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读书笔记(1)

 砍柴的少年 2020-01-11

    《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是《道经》,后44章是《德经》,如果《道德经》是一条山脉,那每一章就是一座山峰。徜徉在《道德经》的山中,寻找道,寻找德,那些道,那些德,常常'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每每有所得,刚刚有所喜。可是扭回头来,又对所得有了困惑,纠结得头飞雪,也只在几座山峰里转圈圈。此山雄美,总还是要从山里走出来的,哪怕走出来,再进去呢!

    于是,决心写读书笔记,如游记一般,爬一座山写一篇。就像在山中迷路,不妨于经过的树上,写下个记号。然后,沿着记号不断前行,总可以走出此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短短59个字,两千多年来,竟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解释不统一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断句不统一,分歧如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解释不统一的另外原因主要“道”“名”“有”“无”“妙”“徼”“玄”等名词”的解释不统一。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客观真理,大道。

    道可道,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言说,表达。

    “常”,是不变的,永恒的。

    “常道”是不变的永恒的真理。

    大道真理是可以被表述言说出来的,但所有化为文字和语言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最永恒、最本质、最深远、无限的真理。而是真理的一个现象的、一时的、片面的样本。

    为道是无限的,而语言相对道就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语言描述无限的道,只能得到“非常道”。

    这句话与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有相同意思。

    打一个比喻,无论是大圆,还是小圆,有一个量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圆周和直径之比,也就是圆周率π。

    π可赋值,根据需要,π可以是3.14,可以是3.1415926,可以是小数点后更多位的数,但是无论如何赋值,都不是真正的π,都是非“常π”。

    所以,π可π,非常π。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告诉我们,老子讲的道,也只是“可道之道”,讲的也是一个“非常道”。要透过“非常道”,窥探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可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具体事物的定义,即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名称,特征等。

    名可名,第二个“名”是动词,指命名,定义概念。

    “道”是客观真理,“名”是主观认识。

    “常名”是指永恒不变的定义。

    这句话可以写为:

    可名之名,非常名,常名,不可名。

    老子要阐述“道”这门学科,必须先明确这门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就像我们学习一门新学科,也要先学习基本概念一样。

    老子说,常名是没法定义的,可定义的名都有其局限性。

    老子非常严谨,不像一些其他理论,在开始就说,一定要相信我,我就是对的。

     老子告诉我们,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道德经》里的“道”都是可道之道,“名”都是可名之名,我们要透过可道之道,可名之名去感悟体会,真正的道,真正的名

    老子的道学,可名了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无”和“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两种断句,我倾向于,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给出了“无”和“有”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定义。

    “无”定义为“天地之始”;“有”定义为万物之母。

    天地,是抽象的词,不单单是天空大地的意思。天地,就有了系统。

    万物也是抽象的,是一切系统的产物。

    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最基本的系统就是两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两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就是天和地。天地外还有更大的天地,天地里也有更小的天地。天地可以是更大天地的万物。万物也可以是更小的天地。

    没有天地,就没有系统,没有系统就根本无所谓“无”和“有”。

    天地之始,就是系统开始运行之始。

    比如,男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两个部分,建立起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生孩子这个特定功能。

    一对男女相恋了,表示一个可以一起生孩子的系统已经建立了,只是开始的状态,是没有孩子的,从确立关系到有孩子,是一个过程。

    天地系统建立之始,是“无”。所以,无,名天地之始。

    没有男女做夫妻,谈论有孩子和无孩子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没有天地,就没有“有”和“无”,没有天地之前,是虚无,是无极。

    夫妻建立系统之始是丈夫和妻子,有天有地。但是没有孩子。

    一旦夫妻系统孕育出新的生命,就“有”了。

    这时候,妻子才能称之为“母”。

    系统“有”了,万物才被生产出来,所以,“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个断句,我倾向于,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中蕴含各种因素作用变化,孕育着“有”,谓之妙。

    “有”就一定会转换为“无”,有无的边界在哪里?

    “常无”用来观天地之妙。天地之妙,就是“无中生有”之妙。

    “常有”用来观万物之徼。万物之徼,就是“从有到无”的边界。

    比如,地球生命的出现。

    地球更多时间是没有生命的。当地球诞生的时候,天地这个系统就建立了,就有了可以产生生命的系统,但是天地之始这个时候是没有生命的。

    经过了漫长的“常无”状态,天地不断相互作用,地球产生了空气,出现了水,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然后,生命从无到有。

    生命起源,妙不可言,如今依旧是人类之迷。

    这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

    现在地球的生命是“常有”状态,但地球生命必然会灭亡,这就需要我们“观地球生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呢?”那时候,地球生命就要提前努力到其他星球延续生命。

    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就是“无和有”两者,有和无同出于一个系统。无中蕴含有,有中蕴含无。所以,同出而异名。

    “谓”和“名”是有区别的。“名”是客观的定义,是严格的;“谓”是主观的描述,可以是一种比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但是无和有,同谓之玄。

    “玄”就是黑里带微赤的颜色。简单来说,就是指“黑”色。

    我们现在对一些不知道原理的系统称为“黑匣子”,就是给这个系统输入,也得到确定的输出,却不能把这个系统的原理说清楚。比如,一些带有自学习系统的人工智能机器,就是黑匣子。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是很难解释其原理的,所以“谓之玄”。

    无中生有,谓之玄;有而化无,谓之玄。无无有有,有有无无,谓之玄之又玄。这些玄之又玄所蕴含的规律,是解释一切天地与万物生生灭灭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是全篇总纲!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