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现实中孩子们有的是用暴力解决,有的遇到问题是大哭大闹或大喊大叫,父母也在试图想很多办法解决问题,可是发现下次遇到问题孩子还是这样,并没有成效,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父母一直在思考怎么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让孩子自己思考如何解决以及如何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我们日常对话中常常用到的这些词,“是、不、没有”,“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稍后)”,“相同、不同”;这些词都是一些有选择空间的词,当孩子掌握了这些词之后,他有选择的空间和余地,他就不会那么无助,孩子遇到问题为什么会哭闹?因为他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只能用哭闹或暴力解决。比如:在家里,姐姐经常会说妹妹是个累赘,是个小烦人,当妹妹学会了是与不是后,姐姐说她时,她会说我不是小烦人,我是小可爱。 教会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培养他的共情能力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教会孩子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如“开心、伤心、生气、沮丧、骄傲,孤独”等等这些表达情感的词语。在看动画片或故事书时,让孩子根据里面人物表情来判断这个人是开心的、难过的、沮丧的等等,这样做不但帮助他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同时也有更多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给孩子讲《玛蒂娜骑车遇险》这本书时,玛蒂娜骑车摔伤被送到医院时,你问孩子玛蒂娜这个时候是什么心情呀?孩子会说很难过,因为她受伤了。到后面玛蒂娜和小朋友一起在医院过狂欢节,又问她玛蒂娜现在什么感受?孩子就会说她很开心之类的话。 要让小朋友理解别人的感受,首先家人要做到不忽略小朋友的感受,只有你理解他的感受,他才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可是很多家长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就像在现实中经常遇到:孩子被欺负或者犯错时,委屈的去找家长,家长不仅不去安抚孩子伤心难过的情绪,反而打骂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你忽视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忽视别人的感受。我们工作当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们都会说这人很自私,大家都不愿和这种人交朋友。这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孩子在和他的好朋友玩耍时,经常会因为争玩具而打架或争吵,他们在发生争执时,你应该问孩子:“你不让你的朋友玩这个玩具,他会是什么心情?”孩子一般会说他的朋友会很生气、很难过,你接着说:“他因为没得到玩具打了你,你是什么心情?”孩子会说告诉你很伤心之类的话。最后再问孩子:“你能不能想到一个办法可以让朋友和你都能玩玩具呢?”这样做让孩子在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当想到解决办法后,还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后果 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的练习中,孩子慢慢地学会思考并说出一些办法,这些办法有合适的、有不合适的,比如:我把我的玩具抢回来或者是我打他,我躺地上哭闹、我大叫等等,这些我们不认同的方法,一开始我们目的是鼓励孩子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不要做过多评判,后期孩子一个问题可以想到多种解决的方法之后,要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这个方法实施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时候孩子需要学会更多的字词,如“合适、不合适,公平、不公平,如果、那么、 可能”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用因果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思考他想到的办法实施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学会因果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因为这是一种合理的负责任的方式在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后期孩子上幼儿园、小学、甚至后期参加工作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1.首先提出问题,大人或孩子都可以。 假设有个小朋友拿了一个很漂亮的娃娃,你很想玩,你会怎么做? 2.引导孩子想出多个不同的想要得到这个娃娃的解决方法。 假设孩子说:“我想要我去抢过来;或者我跟他商量看他可不可以让我玩;我拿我的玩具和他交换;我问她我们可不可以轮流玩?等等。” 3.在孩子说完这些办法后,你要慢慢地引导孩子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样后果发生。 你把玩具抢过来时:“小朋友可能会生气;可能会打你;可能会大哭大叫;可能会求助大人;可能会说走开;” 和他商量时:“可能让你玩;可能不同意;可能会让你和他交换玩具;” 通过思考这些方法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以及连锁反应,最后让孩子明白哪个办法是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这个他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实施起来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会另外想办法,因为他学会了思考。“我能解决问题”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并最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小锐把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过程总结起来就是:知道问题所在,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 如果家长多一点耐心和爱心,一定能帮孩子养成这个对他终生有用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