试主考官,还曾被任命为武科会试正考官。对于每次主考,他都谨慎从事,严防出错,为了表现自己的这种心境,他还感慨地写下这样的诗句: 三度来登凤敲堂,萧辣两鬓已如霜。 衰翁宁识新花样,往事曾吟古战场。 陆贽重临收吏部,刘几再试遇欧阳。 当年多少遗才憾,珍重今操玉尺量。 诗中大意表示了自己要谨慎处事,慎重取人之心,但事情总是不遂人愿,偏偏就在他最后的一次主考中,尽管他很小心谨慎的做事,但还是出了一点小小的麻烦,把事情弄大了。 原来,在考试结束后,按照当时的大清律例律,在经过斟酌之后,阅卷管们确定了前几名的名单和次序,并对试卷加有详细评语。这是绝密信息,不到发榜的那天,参加会试的人谁都不可能知道的,可就在这一环节上出现了纰漏,这些情况都被一一泄露了出去,他们甚至都知道了纪晓岚的评语,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顿时在京城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引来了各种各样的议论之声:“试卷诗未等提榜,怎么漏了出来?”“前几名莫非有考官的亲戚?”有人推测说。“说不定啊,有钱能使鬼推磨,现今营私舞弊的人太多了!”又有人附和道。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纪晓岚耳朵里,他觉得此事非同小可。 按照当时的科考规定,泄密之人肯定是大罪难逃,不仅丢官、蹲监狱,甚至还要杀头。有关人员也难逃其咎,而纪晓岚当时正是正考官之一,他理应负责,自然也就脱不了干系。大清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牵连之广,处罚之严厉,可谓触目惊心。此次科场风波如不妥善处理,势必将引发一场大的灾难。考虑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纪晓岚悄悄把另一名正考官左都御史熊枚和副考官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找来,共同商讨此事。 熊枚首先说道:“被取之举子与诸考官都没有任何的亲戚关联,一律秉公取录。即便另有私情,也只会保密,没有人这么傻会泄密的。” “泄漏此事一点目的都看不出,也可能是事出偶然。”感到迷惑不解的戴均元随即说道。 纪晓岚此时也觉得此事甚是蹊跷,泄漏名单次序这些问题,无非是想把水搅浑而已,但将所有的情况都泄露出去,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纪晓岚推断可能是其中有人无意中出错。经过反复权衡,他最后决定把此事情的责任全部揽在自己头上,毕竟自己是主考官,倘若自己揽了全部责任,这样对同僚,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于是他坦然地对他们说道:“此事待我去面见圣上。” 此时的嘉庆帝早已得到禀报,虽然心里很恼火,但也不明白一向小心谨慎的纪晓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于是他很想听听纪晓岚的解释,他下令追查,却又把纪晓岚召来问话:“老爱卿,此事系何人所为?” “启禀圣上,臣即是泄漏之人。”纪晓岚很平和地说。 “啊,你--”嘉庆皇帝听后非常吃惊,虽然他在这之前有千万种假设,可是却没有想到纪晓岚会有这种回答,他知道纪晓岚向来办事谨慎,这种事决不会出在他身上,他这么说分明就是另有隐情,于是接着问道:“卿又何故泄漏呢?” 只听纪晓岚慢条斯理地说道:“只怪老臣书生意气,每得佳作,便将其反复吟咏,此次会试,老臣发现其中不少佳作,便时时吟咏,难免在与朋友谈论中漏出几句。只是此事实出无意,如圣上动怒,老臣则甘愿领罪,只求圣上开恩,不要牵连他人。” 嘉庆皇帝也不是傻瓜,自然明白纪晓岚的用意,他无非是要消解此事。嘉庆皇帝见事情仅仅是偶然出错,怒气也就消了一半,随即下令撤回追查此案的大臣。一场即将掀起的会试大风波,在纪晓岚巧妙地周旋下平息了下去。最后那些参与此科会试的大小官员个个都对纪晓岚感激不尽,至于那真正泄密的人,虽不敢明言,他的感激肯定也是至诚至深的。 【人生成长课】 处世既不能流于庸俗以至与坏事同流合污,也不要标新立异故意与众不同,行事既不可以处处惹人讨厌,也不能凡事都讨人欢喜博取欢心。能够处于中庸之道无太过与不及,这样才是处世的仪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