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亲子纪录片《镜子》深度解读(三)

 star_2019 2017-06-11

注:《镜子》是一部反应亲子问题的记录片,青稞时代【内家心理学训练小组】也组织了一场学习讨论。纪录片本身存在的意义不否定,我们更多的,是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去看,这些孩子,和其背后的家庭,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片中心理机构的做法,哪些可取?哪些是有偏颇的?

 

全片共三集,本文是第三集的内容解读,先看视频。



《镜子》第三集


(以下文字部分,无特别注明的,均为一敏老师讲解。)


张钊爸爸(信):“我觉得你现在搞对象有点早,你是不是应该回到同龄人该做的事情上来…….

 

张钊:“我看了他写的信,我差点就彻底绝望了。对于你上的课…….只不过他们两个关系变得好了一点。”

 

你看,孩子的回应哈,如果看了之后还这么回应,孩子是绝望的。

 

如果是我,这个怎么解决?我让他们面对面对话,我在边上做指导。我先让你们对话一段时间,我给你录下来,录下来之后,我一句话一句话的给你调,全部给你调到位。

 

我可以这么调别人,是因为调你们的时候,发现,还真的需要这么个环节。为什么?因为从来没有学过,在他的世界里,从来不知道怎么做,从这个角度,你还真的不能怪他们,他真不会,不要以为道理说通了他就会,他真不会,就得教。包括我们如何做一个妻子,如何做一个丈夫,如何养育一个孩子,其实,很多时候真的不会,明白吗?是真不会。


(继续看视频)


(家明父母去接家明回家的场景)

这个感动是真实的,但要想办法在生活中很多片刻唤醒他的真实,必须持续时间够久,因为毕竟这个社会很容易让这份真实给沉淀下去,要不停的唤醒、不停的唤醒这份真实,他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所以,家长课程只有6天,不够。

 

家明:“他(爸爸)想让我在武汉当一次背包客,出门要准备什么,带什么……”

 

这么说吧,这个父亲,真正应该怎么做?你真的要他当背包客,你就放手,“儿子,你想去哪里,我给你钱,随便你去”,你不需要告诉我你在哪里,你只需要每天给我个微信,发个定位,让我知道你在哪里,需要的时候,我可以找到你,其他的,随便你。真的就放手。

 

这么做,又在否定他,在武汉市内,在我的控制范围内。要么你就不做,要做你就彻底、干脆,要么你就要让他吃够苦头,就完全放手,让他尽情尝试,尝试过程中,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让他偿个够。这样子做,他会永远不够,他永远隔靴挠痒。

 

(家明家里贴了很大一篇学习笔记)


父母学习的还是挺认真的,就算这样,还很认真的记下这么多笔记。那套头脑的知识,他还是听进去了,就是没调到位。

 

(家明爸爸陪他看电影的时候,睡着了)


我跟T说,陪她儿子玩游戏的时候,你自己要喜欢玩,为了陪孩子玩而玩,孩子内心是不满足的,甚至是不爽的。孩子的体验是:下次,我只要索取你,你就会陪我玩。但是,我陪我儿子玩的时候,我自己玩的兴高采烈。

 

学生:老师,那大人就是不喜欢玩孩子那些乱七八糟的怎么办?我也不喜欢玩。

 

你要想办法调自己,如果你实在不喜欢陪孩子玩,那你就不要给孩子买那些玩具,你就买你自己也喜欢玩的东西给他。

 

反正现在我儿子,我给他买的每一个玩具,都是我自己很喜欢的,我自己会回想,当时,我自己作为小男孩,会不会喜欢这一套玩具,我觉得是的话,就会给他买。


(继续看视频)


(张钊爸爸写的信)

这种感动,在生活中肯定会有的,但凭这种感动,让一个人产生改变是不容易的,对不对?所以说,我一直相信他们这所有的感动,因为父子连心嘛,不可能不在意。

 

