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去!你给的那东西是强化物吗?

 jane0083 2017-06-12


 
 
 
 
 
 
 


ALSOLIFE微课系列

我去!你给的那东西是强化物吗?

主讲人:秋爸爸


 
 
 
 
 
 
 
 

        

——本文由桔子妈妈记录整理编辑,秋爸爸修订


A

LSOLIFE

  秋爸爸 

 

秋爸爸=秋大王

医学分子生物学博士

双胞胎自闭症孩子父亲

央视“朗读者”邀请嘉宾

主译两部孤独症著作

新译作《行为原理(第7版)》即将出版


秋爸爸的微课语音

来自ALSO孤独症

00:26

    秋爸爸:感谢桔子妈妈的整理。现场语音有好多令人浮想的段子,谢谢她去掉了,下面你看到的只是洁本。[鬼脸]


强化是ABA的重中之重   

1. ABA的两大法宝

   ABA技术中有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堪称ABA的入门法宝,那就是:

     强化 

     辅助

    就算你别的都不会,懂这两点也可以算入门了。



2. 强化的重要性

    如果非要在“强化”和“辅助”当中再选出一个更重要的,那毫无疑问就是:

     ● 强化

     ——让好行为得到好的结果就是强化

     

    秋爸敲黑板提醒

    1. 塑造新技能时,辅助孩子完成之后一定要强化。

    2. 自闭症孩子也能够自发地出现好行为,一旦你看到了他自发做出的好行为时,千万别光自己高兴了,要立刻上去强化。

    比如开口说话这种无法靠辅助声带振动的方式来实现的行为,就只能靠强化来塑造和维持。当孩子意外地叫了你,或者自己说出词语来了,你一旦遇到,就一定要给予最大的奖励,否则太冤了,好行为很有可能就不再出现了。

    3. 做得不对的行为不要随便强化,只有靠合适的差别强化才能塑造好行为。

秋爸金句

    自发出现的好行为,忘了强化,一定会后悔。

    没有强化,行为塑造也就没有方向;

    有强化,好行为才可能维持下去。


什么才是合格的强化物

1. ABA的3大内容

    ABA研究的就是3大块内容:

    刺激  行为  刺激


    好行为之后带来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今天我们说的强化物,都是指正强化物。负强化物,我们还是用“厌恶刺激”这个词吧,便于入门家长的理解。

    引发行为的行为前刺激,叫做“区辨刺激,是行为前的条件、行为的前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语、示范等指令。


2. 强化物的必备要素

  

 秋爸敲黑板提醒

    强化物有定义,一个刺激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才叫强化物,缺一不可:

     ● 在行为之后

     ● 紧随行为

     ● 能增加好行为发生

    

    这三大要素正是秋爸爸整个微课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深入学习。


    与这三条不符或者缺少其中一两条的都不算,都会换来秋爸的一句怒喝:“我去!”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每一种情况:

     行为之前的

    在孩子做任务之前,家长先出示强化物来引诱孩子参与的方法不提倡。这种方法看似暂时有效,但以后很容易引起孩子讨价还价的行为。

    你的指令才是真正的区辨刺激,如果孩子是看到了好吃的才愿意做事的话,那他就弄错了,把诱惑的好东西当成了区辨刺激,这可不是你要的,引发行为的应该只是你的指令。这种所谓“我孩子太依赖强化物”的抱怨,其实就是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区辨失败”。


秋爸金句

    越意外、越新奇的强化物越有效

    给慢了的

    如果在孩子的好行为做出后家长没有及时给出强化物,就难以让孩子体验到强化物与好行为之间的依联关系。你能半秒给出,就别拖到1秒之后才给,因为强化物对行为的作用效力是随时间推移直线下降的。


    给慢了的的恶果有两方面:

    一是损失了对好行为的强化效力

    二是很有可能强化了一个意外插入的坏行为

    (当你磨磨蹭蹭去拿强化物的时候,孩子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好的行为,乱说乱动,起身离座,自我刺激.....这时你再给出的强化物,其奖励作用与坏行为的依联关系更为紧密)

 

秋爸金句

    超过半分钟给出的强化物效力基本上就没有了。超过一分钟才给的,干脆点儿 ——那一律不算强化物。


    Q:怎么才能给的快?

