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没主见、不合群、太自私、社交能力弱……有这套社会能力训练教程就够了

 长沙7喜 2018-06-24

《打人和被打的孩子,都应该受到正确对待》

打人和被打,都该受到正确对待 来自积木育儿 06:45


在积木育儿微信后台,常常看到父母们类似下面的顾虑:

孩子一和小伙伴闹别扭就爱告状怎么办?

我孩子很内向,他一直没办法融入到其他小朋友中去。

我家孩子总容易被欺负。

家有二宝,总是争吵不断怎么办。

我的孩子不爱分享,还喜欢打人,搞得别人都不爱跟他玩。

……

上述父母常见的困惑,其实都反映了孩子们独立解决社会化冲突和问题的能力亟需训练。这个时候,ICPS也许能帮上你的忙。

▶什么是ICPS

确切说,ICPS是一项有效的思维训练,可以让孩子们在碰到社会冲突时,能够更淡定地寻找各种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理解别人的感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接受ICPS训练的孩子,不仅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而且能更好地理解学校的要求,学习成绩也会自然得到提高。

ICPS由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舒尔博士提出。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在全美各地以及许多其他国家,让家长和孩子们获益匪浅,并荣获了四项美国国家级大奖,是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养育方法。

借助字词训练,教会孩子一套更有效的逻辑思维。

ICPS技巧训练分五阶段:

一、字词游戏

借助字词训练,教会孩子一套更有效的逻辑思维。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藏在言语逻辑当中。

这一步,主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下列基础字词的训练:是/不(没),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稍后),相同/不同

譬如“是/不(没) ”

看起来这些词我们也经常用。但是更多是父母居高临下地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看起来一样,但实际不同,我们告诉孩子时,孩子的思维是被动的,而ICPS训练则是通过类似于游戏的活动引导孩子主动思考。

比如,吃饭之前,妈妈指着桌上的菜说:“这是南瓜,不是西红柿。它还不是什么呢?”。看绘本的时候,说:“这是书,不是食物,它还不是什么呢?”洗澡的时候,说:“你是个男孩子,不是个女孩子,你还不是玩具,对吗?你还不是什么呢?”刚开始说的时候,可以对“是和不”提高音量加以强调。而且,要记得多问几句“还不是什么呢?”让孩子发散思维,尽可能地想到更多地答案,有助于孩子形成遇到问题多想几种解决问题办法的思维。

再譬如“和/或者(还是)”

这组字词游戏,能够帮助孩子在以后遇到问题时考虑多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立刻接受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冲动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用到这组字词引导孩子做选择,比如我们在超市买水果的时候,可能就问孩子:“我们买苹果呢还是香蕉?还是苹果和香蕉一起买?”还有父母们经常会开玩笑地问孩子:“你喜欢妈妈还是爸爸?还是妈妈和爸爸都喜欢。”这些都可以成为和/或者(还是)这组ICPS字词练习。

另外,“一些”和“所有”两个字词能帮助孩子理解:一个解决方法可能会在某些时候管用,但并非在所有的时间都管用。

“之前/之后”,是思考后果时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概念。它能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发生在前,引起了什么后果。

“现在/以后(稍后)”这对词,能够帮助孩子处理无法立刻得到想要的东西时的失望情绪,能帮助孩子学会等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延迟欲望满足”。

“相同/不同”,这一对解决问题的字词能够帮助孩子思考“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他们会明白,相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

上述字词训练,在孩子会说话以后就可以逐步开始用了。当然,部分字词可能到孩子3岁以后才能慢慢理解。没关系。平日生活中多用用,它们就会像魔法一样进入孩子的思维中去。

比如平日给孩子读睡前故事,就可以用“之前,小猪用草盖房子,之后,大灰狼几下就把房子吹没了……”去适当回顾故事情节,帮孩子理解因果关系;

比如用“这两只小兔子,他们有相同的……,有不同的……”去引导孩子去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区分不同的对象。

再比如孩子想吃糖,就可以在重申规则的时候用到“我们现在吃饭,吃完饭以后我们就可以吃糖了。”

另外,通过手偶游戏,或者角色扮演游戏等去跟孩子玩上述字词游戏,孩子会更容易理解。

字词游戏,能够帮助孩子在以后遇到问题时考虑多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二、理解他人的感受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共情或同理心。换更通俗的话说,这其实是在对孩子进行情商训练。懂得理解他人、换位思考,这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技能。

从心理学角度说,有同理心的孩子,首先是得到过父母接纳与共情的孩子。如果父母从不能够看见孩子的情绪,总用冷漠或者粗暴的方式压制孩子的情感表达,那么这样的孩子笃定学不会与他人共情。自己没有的东西,如何给予他人呢?