(张钊看完信的反应:“没法交流,别看他嘴上说什么……我信他那个话啊……40多年的脾气,说改就改啊”)

 

有没发现?小孩很精的。哪怕几岁的小孩,他都会不停的测试你,你性格上的任何缺陷,都会被他们利用,更何况这么大的男孩,不修自己,你治得住自己的孩子?特别是这种男孩子,你根本治不住。


(张钊爸爸进门,他始终动都不动,他爸爸也没反应)


你看,问题都在这里了。爸爸进来,儿子动都不动,就这么坐在那里,他也就这么坐过去。

 

第一个,他看着咨询师说:“你看,你看我说的”,咨询师两眼呆滞,这说明咨询师也觉得他这样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说这里面的问题是什么?咨询师先天的认为父母都是错的,孩子都是对的,父母先天都是凶手,孩子都是无辜的,所以,孩子的要求得被满足。一旦是这个立场,你才有这样处理的方案啊。这个孩子这些行为就不会得到纠正,孩子永远是受害者啊,孩子受害者心态没有拉出来的话,这也是要命的。就是我课程中给大家讲的,最后调孩子,一定要把孩子由受害者心态调整到负责任的心态,开玩笑,十八了,你都有理啊,你想干嘛就干嘛,你算什么啊!真的父母就欠你的啊?开什么玩笑!不能这么咨询个案,也不能允许这种现状出来,我们可以很温柔、可以很体贴,可以很无我,但是,有些东西你就得调过来,不然不行。

 

 张钊的爸爸对张钊:“我就给你提出个好好的要求来,以后你对你妈,要尊重,你不能耍那个态度”。

 

他讲的话,在孩子心目中一点用处都没有。“你不能耍那个态度”,但是,他已经用这个态度对你了啊!你还教育他,不能用这个态度对妈妈。就像你的脸已经被打了两巴掌之后,你告诉他:你要尊重你妈妈。这就是问题所在,对不对?

 

张钊爸爸:“我不是忍,我不是忍,我不是忍,我是理解你妈妈”

 

这句话重复了好几遍,是他自己内心接受不了这句话,不然,下面的话很顺畅就能说出来,他在说服自己不是忍。

 

张钊买了一只小狗,之后:“1700没了,1700没了,哈哈,1700没了……”

 

这反应很真实,他就是想花钱,就是为了报复,就是为了恨,就是想花你的钱,他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折腾他父母了,所以,就这样来折腾。

 

“咨询师:10000,后来给了8000,确实变化很大……没有完全顺着孩子,满足孩子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要求,张昭第一次试探,他爸算是顺利过关了”

 

这咨询师,用表层的道理在要求这两方在这样做。要求他父母:要表达你的观点啊,要扛住张昭的要求啊。但完全没看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孩子已经全然不尊重父母了,表层的要求,你提多少个都是无效的,知道吗?让孩子要尊重他妈妈,提了也是白提,提了也被孩子扇了一个巴掌,这也叫进步啊?


泽清妈妈:“我内心底挺珍惜这种安宁的生活的……避免一些不好的争吵,不好的争执……”

 

你看,是“避免一些不好的争吵”,现在大家只是在回避而已,所以,其实都在演戏,早晚有一天会破功,最终,是要解决问题,是要解决冲突。

 

市面上的咨询,都没有让个案、让家长直接面对冲突,没有人敢直接面对冲突的,还真不开玩笑,这是我们独有的。但必须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解决问题,你只有内心不怕了,问题才会全部暴露出来,问题才会全部解决,对不对?


