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韵犹存的忻府区麻会村

 黑老赵 2017-06-12

古韵犹存的忻府区麻会村

时间:2016-12-11 12:14:05  来源:文化旅游周刊

麻会村位于忻州城南30里处。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驱聚塞外流民迁徙于长城以南,在今麻会村四周筑以土垣城堡,修筑了建安城(现存部分堡墙遗迹),在此设置了新兴郡,隶属于并州,管辖九原(治所在今忻州城)、云中(治所在今楼板寨)、定襄(治所在今定襄县城)、广牧(治所在今寿阳县西北古城)四县,所以麻会村当年又称新兴城。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新兴郡改名为“晋昌郡”,治所依然在今麻会村,后又迁到了定襄县境。东晋十六国时复名“新兴郡”。北魏、东魏时期,当时的新兴城(麻会村)北面有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州城区)、肆州(治所在今忻府区河拱村南)、平寇县(治所在今忻府区芝郡村);西北面有肆卢县(治所在今忻府区奇村与辛庄一带),麻会与此三县一州相邻。这段时期,有两次移民迁入麻会,使新兴城内人口饱和,又在东门、北门外建居,麻会成为当时附近较大的村庄之一。

麻会村的来历。据忻州著名学者、麻会籍人王锡纶的《忻州考略》一文记载:“麻会”的“会”字,当从“混”字的异体字,作为脏水池讲。因麻会元明时期多种黄麻,黄麻是一种经济作物,将其沤在水中,剥了茎秆上的皮可提取纺织纤维。过去人们纳的千层底布鞋以及常用的麻绳等,用的就是黄麻纤维。黄麻油可食用及点灯,俗称麻油。麻会村内东门外有阴洛河,为沤麻之所在,是为“混泽”,故得名“麻混”,后逐渐演变为“麻会”。麻会的黄麻在古代还是上交朝廷的贡品,至今有一首民谣还这样说:“麻会麻八尺八,可织布可织纱,江宁织造携银来,打捆戳记是贡麻。”

麻会历史上读书人不少,如史三荣(曾迁户部主事、山东东阿县知县。年仅二十即入泮,是清代忻州籍最年轻的进士)、史才、马起蛟、马腾蛟(曾任福建邵武县知府)、王锡纶(著有《孝史》、《怡青堂诗集》、《怡青堂文集》)。外村人到了麻会,论理论不过麻会人,故又有“去麻会,不敢多说话”一说。

麻会村处于太原与忻州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过去曾是忻州的四大古镇之一。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曾路居麻会,住过的巷子更名为王子巷。慈禧坐过的龙椅,已被忻府区文物部门收藏。解放后,麻会由镇复乡,最后变成村,一直至今。

张俊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