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镣铐中的自由之舞

 昵称30226819 2017-06-13


我们常说,人是戴着镣铐在跳舞,生老病死,颠沛流离,人生往往有好多沉重的负担,但如果我们要活得像个人样,必须在这样的沉重的镣铐之中尽可能地追求自由,尽可能地跳起舞来。今天咱们要说的一个小姑娘,命运给了她最沉重的一副镣铐,她自幼被拐,长大以后刚刚结下一门好亲事,未婚夫就被打死了,她被逼嫁给一个又呆又蛮横长得还像个猪头的人当小妾,而那人正是杀害她未婚夫的凶手!这样的命运无论加在哪一个人头上都是不堪忍受的,一类人在这样沉重的镣铐之中沉沦毁灭,一类人奋起反抗,或者复仇,或者想尽一切办法往高处走,成为能打胜仗的女强人,现在好多以女人为主角的电视剧就是这样的路数。但是,我们今天的女主角她既不在镣铐中沉沦毁灭,也不曾想过要反过来成为控制别人命运的强者,她不在压迫还是反抗这种平面的二维逻辑之内,她开出一个新的维度,她审美、追逐美、创造美,她要戴着镣铐跳起舞来!她就是香菱。

 

论身份,香菱是一个“姨娘”,《红楼梦》中最有名的姨娘是赵姨娘,成天闹些掂三不着两的事情,一心往上攀爬却每每落人耻笑。还有譬如周姨娘,基本上是个没动静的木头人。好的譬如善良能干的平儿,或者体贴周到的袭人,但基本上被命运框定了只能是世俗中人,行世俗中事。“姨娘”这个身份本身就带有非常浓厚的世俗色彩,是情欲和生育的工具。一旦成为“姨娘”,那么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就应该是早日生下儿子,在家族中为自己谋一个相对好的位置和前程。但香菱对这些完全没放在心上,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一根弦,对功利前程毫无计较,一派懵懂,所以说是个“呆香菱”。她全部的心思和热忱都用来学做诗——学一件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不能为她挣前程的无用的本事。

 

最后学得怎么样呢?学得好极了!不是一般的好,以我对诗词的理解,曹雪芹在香菱做的最后一首诗中是下了点狠力气的,我们说一首诗好有一个说法叫“不减唐人高处”,意思是说,那气象、那境界跟唐代的好诗相比也毫不逊色。香菱最后的作品正有“不减唐人高处”的好风光。我们简单看一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是黛玉出的题,写月亮。第一句精华欲掩料应难说月亮的美是遮不住的,这不仅是香菱在写月亮,也是曹雪芹在写香菱:香菱的美是遮不住的,不管命运给她何等沉重的镣铐,都不能掩盖她的光华。

 

影自娟娟魄自寒,娟娟是美婵娟的那个娟,是优美,是可爱。魄自寒,这样可爱的模样之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高洁的灵魂。

 

一片砧敲千里白,这一句非常厉害,咱们重点讲一下,我们说“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指的就是这一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描述类似的意境用了十个字,香菱只用七个字。即便不论字的多少,就意境而言我觉得香菱的更美(当然不是说李白的不美),为什么?一是声音更干净更透明,二是境界更开阔更丰美。咱们来听一下,在月光之下,“一片砧敲”的声音和“万户捣衣”的声音哪一种更好听更纯粹呢?我觉得是“一片砧敲”,因为它非常地集中,声音干干净净的,一下子就能抓住耳朵。但是,有人说“万户捣衣”气象更大啊,所以你看香菱在“一片砧敲”后面接的是“千里白”,非但气象不输,而且“千里白”比“一片月”更美,“千里”两个字一下子开阔了声音的境界,而一个“白”字,月的光华,月的精神全出!不要看这简简单单七个字,太难了!一般的小诗人根本写不出来,即便是曹雪芹这样的大天才也是用了点洪荒之力的。这完全是曹雪芹在替香菱写诗,为的就是要让她大放光彩!