厦阳爸爸:“这个家是我一手建起来的,这个家,不亚于我的生命,为了这个家,我可以付出我的一切……厦阳的到来,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到我的家庭,给我很大的希望”

 

我们不能毁掉这个父亲的希望,知道吗?我一直说,我们做什么都要看情况,这个父亲其实是没有能力再承受指责了,不能再指责他,不能说都是你的错,哪里承受的起啊!还指责的话,让不让人家活?这两夫妻这样,本就很艰难,这种课程也都不便宜的,千万不能再去指责他。


(继续看视频)


咨询师:“对爱的认知,还是一份很大的空白,认为爱就是控制,我是为你好……这是一个重要的扭曲”

 

他告诉人“爱不是控制”,那难道爱是放纵吗?难道爱是失控吗?难道爱是为所欲为吗?一定不是,所以,破了一方面,但是,他没有建立另一方面爱当然不是控制,但爱得会控制,爱也不是失控,得有能力驾驭,是一种合理合适的控制。要不然,话说回来,就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你才这么费劲心思,不是你的孩子,你哪会操那么多心?这是人的本性,这是人的动物性啊,只是说,这个东西不要被扭曲,不要被偏激化了,对不对?

 

咨询师:“‘你是我的孩子’,这也是一个扭曲,我们会把人物化,类似于你是我的一个物品,你是我的儿子、你是我的老公,你是我的妻子……类似于,你是我的杯子,你是我的私人物品……”

 

“我的、我的、我的”,他定义为把人物化了。也对也不对,真正物化的是什么?真正物化的是你没有用心倾听、用心聆听,真正物化的是你也不了解自己,你也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什么?

 

但开玩笑,你当然是我的,是我的孩子,不然,别人的孩子没见你这么担心啊,不就是这样子嘛!难道孩子不是我的吗?对我儿子,我就有那份心,就是爱他,打心眼里爱他,和他在一起就可开心、可快乐,他所有的心思,我都会认真对待,但是,别人的孩子,就做不到完全像对他这样啊。因为他是我生命的一种延续,人活在世间,不就是,你传承你的父母,你的祖宗,然后你再往下传递,对不对?正是因为他是我的,所以,我要更加小心,更注意,更细腻,对不对?

 

真正物化的是心的麻木,是人心的麻木不仁,真正的问题在这里,而不是“我的”这里有问题。很多咨询师把这个地方破掉了,说“孩子不是你的,你不能占有孩子,你要放手”,这很要命啊,这就会变成放纵,就会变成父母对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像我对T说,你儿子生为你的孩子,他就得接受他就有这样一个妈妈,他就这个命,他得认。

 

“他不是我的,所以,他就得属于这个社会,所以,我就得给他无尽的爱,让他做这个社会最精英的人,最优秀的人”,怎么可能?他爸爸妈妈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他要做精英,要怎样,有本事长大了自己去努力去,对不对?

 

所以,很多时候,有些心里咨询师的理念,在这一块,把人的根给挖掉了,把人生为父母,对孩子那种天性的爱,天性的那个东西给挖掉了,让父母不敢再做父母了。这是现在所谓心理治疗混乱的根源,把这个根给挖掉了

 

你就是我的孩子,我就是你的父母,我有能力给你的东西我给你,我没有能力给你的东西不要幻想,有本事以后自己赚去。不然,孩子就会生出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种不甘的心,这种欲求的心,这种觉得父母没有尽心尽力的心,这种觉得父母没有做到的心,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伤害。

 

这个视频有个缺陷就在这里,让孩子扮演一个受害者。

 

“我是一面镜子”,你不能永远就是一面镜子啊,你就那么惨吗?你身上所有的缺点都是你父母造成的,那你现在这么大了,你没本事改吗?你的生命主观能动性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在坐的各位,你们不都是孩子吗?那你们的生命怎么办?每个人都回去找父母算帐啊,让父母跪下给你们磕头、道歉吗?不行!在这个点上不能这么做,这个点上,必须咨询师骨子里有这个东西,只有有这个东西,才能引领个案走到那个点上去。就比如,大家在这里,我就能引导到,你们最终自然而然就会去宽恕父母,自然而然就理解父母,在这个督导小组,你们自然而然就没办法扮演受害者。

 

这就是社会的真实,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童年期里面,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幻觉的世界里面!

