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部位虽异,病机特点则同 消化道肿瘤虽有食道、胃、肠等发病部位之异,但“正气耗损,正不胜邪”却是其相同的病机特点。究其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邪毒,或久病失养所致,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脾、胃、肝、肾,正气不足,脾胃虚弱,邪毒侵袭,生痰成瘀,积湿成浊,郁久化热,积久蕴热成毒,以脾虚、湿热、痰瘀最为重要。迁延日久,伤阴耗血,脾胃升降失司,脾胃受损,病机重点在痰、湿、瘀、热、虚。 一方面,肿瘤的生长需耗损大量的气、血、津液,而另一方面,“脾胃为气虚生化之源”,素体亏虚,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又影响人体营养物质的生成,导致全身正气更加亏虚。正气愈虚,抗邪乏力,则邪实留着尤不易消,形成“虚虚实实”的恶性循环。对于经过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治疗的肿瘤患者而言,“正气亏虚,余毒未尽,伏邪内蕴”是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前提,“正气亏虚,正不胜邪”仍是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关键。 2.证辨虚实主次,治当邪正兼顾 所有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无一不表现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但本虚与标实之间尚有主次之分,临证当详察细辨。首先就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而言,局部为实,整体为虚。其实有热毒、气滞、血瘀、痰凝之辨,其虚则有气血阴阳之别。其次,就肿瘤的病程阶段性而言,早期以实为主,病久正虚为主。肿瘤的发生,虽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但因其发展的阶段不同,而有虚实主次之分。 3.益气养阴活血,抗癌防止复发 笔者通过对消化道肿瘤的多年的临床经验探讨,发现气阴两虚、痰湿内阻、血瘀热郁是消化道肿瘤的主要病机,并因此研制了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抗癌抗复发为主的方剂,常用药物黄芪、玉竹、法半夏、麦冬、仙鹤草、薏苡仁、莪术、蛇舌草、灵芝等。故用黄芪、灵芝益气扶正;玉竹、麦冬清养胃阴;久病入络,癌肿多由痰瘀热毒互结所致,故用莪术活血化瘀;法半夏燥湿化痰;薏苡仁清热利湿,健脾化痰;仙鹤草补虚消积;蛇舌草清热解毒。其中薏苡仁、蛇舌草、半枝莲、灵芝等均有抗肿瘤防止复发的作用。该方至平至缓,药味醇正,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 案例:李某,男,50岁,2008年04月08日初诊。患者胃脘胀满疼痛半年余,2月前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查胃镜诊断为贲门癌,随即住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贲门腺癌。现上腹部胀满,纳食不香,时有嗳气,口干,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有时咯白色粘稠痰,量多,夜寐不佳,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暗红,苔薄黄腻少津,脉细。证属气阴两虚,湿热痰瘀,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处以芪竹汤加减。处方:黄芪10g,玉竹15g,法半夏6g,麦冬15g,仙鹤草15g,薏苡仁15g,莪术10g,蛇舌草15g,灵芝10g,大贝10g,炙远志6g,炒莱菔子15g,炒谷麦芽各15g。服药7剂。二诊:胃脘胀满不适较前稍好转,饮食稍增,夜寐转香,精神转佳,咯痰较前明显减少,仍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暗红,苔薄少,脉细。治再前方出入,原方加杏桃仁各10g,继服14剂。三诊:胃脘胀满不适较前又有好转,饮食转香,夜寐尚安,偶有咯痰,大便渐畅,1至2日一行,舌暗红,苔薄少,脉细。上方去远志,加炒枳壳10g。再进14剂。四诊:胃脘稍有胀满不适,纳食尚可,夜寐安,无咯痰,大便畅,日行1次。此后用上方加减出入,共调理半年余,患者精神可,纳食香,二便调,夜寐安。 胃癌术后患者胃气多弱,用药不宜剂量过大,用药不可过猛,宜缓图之以收佳效,正如费伯雄所曰:“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一诊因患者痰多色白粘稠,胃纳不香,故初诊用芪竹汤加用大贝润肺化痰,炙远志化痰兼以安神,炒莱菔子降气化痰,兼以消食和胃通便,炒谷麦芽消食和胃,本案辨证准确,且所加药物多一药多功,故服药7剂咯痰、脘胀、夜寐等不适即见好转;二诊患者仍大便干结不畅,故加杏桃仁既降气化痰,又润肠通便;三诊因患者夜寐尚安,故去化痰安神之远志,改为降气化痰、消痞通便的炒枳壳;后继用芪竹汤加减,缓缓图之,以收全功。 4.同病不同治法,贵在对症治疗 辨病与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的辨证施治,对每一位消化道肿瘤的患者,西医辨病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理、临床分析及整体状况,采用手术或放疗、化疗等方法治疗,中医根据疾病全身和局部的症状,结合舌苔、脉象,辨证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施治,同时注意随症加减,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参考现代药理研究,处方中常加入几味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癌抗复发的药物,如灵芝、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如患者有胃脘疼痛,痞满,苔黄腻,多为脾胃湿热证,治宜合用连朴饮加减;痞满,苔黄腻伴有厌食生冷或畏寒、四肢不温,多为寒热错杂证,治宜合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隐痛,舌淡苔白,舌边有齿印,苔薄黄,多为脾虚湿热证,治宜合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口干喜饮,舌红苔少或苔花剥,多为胃阴亏虚证,治宜合用慎柔养真汤加减;胃脘刺痛,痛又定处,夜间痛甚,舌淡紫或紫黯,舌下静脉怒张,多为瘀血内阻证,治宜合用丹参饮或活络效灵丹等。 笔者认为中药治疗是否有效,决定于辨证是否精当。立法应消补并用,通补兼施,时时注意顾护胃气,制定理、法、方、药,是为正道。处方不在大,用药不在多,药物对症,抓住主要矛盾,也可轻可去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兹以一例随症加减变换处方的案例与读者共飨。 案例:王某,女,59岁,2008年08月18日初诊。患者胃脘胀痛间作10年余,自诉7、8年前曾查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月前因呕吐时作,时有吞咽困难,遂至淮安人民医院查胃镜诊断为贲门癌,随即住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贲门腺癌,并行化疗1疗程。因患者呕吐等反应较重,不能耐受,遂要求中医治疗。