 

半轮鸡唱五更残。前一句“一片砧敲”是夜里的思念,这一句挨到天亮了。思念让人一整夜没有睡。“敲砧”这两个字是有密码在里面的,丈夫出远门了,回不了家,妻子要为他做过冬的衣裳,所以一看到“敲砧”啊,“捣衣”啊,都是在说妻子对丈夫深深的体贴,深深的思念。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我已经知道你出去打仗永远回不来了,但秋天一到还是要赶紧给你做衣裳。就是有这样的深情在里面。然后呢,天快亮了,月亮已经是残月了,鸡都叫了,这思念还是没有丝毫的减弱和停顿。

 

然后是遥相呼应的两幅特写:绿蓑江上秋闻笛,这是出门在外的男人忽然之间听到了笛声;红袖楼头夜倚栏,这是在家的女人夜里靠着栏杆思念出门的丈夫。这样的句子单独来看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她放在月亮这个主题之下就非常有意思了。先问一下,这两幅特写跟月亮有什么关系呢?好像没关系对吧?一个听笛声,一个靠栏杆,没月亮啊。那香菱写跑题了吗?不会,这两句的背后藏着另一句诗,叫“千里共婵娟”!这两个彼此思念的人正是通过月亮联系起来,两段思念变成一段思念,两幅画面变成一幅画面,这就有意思了。之前香菱还作了两首诗,黛玉都说不好,为什呢?因为盯着月亮说,说得太实在了。这里就不一样了,看似没说到月亮,而月亮却是这一幅画面的灵魂!夏目簌石说“I love you”在日语应该翻译做“今晚的月色真美”。意境完全在语言之外,香菱这一句诗异曲同工。

 

最后收尾,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个意思简单,不多讲了。

 

我之所以费这么多笔墨来解释这一首诗,就是希望能够说明,香菱的努力最后达到了非常高的“成就”,诗的成就,美的成就。她在这一种成就中大放光彩。

 

我们常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跟动物的差别在哪里呢?这个差别是非常细微的,只有一点点。我们为家人孩子辛苦工作,为她们买更好的食物,更大的房子,为此耗费一生的精力。看起来好了不起,但是,动物也会。大鸟早起给小鸟儿觅食,很晚了还在捡树枝搭窝。或者我们为一场战争谋篇布局,雄才伟略,看起来也非常了不起,但是很抱歉,动物也会,猴子也会为争抢地盘和配偶而血拼,甚至不乏心计和谋略。

 

那么差别到底在哪里呢?有人觉得在理性,有人觉得在道德,我觉得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审美。你听着一段旋律潸然泪下,你对着一幅画默然良久,你看一部好电影,一晚上都在激动之中不能入睡,在这样的体验之中,我们拉开了与动物的距离,这一道鸿沟动物是无法逾越的,因为它们连基本的前提都不具备——它们没有音乐、没有绘画、没有电影……没有这一切审美的对象又谈何审美?当我们的内心因为艺术而感动的时候,正是我们不断向上靠拢上帝的时候。《圣经》上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跟猴子更像,跟上帝一点也不像。但是,当我们凝神审美的时候,当我们的心灵与美混而一体交相辉映的时候,在那片刻的静谧灵动之中,似乎有上帝之光落在我们的身上——这是我们最像人的时候,也是我们跟上帝最接近的时候。

 

而更高级的审美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不是我看别人的作品获得感动,而是,我自己参与到这种创造之中,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努力到达我最好的样子。从很大程度上说,一个人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他就是什么样子的,《红楼梦》是什么样子的,曹雪芹就是什么样子的。人总归有世俗的生活,吃饭、睡觉、干活,这都没什么好说的,大体雷同。不同的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你的创造之中。那个才是你独一无二的模样,那个才是上帝赐予你的灵魂的模样,全宇宙独此一份!所以,人最高级别的成就在哪里?不是你获取多大财富,拥有多少土地,而是在你临终的时候,能通过创造性的努力交还给上帝独一无二的灵魂,而不是流水线出品、富士康出品的千篇一律的灵魂。这一种创造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它涵盖人类上下求索的一切领域!世俗的成就再大大不过秦始皇,但总归有一天长城会轰然倒塌,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个忧郁哀愁的句子却可以在人类漫长而艰难的岁月中永垂不朽。

 

上帝啊、灵魂啊、创造啊,这些跟香菱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因为香菱正是在追求这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她要在这一种创造中达到自己最好的样子,不管带着怎样沉重的镣铐,她都要追求一个真正的人的样子!追求灵魂的生动和美。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华彩乐章,我见过几篇品红文章说香菱学诗是附庸风雅,这真是眼皮子太浅,看不来人格高处的风光。这是生命的高峰体验,是一次如烟火般的绚丽的绽放,她不是把学做诗当成生活之余的花边,而是当成理想,当成寄托,当成她生命中最大的盼望。她通过学诗,从世俗走向澄澈,从生存走向诗意的栖居。什么叫带着镣铐跳舞,香菱学诗,这就是镣铐中的自由之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