    A:可以事先把强化物先攥在手心里,孩子一做对马上送入他的嘴里。

     自以为是的 

    能增加目标行为的刺激才是强化物。

    往往家长自以为是个好东西,但实际上不能强加好行为,这就不算强化物。强化物的真伪要以效果论英雄。


    总有人以为,社交性的强化物才是高大上的,他们看不上食物强化物,只愿意用夸赞或者击掌之类的来奖励孩子。我就看到过训练中大人兴匆匆地击掌可孩子却直缩手吗,这种所谓奖励,就是自以为的强化物,非常不妥。

    想知道为什么,就要先说明白强化物的分类。


3. 强化物的分类

    无需学习的、天生的  如:好吃的、好玩的、直接带来感官刺激的。

    食物是最好的强化物,尤其是对于低龄和低功能儿童来说非常好用。

    优点:好操作、效果强、可消耗。很快吃完后马上就可以开始下一个回合了。

    

    提醒:一些游戏、玩具、视频等等也属于孩子喜欢的天然强化物,但是操作上不好控制,给出去之后在下一回合开始前还要收回来,操作不当的话会引发冲突,甚至会有带有惩罚性质的危险。


    习得的、后天的  如:赞扬、微笑、击掌等

    这些都原本属于中性刺激,需要后天学习才能变成强化物。必须经过和天然强化物的长期有效匹配才能逐渐成为真正有效的强化物。

秋爸金句

    没有经过匹配过程的习得性强化物直接拿过来用就是自以为是,无论你觉得它有多么高上大。

    对于语言能力不足以理解夸奖的孩子,别用太多复杂的语言进行夸奖,话太多了,不仅仅是废话,而且反而会减弱匹配效果。不如简单地说“你真棒”就可以了


    Q:怎么才能有效匹配后天强化物呢?

    A:举例来说,想把击掌变成强化物,那就要做到:有击掌=有好吃的,无击掌=无好吃的。这样长期充分匹配后击掌才能成为强化物。

    再如,想让孩子一看到家长招呼就能愉快地接受训练课程。那么就要做到:家长上课=就有丰富的好事发生,家长不上课=就没有那些好事。

    这样长期匹配之后就可以形成一种所谓“家长成为孩子的强化物”这种说法的效果,孩子一听到家长招呼就很容易过来上课。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最好的状态。

秋爸金句

    每当你要孩子做训练时、孩子都很反感,那么就说明你没能让孩子充分获得这种强化物匹配的体验,他没体验到上课是好事。


    Q:一训练孩子就哭怎么办?

    A:一定要在教学环境、教学者(家长)和强化物之间做好匹配。

    要在家里布置一个固定的上课角落(环境要简单素净,比如用布帘围起来,墙上去掉那些花花绿绿的吸引孩子的干扰物),刚开始两天只要孩子一来到这个角落就无条件地给美食,让这个角落成为一个强化物丰富的“快乐角”,让家长也成为一个强化物丰富的教师。慢慢让孩子体验到一来到这个快乐角就有好事发生,离开则没有,这样上课的习惯就建立起来了。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适当地提前亮出强化物引导孩子来到快乐角是可以的,但是家长心里一定要明白,不要让孩子建立起来只有见到强化物才肯学习的错误关联。


怎么提高强化物的效力

1. 动因操作

    定义:可以改变强化物效力的操控。


    注意:我们要抓的是客观的、可测量、可操作的环境变量,而不要去主观地去抓所谓的“动机”。“动机”这个词很有误导性,因为它的普通日常含义就是孩子所思所想所欲望的,而这些所谓内心世界,我们无法观察,只能靠猜,可这种猜又是极靠不住的,往往一猜就歪。真正有用的,是凭借客观观察而获得的量化数据,这些可观察的东西,无需去乱猜。所以,抓“动因操作”才是行为干预正确的提法和思路。

    比如:刚有家长问孩子不爱吃饭,可口的饭菜本是天然的强化物。简单地做法,饿他8个小时再给吃的,就是一种提高饭菜强化效力的动因操作。这里的8小时,就在量化,它比1小时更能增加强化物效力。


    秋爸敲黑板提醒

    把强化物分成小块慢慢给很有必要,这也是运用动因操作的ABA原理,可以有利于增加和延长强化物的效力以及训练时间。

    比如巧克力豆分成4份,薯片分成10份,每次只给一小份。

    否则,每次给很多,孩子吃饱了,就会形成对强化物的餍足效应。

    如果一种强化物孩子开始吃得很慢了,就该更换其他强化物了。

   

    Q:怎么评估哪个强化物比较好用?