所以,希望孩子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换位思考,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关键需要父母有能力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悲伤、哭泣、愤怒等。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父母需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并允许孩子情绪发泄,待孩子情绪平复,去尝试给孩子的情绪命名:“你刚才很生气/很伤心……”这种命名不仅是种接纳,还会将孩子从情绪风暴的混乱中解救出来。获得了掌控感的孩子,慢慢就会习得情绪理解、管理的能力。

平日里还可以多进行情绪识别、情绪感知的游戏训练。比如,你可以装备一副生气的小孩表情图,问孩子:“他看上去开心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用耳朵听到,还是能用眼睛看到?”“他和刚才那个微笑的男孩的感觉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事让他生气。”“什么事会让你生气呢?”……

一般的,两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很好地玩“理解他人感受”的ICPS游戏了。另外讲故事、画画、玩偶游戏、看动画等时刻,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情绪和感觉。

三、更多的字词练习

前期的字词训练重在启发孩子看问题的更丰富的视角,随着孩子长大,可以逐步进行更复杂的字词训练,借言语逻辑,引导孩子练习审视问题、发展个人判断等。

复杂的字词训练包括:“可能”和“或许”,“为什么”和“因为”,“公平”和“不公平”。这些练习,适合4岁以上的孩子。

譬如“可能”和“或许”,这两个词可以帮助孩子思考他人的喜好和不同感受。

对于这组字词,我的经验还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和孩子练习。可能和或许表示不确定性,可以在编故事的时候给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然后问孩子:“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呢?”“还可能会怎么样呢?”“或者还会是什么结局呢?”引导孩子发散思维,想出很多种故事结局。

也可以用表情图,问孩子:“他哭是因为什么呢?”“还可能是什么原因?”

再比如“为什么”和“因为”。这两个词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你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练习为什么和因为这一组字词游戏。当你开车送孩子上学时,“系安全带很重要,你知道为什么吗?”做饭时,你可以问孩子:“胡萝卜对你有好处,你知道为什么胡萝卜对你有好处吗?”散步时,你可以问:“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吃晚饭后要散步吗?”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哭,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他为什么会哭呢?”……

还有公平/不公平,这组字词能够帮助孩子在做出决定时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权利。举个例子,爸爸在分饼干,给家里的人一份一块,告诉孩子:“刚好三块饼干,我给妈妈一块,给我一块,再给你一块。公平吗?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数量相同的饼干,是公平的。”然后,爸爸拿走妈妈的一块,给了孩子,问:“这样公平吗?这样,妈妈会有什么感受。”孩子会说“生气”,爸爸继续问“为什么呢?”孩子就可能会说:“因为这不公平。”

有同理心的孩子,首先是得到过父母接纳与共情的孩子。

四、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有了前期训练,可引导孩子针对具体冲突、社交问题等进行独立思考,并寻找解决办法。鼓励孩子多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认可孩子解决冲突时表现出来的积极、独立思考精神和思维的发散性。

寻找多种解决办法的一般过程如下:

1、父母提出问题或者让孩子提出问题。(比如设计问题:一个4岁的小孩想要玩同桌小朋友的玩具。)

2、告诉孩子,要想出很多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妈妈可以问孩子:“他怎么做才能让同桌小朋友把玩具给他玩?你要把可能想到的解决办法都说出来,这是一个好玩的头脑风暴游戏。”)

3、把孩子想出的方法都写下来。即使你的孩子还不认字,他们也喜欢看着你把他们说的话写下来。(告诉孩子,你会把所有想到的方法都写在这张纸上,直到写满为止。)