 

咨询师:“爱,往往变成满满的伤害,问题就出在这里……”

 

这个咨询机构,他的咨询理念,把什么东西都归为爱。但爱是什么?他说爱不是控制,但爱是什么?有没有说明白?你非要定义这个爱,其实是非常难以定义的。什么都是爱,但什么又都不是爱。男女之爱是不是爱?情欲是不是爱?占有欲是不是爱?那些父母所有的行为是不是爱?也都是爱啊,那凭什么你又说他是扭曲的?那不扭曲的又是怎样的?不扭曲的难道就是反面,放手,不要管,那就是爱吗?那也不是爱啊。

 

所以,我现在经常就不提这个爱的概念,因为爱往往是种感受、是种情绪体验,感觉、情绪体验的东西,你是没办法去衡量的,你没办法去界定的。在一起含情脉脉,是不是爱?是爱啊,但是,你有没有办法把你的含情脉脉放在你人生的每一个片刻?你对着孩子的时候,是无限的爱、无限的包容,觉得这孩子是天底下最美的天使,但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个感觉放到你生活的每一个片刻?一定不行,对不对?就像说父母全然的爱孩子,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天天给你找茬,惹麻烦,你能天天爱吗?做不到啊。

 

所以,我现在不提爱,我只讲,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你有没有能力解决冲突?有没有能力解决问题?这个东西,是我们可以衡量的。因为这样讲,就很明确,我们生活中,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掉,解决完之后,你自然而然对这个事情是可驾驭的,那话说回来,你想爱就去爱呗,你不想爱你就不去爱呗,你是自由的,这个时候,你才是你自己。这个时候,再去谈爱,才有意义啊。

 

立足点在哪里,他就在哪里结束,立足点是唤醒爱的时候,他就用这个做为结尾。此时此刻是不是爱?是爱,真是爱。但问题有没有解决?没有。情绪体验、情绪感受,一定是变化的、流动的,每天都会此起彼伏,你不可能每天都在爱的状态,那不在爱的状态时怎么办?所以,他们回去之后就会表演,不敢冲突,因为冲突是不爱、生气是不爱,指责是不爱。


(几个孩子结营后的情况)


厦阳:

自愿留在机构做志愿者,说明这个人想成长,想求助,想继续往上走,但往上走的能力没有被引发出来。

 

张钊:

选择复读。父母那边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他要选择这条路啊,他知道他要学习啊,他一直都知道他要高考啊。只是他对父母是绝望的,对父母不抱任何希望,问题在这里。他高考,考完了,他和父母没任何关系。亲子问题、关系问题,一点都没解决。

 

家明:

做了背包客,就是反弹啊。他去走自己的人生。这种人,某种程度上,他可能活得很有诗意,像海子那样,诗和远方,喂马劈柴,春暖花开,就到处去做背包客,到处去旅行,做个驴友,有可能这样,但他心中,始终有块地方,是他没办法接受的、没办法突破的,他心中始终有种叛逆,那个叛逆的东西一直在的,消不去的,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这个孩子,也是很可怜的。他的生命中,会缺乏一种温暖,缺乏一种柔软,因为他是在反抗父母的,他这种相当于是一种放逐,一种自我心灵的放逐。


父母不是说他不行吗?不是说他没能力吗?所以,他一定要找罪受,一定要困难,一定要找这个东西,所以,他这是一种自我放逐。所以,他的生命,会缺少一种温度、缺少一种柔软、缺少一种温情、也会缺少一种真正的担当,当然,他有时候会看起来很有担当,会很有义气,未来有可能这种人会很讲义气,但那种义气是幼稚型的义气,比如,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但是,他不会是一种,我真的是为了成就你、成长你的,这种,他人生会一直卡在这里没办法突破。

 

泽清:

他父母根本不知道他怎么了。

 