    A:列出一个孩子喜欢吃的食物的表单,每次开始上课之前,先从表单中选出七八种摆出来,让孩子自己选一个吃掉,连做三次,我们就可以确定本节课可以使用的强化物前三强了。如果训练的课题较难,就给第一名,简单的给后两名。

    这种筛选强化物的过程,不仅可以每次都做出准确的强化物评估,还能在开课之前和孩子建立好关系,让孩子每次课前都能有个好心情,要讲究“开开心心上课来”。

    Q:怎么确保孩子长期乐意参加训练?

    A:还要讲究“开开心心下课去”。每次下课的时候,别再给一点点了,一次性给一个大的奖励。

    按计划训练,这很重要,不要临时起意。每节训练课的时间应该事先计划好,要一致,常见的问题是家长因为孩子今天很配合、状态很好,就临时擅自加码,一直训练到孩子烦,训练到闹起来为止。也有因为孩子今天配合得不好就轻易压缩训练时间草草收场的。这些都不该,既不能鼓励孩子学习,还会强化问题行为。

    杜绝这些常见问题,才能让家庭快乐角的训练长期维持下来。

2. 剥夺

    训练中使用的强化物平时要保证孩子吃不到,只在学习时才让孩子见到这些强化物。这在ABA里叫做“剥夺”,这种剥夺很有必要,前面讲了,它就是一种动因操作


    Q:孩子上课时抢强化物怎么办?

    A:秋爸说:强化物是奖励孩子听话的,让孩子体验到听我的话一定是好事,一定有奖励的。绝不能被抢。抢走了要回来,吃嘴里也要抠出来!之所以给这么狠的建议,是因为抢夺强化物的行为非常容易被自然强化,包括在公园、超市孩子自己去拿人家的吃的等问题行为,不是什么“没有所属概念”,而更是因为该行为的强大的自动强化效力。要想断掉,就必须狠心消退。在简单环境的桌面上,我们当然更有理由这么做。目的就要在建立其训练规则概念:强化物是我赏你的,绝不是你抢来的。

    纠结于孩子是否有权利吃东西没有意义,建立起有效的训练规则才是对孩子好。

3. 强化物培育

    自闭症孩子往往对陌生的东西很排斥,难以尝试新鲜事物。培育强化物的最基本手段,就是要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可能的强化物,帮他们跨过对新事物的排斥阶段,逐渐培养出对更多食物和玩具的兴趣,这样就可以让强化物变得更加丰富。


   Q:强化物怎么撤出?

   A:学会了一个训练技能之后,可以先从降低强化物给出的频率开始慢慢撤出,可以试着补充一些社会化奖励,不过前提还是天然强化物和后天的习得性强化物已经较好地匹配了。不过也要小心,还是不要忘记应该时不时地给一些天然的强化物,否则强化不力的话,技能还是会慢慢消退。要小心那种“这是你应该会的,不需要奖励了”的误区。

    一个技能的最终的强化物是内在的,我们之所以要给予好吃的好玩的,是因为仅靠内在的强化物还不足建立其技能来,必须人为地给予外加的强化物。比如,我们教孩子拼图,开始需要细致地给予食物等外加强化物,但最后,孩子掌握了这个游戏技能之后,图形完整这样的视觉刺激本身就是行为的内在强化物了,足以维持孩子的这个技能了。

   

  


特别感谢桔子妈妈的整理,下方是桔子妈妈的公众号:“星使”,欢迎大家关注。



END



招募志愿者:

网络管理员、摄影爱好者

希望有充裕时间,有爱心,

有一定的ABA知识基础

请与ALSO助手联系


对过去不后悔

对现在有信心

对未来满是希望



专业·温暖·成长

www.alsolif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