就诊时患者时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夹有少量白色粘稠痰,不思饮食,稍多食则胃脘胀满,甚则呕吐,时有嗳气,口干,神疲乏力,有时咯白色粘稠痰,夜寐不佳,大便干结量少,3至4日一行,舌暗红,苔薄黄腻,脉细。证属气阴两虚,胃失和降,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和胃,处以《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处方:橘皮10g,竹茹10g,枇杷叶10g,麦冬15g,姜半夏10g,生甘草5g,太子参10g,茯苓10g,芦根15g,莱菔子15g,炒谷麦芽各15g。服药14剂。二诊:呕吐未作,咯痰已愈,饮食稍增,有时嗳气,口干,乏力,夜寐转香,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暗红,苔薄少,脉细。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和胃,扶正祛邪,处以芪竹汤加减。处方:黄芪10g,玉竹15g,法半夏6g,麦冬15g,仙鹤草15g,炒薏苡仁15g,莪术10g,蛇舌草15g,灵芝10g,炒莱菔子15g,炒谷麦芽各15g。继服28剂。三诊:患者服完上药后纳食转香,偶有嗳气,乏力好转,大便调,日行一次。此后继用芪竹汤加减出入治疗2个月后患者无明显自觉不适症状,纳食香,二便调,夜寐安。嘱原方续服巩固治疗,定期随访。 本案患者初诊时以呕吐为著,辨为胃热失和,气阴两伤,故首诊用了《济生》橘皮竹茹汤。该方清热和胃,降气化痰,益气养阴,用于该患甚为合适。方中橘皮、姜半夏降气和胃化痰止呕,竹茹、枇杷叶清热和胃,化痰止呕,四药相合止呕效佳。太子参、麦冬、生甘草益气养阴,茯苓利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加用芦根清热生津和胃止呕,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炒谷麦芽消食和胃。后患者呕吐止,咯痰愈,遂改用芪竹汤加减,益气养阴,扶正抗复发治疗,经调理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精神好转,纳寐香,二便调。因辨证准确,选方用药严谨有度,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胃癌术后患者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时当扶正祛邪兼顾。以正虚为主者,当以扶正为首;以邪盛为主者,当以祛邪为要。如案例中先用《济生》橘皮竹茹汤祛邪扶正,次用芪竹汤扶正祛邪,故我们在临证时要灵活变通,使方随证转,绝不可胶柱鼓瑟,机械套方。 5.定期体检复查,坚持长期治疗 单兆伟教授根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传”的治未病思想,主张消化道肿瘤患者认真治疗,按时服药,坚持长期服药,定期复查B超、CT、胃肠镜等,随访患者各项检查指标,特别是肿瘤相关指标,以监测病情的发展变化。对于消化道肿瘤术后病人,早期以服用汤药为主,兼以膏方辅助治疗,待症情缓解后,再考虑每年只服膏方调理,延迟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秦伯未曰:“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括救偏却病之义”。单兆伟教授认为膏方具有治病与调补的双重作用,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精血亏虚,适合用膏方调养,可以起到治疗疾病作用,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改善体质,使患者阴阳气血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复发与转移的作用。 6.注意饮食摄生,调畅精神情志 消化道肿瘤患者由于部分或全胃被切除,甚则部分小肠也被切除,因此,出现暂时或永久性的消化功能障碍,李东垣《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饮食调节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非常重要,单兆伟教授用药常处以药性平和之品,重视药食同源之品,以顾护胃气,在长期用药过程中使患者能够坚持服药而不戕伐胃气,嘱咐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品,逐步增加食量和食物种类,可使用百合、山药、薏米等药食同源,益胃健脾之品,起到食疗的作用,同时嘱患者“忌辛辣刺激、坚硬粗糙、油腻之品、发物”等,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情志抑郁的患者,单教授常引用魏·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说道“金针菜即黄花菜,又名忘忧草”,而嘱患者可多食金针菜。 此外,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思想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常表现为性情急躁或抑郁等不良情绪,消化道系统存在脑—肠轴神经网络,情绪不佳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及胃肠的蠕动,进而出现或加重某些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佳、腹痛腹泻等。不良情绪还可以导致大脑皮层神经以及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疾病。因此,单兆伟教授常通过移情、疏导等方法消除恐癌心理,以达精神养生调摄的目的,指导病人根据个人喜好,适当做一些有益健康的娱乐活动,转移悲观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单兆伟简介: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师从孟河传人张泽生教授和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脾胃病学术杰出贡献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体系,成为公认的脾胃病大家,尤擅长脾胃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疾病的诊治,疗效显著。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培养学术继承人4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6人。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40人,硕士4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人。1997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撰写出版学术著作1部,主编学术著作6部,副主编学术著作2部,参编学术著作5部。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学会名誉顾问、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基地学术带头人。整理者: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严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