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黄首明《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微课——王珏老师评析

 yg760 2017-06-12

昨晚,我们就天津黄首明老师《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微课进行了交流,黄老师就该微课的制作背景、设计思路、制作技术、应用情况、经验与困惑等5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交流实况请扫码观看: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微课如下:


【黄老师交流要点】

1、制作背景

2016年下半年才接触到微课,初步尝试制作微课后,学生反映非常喜欢,受到学生正面反馈的激励,这一年来共制作20多个微课。

2、设计思路

这20多个有两种设计思路:纯知识讲解型、情境营造型。本微课属于在情境营造型。总体情境设计为:在飞往俄罗斯的航班上,让大家根据地图了解俄罗斯自然资源及工业分布的情况。

3、制作技术

总体上采用了PPT2016来制作,个别地方采用EVC制作(手写动画)。

你能想到视频中大多数效果都用PPT2016完成的吗?

  • 比如这里使用的卡通师生形象+字幕一样的东东?

  • 比如PPT2016中“平滑/变体”页面切换效果的广泛运用,对于地图解析来说,需要随着讲解的重点而不停地变换地图的局部,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 比如这个圣旨卷轴动画?

  • 至于EVC嘛,则在制作手写动画时发挥出大用途来了。比如“因地制宜发展工业”这几个字、以及在地图上勾勒形状,就是用EVC制作的:

如何在PPT2016中使用“平滑”切换方式、以及如何在EVC中做手写汉字和勾勒形状的效果,请查看网络交流实况录像。

4、应用情况

目前总体上,黄老师采用的是在课上播放、到适当的地方暂停、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与学生交互的形式。

从黄老师的应用效果上看:

  • 情境营造类的微课相比知识点讲解类的微课,更受到学生的喜爱

  • 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学习效果更好,也更受学生的欢迎

黄老师也是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的影响,因而一直坚持在制作微课——这和我们前期进行网络交流的很多嘉宾一样,因为微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才是微课发展的真正动力!

5、困惑

  • 纯知识点讲解的微课,如何更加吸引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

  • 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有时感觉配合起来并不是很顺畅,有时效果较好,有时效果并不太好;目前还不太了解“翻转课堂”是怎么回事。


【王珏老师评析】

1、该微课在情境导入的设计上是亮点,充分体现了黄老师对学习的理解:学习新知识,要循序渐进,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或期待的场景中,逐步引出新知识;

2、该微课在信息表达的设计上体现出了很高的水准,很好地实现了媒体设计中“画面动感”、“画面舒适感”、“声画同步”、“视觉化表达”、“情境营造”这些原则。而黄老师对于PS、PPT、EVC+InkScape、甚至是AE这些软件的使用也是非常恰当的,体现了黄老师很强的自学软件操作的能力、以及资源搜索能力。

3、从引入、知识讲解、总结与收尾三大段来看,该微课在前后两段让人的印象更为深刻,而在知识主干的信息表达部分印象较淡薄,这无疑是一个硬伤。

从我的观感上,感觉到该微课的信息点罗列较多,虽然视觉化做得好对于学生记忆和浅层”理解“有一定帮助,但恐怕也谈不上能在学生思维中留下深刻印象。我本人是看了4遍,才对该知识点(四大工业区的大致情况)在头脑中有基本印象的。

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加工这些信息点呢?这就一定要讲出知识和学生的联系

比如,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丰富、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抽象概念。如果能有一些数据证明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储量排名(如下图),就非常有说服力了。

再比如,圣彼得堡工业区,对于一个中国人(更别提初中生了),是多么遥远!如果只从该信息点自身出发,讲破天,其实大脑也无法有效建立起概念。

那怎么办呢?王珏老师查了一下网络资料,发现圣彼得堡早在彼得大帝时就已经发展工业了,其紧挨着欧洲西部,且由于祖先是从波罗的海沿岸迁移过来的,因此人们擅长航海,因此其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物质交流也较多。网上资料有一句话,瞬间让我明白了圣彼得堡的地位:它相当于是俄罗斯的深圳

再比如,二战时德国进攻俄罗斯,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而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也是鱼死网破的心态,这些恐怕跟莫斯科周边、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都有莫大的关系!

这样,通过列数据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就可以更好地让一个陌生的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只有建立起这种联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故事总是大家都喜欢听的,上大学时,相信大家都喜欢特别能侃的老师。而地理中更是有无穷的故事,这实为地理学科的一大优势啊!

4、主题不够聚焦

黄老师在交流中提到,本微课的核心知识点是: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但根据王珏老师的观感,感觉该微课主旨讲的是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与工业区的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只不过是一个副知识点。

这种观感,反应了该微课“围绕主题的设计”不够,这或者是没有围绕主题选取材料,也可能是在语言和材料组织上没有明确地突出主题。

比如,可以在观看俄罗斯地图时,就开宗明义:“俄罗斯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个重工业大国,而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我们就以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区分布为例,来分析一下什么叫作因地制宜。”

然后,每一个段落都围绕”什么叫因地制宜“来开展,这样的话主题就突出了,不会给观看者带来其他的歧义。在心理学上,这个叫“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调节。

同样一段材料,让不同的学生自由感知,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思考。如何把学生的思维调整到同一方向呢?这就需要靠老师在语言的引导了,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向该方向进行聚焦——这就是对认知的调节。元认知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技巧,值得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5、关于微课应用

总的来说,黄老师在课上统一播放微课的方式,并不是微课的典型应用场景。

因为微课是直接指向学生学习的。只有由学生自己来控制学习节奏,何时看、看几遍、每次重点看哪里,这才会有较大的作用(想想看,王珏老师需要看4遍才感觉基本心中有数)

而在课堂上播放微课,也许比老师讲述的效果会好一些,但这并不会带来本质性的变化。

再加上微课的设计特点上要求短小精悍,这和45分钟的课堂如何配合,就会存在天然的矛盾。

建议考虑课前+课中的“家校翻转”模式。当今社会,谁家里都有好几个手机、平板,学习设备并不是问题,因此不妨尝试一下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在家完成学习。无锡六中的吴华老师在高中已经进行了3年的家校翻教学实践,效果非常成功!还有很多老师都在这样实践,这充分证明了社会环境、家长的配合度、学生的配合度都是足够的。

或也可考虑课上的前半截+后半截的“课内翻转”模式。前半截放2-3遍微课,布置个人作业和小组讨论作业,后半截开展重点知识的复习、回顾,以及知识深化。不过,课内翻的模式如果仍然是老师统一播放微课的话,既缺少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步调、又缺少知识反刍的时间,因此王珏老师并不是很推荐,效果存疑。或可一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