其实,父母只要能调对,都好调,不难。未来,如果有精力,这类家庭,都能调,用我们这套技术,他只要开口说话,就能找到你的问题在哪里,就会有个预判,然后《咨询师札记》哪几个章节你去读,另外一个,我们尽量挑出类似的,能启发到他父母的纪录片,让他们看,比如家明,就先找出《荒野生存》让他看,我们做个系列解读。

 

他们得先接受我们的理念,《咨询师札记》从第一篇读到最后一篇,没有这一关,不能接。看完之后,说说他们的感受。来了之后,每个家庭,每个父母,先至少做10小时的沟通,好好去哭一哭,吼一吼,释放释放,10小时出来,心都变软了。

 

孩子这边都好调,他们这种训练方法不反对,但不会那么粗暴。孩子需要稍微沟通一下,每个孩子基本5个小时就够了,实在严重的,单独处理,比如,网瘾很严重的。实际上,孩子更多需要的是咨询,我们探索出他到底是为什么上网、不上学,到底原因在哪里,孩子实际上非常容易改变。

 

泽清,14岁,14岁的孩子太好调了。并且,泽清这孩子,他愿意、主动要求,他好调,其实,问题在他父母,他父母婚姻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他们该思考的,要和,就好好过,拼命被沟通,不想过,就趁早分手算了,何苦折腾孩子。回头,再来调孩子,很好调

 

孩子是用这种方式在对抗父母。你看这孩子,在营地很能玩啊,还出主意,这孩子不难调。只要带一下,一下就过来了。他在营地81天,也没上网、没下军棋啊。所以,不是网瘾的问题。

 

父母,也确实需要一起上课,如果一起上课,一定是以每个父母现身说法,现场剖析:你日常怎么教孩子的,你怎么教,导致孩子怎么样的性格。

 

比如张钊的父母,录像镜头直接拉出来,你一进门,你儿子动都不动,对你理都不理,你没觉得不对劲啊?你每一句对话,你儿子都是不屑的。花钱,1700就花了,要让他父亲意识到他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他对父亲真正的测试是:反正我什么要求你都会答应,反正我怎么踩你你都会同意,他在测试这个呀,反正你都没脾气。张钊是有力量的,他是愿意往上走的,但是,碰到一个没有力量的父亲。如果是我们,我们可以做的非常多。直接录像拉出来,放在你面前,你儿子就这么对你的啊,你没有一点点尊严吗?你的尊严值几两?你知道这么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得这么做。

 

其实,这些孩子真的很好调,但是,不能让他们掉入到受害者情绪里面。

 

后面还可以怎么做,把父母的一生,让父母讲出来,父母的苦,让孩子去体验。父母曾经饿肚子,你也饿肚子,父母没有牛奶喝,你也都没有。你父亲小时候81天怎么过来的,我就让你怎么过来,扛过一段时间你就知道父母是不容易的。而不是说道理,说道理是没用的。

 

他们愿意去求助,都有得救。我们作为咨询师,只要个案伸出手来,都有得救,个案不伸出手来,我们没办法。像泽清的父母,一定有办法,他们以前一定是相爱的,只是他们的爱,在哪里卡住了,在哪里,彼此有心结了?其实,他们彼此之间一定有心结,甚至有可能有背叛、有非良知行为在里面,而这些事件导致了他们两夫妻不愿意看到彼此,彼此都冷漠,彼此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生命中的立足点,妈妈反正外面去玩,爸爸可能一回家就玩游戏、看电脑、看书等。爸爸在自己的世界里、妈妈也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们之间是有隔膜的,至于是什么隔膜在中间,这个要去找,其实,都有办法解决。

 

今天,这个视频就先讲到这里。


(全文是青稞时代【内家心理学训练小组】内部讲课文字版。第一集的讲解,点击以下链接阅读,第二集的讲解,见今天的另一篇文章)


央视亲子纪录片《镜子》深度解读(一)


了解青稞时代【内家心理学训练小组】,请点击:

青稞时代《内家心理学训练(心理咨询师全方位训练)小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