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转载]《老子》破译第1章

 johnney908 2017-06-10

 第1章.

道(1),可道(2)也,非恒道(3)也。名(4),可名(5)也,非恒名(6)也。

无,名万物(7)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8)。故恒无欲(9)也,以观其(10)妙;恒有欲也(11),以观其所噭(12)。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13)。玄之又玄(14),众妙之门。

 

中心思想:

    通过对道、名基本属性的概述和无、有概念的基本定义,指明了人类对“道”的认知,是永远只能通过“深度地放松使生命趋向睡眠”和“在趋近睡眠的状态中保持对生命内环境的观察活动”的生命实践来经历和验证的。这个经历和验证的过程是非常难以理解但又是人们可以做到的,当你走上了“观察道在生命中运行的奥妙”和“观察生命在道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动静”的实践之路后,就打开了认识宇宙万物的众妙之门了。

 

破译注解

(1)           道: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力量,具有时空无限性,为万物所承载,是《老子》将通过一个具体可重复的科学实验,从生命的天下拓展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天下,展开深入和广泛探讨的主题,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2)           可道:这个“道”作动名词用,“可道”是“人们可以按自己的认知去模仿道,按道的行为方式去进行个人或社会的实践”的意思,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但“可道”的行为本身并不是独立于人的认知、万物和时空而存在的恒道。

(3)           恒道:永恒且无所不在的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

(4)           名: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是人对事物阶段性的认知。

(5)           可名:人们可以对事物及其现象、规律、法则等进行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

(6)           非恒名也:名:动词,指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对事物的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非恒名也:所有的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都会随着人类对事物不断提高和深入的认知而改变,因此,所有今天的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都不会是恒定不变的。

(7)           甲乙本均为“万物”,而通行本作“天地”。万物不仅包含天地,万物也包含了当下的一切,也就是说“无”也是一种“有”,因此,思想活动、念头也是无形的万物之一;人来自于父母,来自于父的精子和母的卵子相结合,父的精子和母的卵子是有形的万物之一,向前追溯,那个精子和卵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它们都来自于“无”。

(8)           无和有:定义:无:追溯一切“有”都来自于无法确定时间和空间的没有形态的起始;有:追溯万物都有一个能确定时间和空间的有形态的起始。有母则有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不可以为众父父”。无和有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存在的两种形式;2)观察和思辨的两种方法,如极限和微积分;3)生命的两种状态:睡眠与觉醒。特别注意:当生命处于觉醒与睡眠之间时,是有无同在、相生共存的状态,是老子在以下的报告中讨论最多、最重要的事件,他在第72章中着重指出,要读懂和证实他的在这篇论文中讨论的“道”和“德”,只要在睡眠和觉醒之间的生命状态中下功夫,就知行两易了:莫之能知,莫之能行呀。

(9)           恒无欲也:“也”字不可少,甲乙本均有,少了就很容易生出奇异的断章,误入“故恒无,欲以观其妙”之歧途。“无欲”指通过深度的放松入静,进入“致虚极也”(第16章)的特殊生命状态,去实验和观察“道”的运行的愿望和方法,是一种形式上非常特殊的欲望,是趋向“无”和探索“无”的欲望,如同食欲、性欲一样,是一个明确的欲望。“无欲” 是人的欲望所支配的行为,是有欲的,即为无为。为无为就是“深度地放松使生命趋向睡眠”的作为。

    恒:永远,不变,唯一。强调永远只有采用“无欲”的方法,才能“观其妙----观察道在生命中运行的奥妙”。不仅在老子时代这个强调是精准客观的,也已被今天的科学研究所证实,直至未来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

