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胁痛针灸经典处方(三):理气健脾方,利胆止痛方

 水木年华138 2017-06-11

理气健脾方《医学纲目》

【处方】公孙、足三里、太冲、三阴交

公孙: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

胁痛针灸经典处方(三):理气健脾方,利胆止痛方

公孙穴

足三里: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胁痛针灸经典处方(三):理气健脾方,利胆止痛方


太冲: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

胁痛针灸经典处方(三):理气健脾方,利胆止痛方

太冲穴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另说:“在内踝上八寸”(《千金要方》):“在内踝上一寸”(《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

胁痛针灸经典处方(三):理气健脾方,利胆止痛方

三阴交

【功用】疏肝理气、健脾

【主治】肝郁气滞,横犯脾胃所致的胸胁胀满疼痛等症

【操作】公孙、太冲直刺0. 5~1寸,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 5~2寸,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方义】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络穴,别走足阳明,又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为血海,故公孙健脾气,平冲气,理经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脉气所注之输穴,又是肝之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太冲有调理肝脏和肝经的功能,既可治疗其虚,又可治疗其实证,能疏肝解郁、行气化瘀止痛,又能滋阴养血、柔筋止痛;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肝、脾、肾三阴经在此交会,肝藏血,脾统血,肾主生殖发育,故三阴交穴能够健脾统血,疏肝藏血,益肾理胞;公孙、足三里功擅补脾益胃,太冲为疏肝理气之要穴,三阴交统调肝、脾、肾三脏,养血活血,四穴相配,疏肝以理气,健土以抑木,针对肝盛克脾之胁痛,疗效尤佳。


利胆止痛方《针灸神书》

【处方】膈俞、章门、阳陵泉、丘墟

膈俞:

在背中,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外侧支,及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胁痛针灸经典处方(三):理气健脾方,利胆止痛方

膈俞

章门:

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尖处。一说“在季肋前一寸半”(《脉经》)。其稍下方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脉末支。

胁痛针灸经典处方(三):理气健脾方,利胆止痛方

掌门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和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

胁痛针灸经典处方(三):理气健脾方,利胆止痛方

阳陵泉

丘墟:

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一说“去临泣一寸”(《针灸甲乙经》)。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腓浅神经分支和外踝前动脉分支。

胁痛针灸经典处方(三):理气健脾方,利胆止痛方

丘墟

【功用】疏肝理气、利胆止痛

【主治】胁肋胀痛

【操作】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章门、丘墟二穴可用温针灸法、章门灸7壮,丘墟灸3壮,10次为1疗程,每日1次。

【方义】膈俞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可以理气宽胸,活血通脉,主治贫血,血证,嗝逆,呕吐,胃脘痛,噎嗝,荨麻疹等;章门出自《脉经》,别名长平、胁髎穴、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又为足厥阴、少阳之会,八会穴之脏会,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产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阳陵泉又名筋会,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属八会穴中的筋之会穴,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丘墟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原穴,胆经经气之所过,能够疏肝利胆,消肿止痛;章门疏肝以行气,膈俞理气以化瘀,阳陵泉利胆以通络,丘墟通达以泻热,四穴相配,有补有泻,有化有行,攻邪而不伤正,理气又兼化瘀,除气滞,利肝胆,复肝条达之性,则气胀可消,胁痛可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