4、问孩子第一个解决办法。如果这个办法与问题相关,就重复一遍,并肯定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同时提醒孩子,目标是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可能会遇到孩子想不到方法、或者不配合的情况,我们需要鼓励孩子讲出来。可以重复一下问题,然后再鼓励孩子:“你认真想一想,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5、问孩子另一个解决办法,依次类推。(可以参考的做法是,先重复和认同孩子的解决办法,然后再鼓励孩子说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6、如果孩子很快就想不出解决办法了,要继续深入探究,问孩子:“你说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你做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过程最好以一个假设的孩子和环境来开始,而不是以一件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因为用这种方式提出的想法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威胁,比如用玩偶、图画或角色扮演等方法。还有一点,家里有两个4岁以上的孩子,玩这个游戏会更合适,因为孩子太小可能经历较少,提不出很多办法,这个游戏对于他们来说就不好玩,甚至还会让他们有挫败感;另外,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考虑让爸爸来扮演大孩子,或者找孩子的朋友一起玩。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这个阶段的核心词是“不同”,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一个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的培养过程。所以在这个阶段,思考过程比“想出的办法”更重要。如果孩子提出“等他不注意的时候拿走他的玩具”,妈妈不需要做出反应。孩子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忍不住想告诉孩子“这不是个好主意”,害怕这会让孩子用“不正确”的方式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不用担心,在下一个环节,我们就会讨论如何引导孩子考虑行为的后果,考虑办法是好还是不好。不过,在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自由思考。

五、考虑后果

这一步是引导孩子学会评价他们的方法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在认真练习了这个步骤的技巧之后,孩子就能更好地运用合理的、负责任的方式来处理日常冲突。

进入这个步骤,请确保你已经反复跟孩子进行过前述训练。尤其是前面的字词训练。因为很多字词,比如之前/之后。还有考虑人际交往中的后果的字词练习,比如“为什么”和“因为”,还有强调后果不确定性的“可能”“或者”,这些语句在考虑后果的对话中会经常用到。

同上面一步,父母先提出一个情境/问题假设,再带孩子去玩找解决办法的游戏。具体引导孩子考虑后果的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或者让孩子提出问题。

2、引导孩子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前头这两点可以参考多种解决办法的练习过程。

3、在遇到有助于询问出后果的解决办法时,停下来。(比如孩子提出要通过“打”、“抢”、或者“告诉某人”这样的解决办法,都可以用来探究后果。)

4、把解决办法都写在纸的左边。

5、宣布你们要编另一个关于“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的故事。要求孩子们针对自己提出的解决办法,做出多个不同的后果预测的回答。尤其注意,面对孩子不恰当的解决办法,不评判,鼓励孩子自己构想这类办法的不良后果。

6、把每个回答都列在纸的右边,在解决办法和每个回答之间画上一条连接线。

经过上面6步,一个后果清单就列出来了。接下来,要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这么多办法,那些可以有效解决问题,是好办法,而哪些又是不好的办法。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逆推的方式,从后果的好坏来判断解决方法的优劣。

评估解决办法的练习是“考虑后果”这个环节的核心——当孩子明白这一点后,就可以自己判断自己想要的解决方式是好还是不好,而且会从找办法游戏中明白,当他们认为一个解决办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想别的办法。

我曾经就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小朋友之间抢玩具”的事情,和孩子做过评估解决办法的练习。我设置的场景很简单:“如果有个小朋友抢了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可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孩子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后果:“他可能会打他(抢玩具的小朋友)”,“他还可能会哭”,“他还可能会再抢回来”,“或者告诉老师”。在孩子说出了多种可能的后果之后,我再引导他:“直接抢玩具可能带来这么多不好的后果,那么你认为抢玩具是个好办法吗?”孩子思考之后,回答:“不是。”

在孩子判断这不是个好办法之后,一定要及时引导孩子,重新想出更好的办法。因为光知道不好是没有用的,他还需要知道应该怎么做。于是,我又问孩子:“那你可以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帮助这位抢玩具的小朋友吗?”就这样,继续鼓励孩子想出他认为可行的办法,然后再对他提出的办法进行后果分析。如果孩子得出结论“这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还需要继续引导,直到孩子想出更好的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因为社交经历少,可能考虑到的后果并不多,如果实在没有想到好的办法,我们可以稍作提醒的:“或许你会想试试交换玩具的方法?”这个时候,切忌因为孩子想不出好的办法而责怪他,或者直接说出你认为正确的方法,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违背了你当初选择ICPS法的初衷。

(文章内容参考《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