    恒无欲也:永远只能够通过深度地放松使生命趋向睡眠这个方法,去。。。

(10)       观:观察。其:指“道”在生命内环境中发生作用的过程。

观其妙:观察道在生命中运行的奥妙。

(11)       恒有欲也:“也”字不可少,甲乙本均有,少了就很容易生出奇异的断章,误入“故恒有,欲以观其所噭”之歧途。“有欲”指在深度放松入静后,生命到达了无限接近睡眠但没有发生睡眠的状态,守住这个万籁寂静,生命处于觉醒与睡眠的临界状态,在这个“守静笃也”(第16章)的特殊生命状态中,一方面,在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的作用下,生命天然自在的睡眠程序开始全面地在内环境中悄然启动;另一方面,由于觉醒的状态并没有完全退却,生命还具有一定的感觉和观察能力,人可以主动地,也就是有欲望地去观察“道”在这种生命状态下,在内环境中发生作用的过程。因此,这里所说的“有欲”,是在超级低觉醒状态下的行为,绝不是觉醒状态下的行为。 “有欲” 是在超级低觉醒状态下的欲望所支配的行为,是无为中有为,即无为为。无为为就是“在趋近睡眠的状态中保持对内环境的观察活动”的作为。

    恒:永远,不变,唯一。强调永远只有采用“无欲”的方法,才能“观其所噭----观察生命在道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动静。”。

    恒有欲也:永远只能够通过在趋近睡眠的状态中保持对内环境的观察活动这个方法,去。。。

(12)       噭:jiào呼喊、鸣叫、声音,动静也。观其所噭:“道”在生命内环境中发生作用的动静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观察到的,“观”字准确地表达了人在超级低觉醒的状态下,去观察“道”这个时候在生命的内环境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行为方法。“观其所噭”:即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讨论的“闻”地籁与天籁,即佛学所说“观音”是也。

观其所噭:观察生命在道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动静。

(13)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一个事物两种说法。恒无欲和恒有欲、为无为和无为为,从这两个方向来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一个生命行为,而这个行为的目的是要观察“道”这个事物的妙和噭。

(14)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进入这种状态不仅可以观察到“道”的奥妙和运行过程,生命还会因为“道”被激活和强化而引发使生命力更加圆融强大的不可思议效果(长生久视,绝学无忧,成圣超凡),是使生命趋向和谐美满的入径,是识别大千世界一切妙法妙相的终极之门。

 

破译要点

本章的三段六句话,列出了六个老子在后面将展开深入探讨的课题:

1)         作为全文的开篇,老子首先指明了“道”的一个最重要的属性和特征:道即是一个具有时空无限性的机制,也同时是一个具有时空无限性的力量,它是永恒的。人类可以模仿它的行为方式,也可以依照它去有所作为,但模仿和作为的本身都不是亘古不变的恒道。这是第一个课题。

2)         接着他提示后人,“名”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具体表达,而人类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局限性,“名”是永远都会更新的。这是第二个课题。

3)         再接着他提出了“无”和“有”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方法学手段和思辨概念,定义:无:追溯一切“有”都来自于无法确定时间和空间的没有形态的起始;有:追溯万物都能确定时间和空间的有形态的起始,有母则有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不可以为众父父”(《庄子》)。这是全文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老子着重说明“无”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没有”,从而把“无”这个对事物而言无形无质而有“用”的观察,由微观微分按时间极限的积分程式,推向万物之始,把“有”这个对事物而言有形有质而有“利”的认识,由宏观按三维空间极限的加权程式,推向万物之母。“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是相生于万物之中的,进而把“无和有”这样的哲学概念和行为方法引进到了以生命为模型去观察“道”的实证科学体系之中。这是第三个课题。

4)         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是老子非常重大的发现,也是对后人读懂《老子》全文,真正能够理解什么是他所研究的“道”,他又是如何去观察和研究“道”的深刻而重要的方法学指导,是研究“道”的核心技术,是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老子》的金钥匙,是老子从生命的天下中发现和研究道,再把这个发现推广和应用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天下的试验和实验,是老子实证科学思想的生命科学基础。这是一把被后世解读《老子》者忽视或迷失了的钥匙,没有了它,是无法真正打开老子的思想宝库的!

