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养老】能不能把时间存起来,等自己老的时候再用?

 budaozheli 2017-06-11

能不能把时间存起来,等自己老的时候再用?当然可以!如今,在美国、英国、瑞士等很多国家,用“时间银行”养老的做法逐渐流行


顾名思义,“时间银行”——既不存钱,也不存物,存取的是时间。那时间到底怎么样存取,和养老服务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时间银行”的概念

时间银行”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提出,46岁的他经历了一次大面积心肌梗塞,此后他设计了这样一种制度:会员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时间,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


简言之,就是一种服务互换、互助养老的公益模式。据媒体报道,美国于1990年成立第一家“时间银行”,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0多家“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的运行模式

此前《央视财经评论》做过一期关于“时间银行”养老的专题节目,节目中梳理了美国、英国“时间银行”的运行模式:


 从计量媒介来看,在“时间银行”中,所有互助活动的出发点是基于爱心奉献,按照服务时长以小时为计量单位,1小时=1时间货币;


 从存储提取来看,需要强大的互联网络做支撑,用来记录服务信息,如服务提供者的账户记入相应时间货币,服务需求者扣除相应数额;


 从业务类别来看,分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机构两种模式,涉及家务、看护、交通、教育、科技等生活各方面;


 从组织管理来看,由总行进行统一管理,在坚持总行制定的基本战略前提下,各地区可因地制宜。


例如在瑞士,“时间银行”会给志愿者颁发“时间银行卡”,凭借这张卡支取“时间和利息”。对于已经存取过时间,但最后却不使用时间的老人(如入住进养老院等), “时间银行”会把其服务时间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送还给老人。

“时间银行”的优势和意义

谈及“时间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以下3方面:


 从时代发展来看,这是居家养老的一种有力补充,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从国家角度来看,节约了养老开支,缓解了养老压力;


 从社会关系来看,居民互助,帮助老人驱赶孤独,彼此关爱收获友谊。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燕绥教授看来,“时间银行”只是一种比喻,它是人类在进入老龄社会,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和现象,有些低收入人群,他们老年后没有能力花钱买服务,但他们可以把力气、时间换成服务,大家以平等姿态面对这个问题,所以这种做法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低收入人的养老服务问题。 

时间银行”推广难点

1999年开始,我国上海、北京、成都、南京等地先后开展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试点。目前,“时间银行”主要依托于社区、居民小区,重点服务对象是老人


在杨燕绥教授和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看来,这种模式是否能持续下去,关键需要完善的机制和立法支撑:


首先,从国外经验来看“时间银行”虽属于社会自发组织的行为,但背后还是需要政府进行信用背书,需要政府立法、制定规则、资金支持以及相关平台建设等


其次,“时间银行”本质上是一种志愿服务,需要调动更多的人树立这种意识,并积极参与进来,这是推广的一个难点


第三,“时间银行”需要信息化支持,异地存储、数据记录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时间银行”如果想走得更远,就需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运转的道路,未来随着管理的成熟和影响力的扩大,这一养老模式无疑值得期待!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