强调要观察和了解道,以生命做为实验和观察的模型,采用“恒无欲”和“恒有欲”这独特而唯一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实证“道”的存在,并在证明“道”存在的过程中,观察“道”的行为方式,永远是一个最佳的研究方法,不仅在老子时代这个强调是精准客观的,也已被今天的科学研究所证实,直至未来,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

注意:这里的“无欲”不是没有欲望,“有欲”是在超级低觉醒状态下“观其所噭”的欲望,这是第四个课题。

5)         同出而异名同谓,为一个问题从两个不同角度和两种不同的方法去探讨,是道与德最后的归宿。这是第五个问题。

6)         最后,老子以对人类真切的关爱,充满情趣地告诉后人,这不仅是一道通往掌握益寿延年、提升智慧、欢愉人生的正门,更是充满妙趣地去认知宇宙万物之根本规律的必经之门。这个门在哪里?如何才能入这个门?为什么人们不入这个门?是一个超级迷惑的问题,这是第六个课题。

7)         道,是宇宙及万物生成的机制和始动力,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成为决定着万物生、发、衰、败的根本机制和力量,它为万物所承载,又具有时空永恒性。它是老子通过生命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过程中发现的宇宙中最大和最基本的核心机制和力量。这个发现的基础和实证的模型是生命,是他自己的生命。是将自己的生命置于一个觉醒和睡眠之间的特定状态----深度的低觉醒状态----下而发现的。在这个正常的生命的状态中,生命所出现的现象是所有到达这个状态的生命都会正常发生的,但却是古往今来,普天众生极少主动经历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正因为这个生命状态的特殊性,凡没有经历过这个状态的人们,无法通过普通的认知经验和想象(常识)去理解和明白这个“道”。因此他强调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后世的解老注老者,如果没有按照老子指明的这个方向和途径去实践,如何能够说清老子的“道”呢?老子通过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的描绘,在第16章中以生命为模型,在生命的超级低觉醒状态下,对什么是道进行了一个严谨的推演,这个推演的结果就是:道就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详情见第13141516章)。

8)         这个机制和力量导致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出现和存在,它主导着万事万物而未被人类所认知,它造就了人类的认知而又常常被人类的认知局限和破坏,它不由人的意志而转移,又可以最优化的为人类所使用。老子以他严谨的作风,慎密的思维,实证科学的方法,极富逻辑的推演,以及后无来者的超级文字功夫向人类报告了他对这一机制和力量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时隔两千多年后,人类的认知越来越接近他的观察和发现,并以现代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始讨论和揭示这个跨越了2500年的宇宙核心机密。这个机密涉及宇宙和万物形成的机制和力量,这就是:万物都具有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这一机制和力量导致万物生成并不断进化,这种机制和力量先天地而生,成就万物而又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永不消亡。它又不是决定事物生、发、衰、败的唯一因素,对万物而言,它是“生而不宰”的。道,就是这个机制和力量。再次重复以下定义:道,使万物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请在原文所有讨论“道”的地方用这个定义置换后进行验证。

 

原文破译

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道),人们可以模仿和效仿着去作为(可道也),但人类的模仿和作为本身都不是永恒存在的自然大道(非恒道也)。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名),人们可以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可名也),但所有的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人们认知的深入和提高而改变(非恒名也)。

 

无,这个概念(无),用来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万物起始之前空间、时间、非物质及一切概念的状况(名万物之始也);有,这个概念(有),用来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万事万物生发的有形根源(名万物之母也)。因此,永远只有采用深度的放松使生命趋向睡眠状态的方法(故恒无欲也。即为无为),才能观察到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在生命中运行的奥妙(以观其 妙);永远只有在趋近睡眠中保持对内环境的观察活动(恒有欲也。即无为为),才能观察到生命在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动静(以 观其所噭)。

 

恒无欲和恒有欲、为无为和无为为这两者(两者同出),是对生命的同一种状态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去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而已(异名同谓)。进入这种状态不仅可以观察到“道”的奥妙和运行过程,生命还会因为“道”的运行被强化而引发不可思议的效果(玄之又玄。长生久视,绝学无忧,成圣超凡),是建立一切生命美满和彻底认识大千世界的入门(众妙之门)。

 

小心迷路

1)  把“可道”解为用语言来表达,再把“名”解为用文辞来命名,不仅是极大地压缩了老子的文字能力,也步入了“说出来的都不是道”、“言道即玄学”的怪圈;

2)  “恒”字换成“常”是通病,“常”是《老子》的专用词,有特定解:复命,常也(第16章);和曰常(第55章);

3)  无,名万物之始也:改“万物”为“天地”,极大地局限了“无”这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

4)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不可换为“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噭”,因此“也”字不可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