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市青少年文学教育网

 張蕾覺元 2017-06-13
    □本刊记者 汪观林 刘兵(实习生)/文   郑远 王宇珺(实习生)/摄
    芜湖新生代书画家张蕾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眉清目秀,端庄秀丽,朴实安静,而她的笔底风光却是另一番风貌,这么一个秀气的江南小女子,写出的字却是笔法刚劲,力透纸背,男子般大气豪放。
    这位年轻的妈妈,在孕育新生命的同时不忘酝酿新作品,以年轻的心书写古典的“篆”,给芜湖书坛带来一抹古雅之风、蓬勃之气……
    两次拜师源于一个“巧”字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张蕾,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喜爱文学和书法。5岁那年,张蕾被选拔为市少年宫第一期书法班学员,这也让她无限的“风光”。当时,班上的黑板报基本上由张蕾负责抄写;春节时写对联,邻居们围满了张家的门。这些学习以外的工作看似增加了“负担”,实际上对引领张蕾走入书法殿堂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练书法是件苦差事。最初的书法学习,就是一个人在家临摹父亲买回来的字帖。可时间一长,枯燥乏味的毛边纸开始让她头疼了。为了逃避每天1-2小时的书法练习,小张蕾和父母“斗智”。“我把毛笔吸足了墨汁,然后一下子按在米字格的中间,这样一本毛边纸就报废了。”母亲没辙,生气道,“不练就得洗碗、拖地。”无奈,小张蕾只好乖乖练字。
    “哟!一点大的小孩字就写这么好。”一天,小张蕾正在墙上随便写写画画时,一位老先生正好看见。这位老人就是我市古砚收藏家、书法家季汉章老先生。老人对这个小女孩写出这样漂亮的字极为赞赏,主动提出要收张蕾为徒。
    对张蕾影响深远的另一位老师是王业霖先生。在芜湖,王业霖书法造诣也很高,从不收女孩子为徒,尽管与张蕾父亲有同窗之情,他依然婉言拒绝,直到看到小张蕾临摹的书法后,觉得书法有点灵气,才破例收小张蕾为徒。“好哇,就收她当个‘关门’弟子吧!”得到王业霖的精心指授,张蕾的水平大有长进。她的天资聪颖和执着的毅力,备受王业霖关爱,将多年书写心得写成歌诀秘授于她。
    少年得志的张蕾并没有像《伤仲永》里仲永那样裹足不前。“觉得自己在书法上还是有点悟性,还有提升空间。”张蕾这样形容当时的心境。自此,她萌生了到南艺接受系统书法学习的想法,经过努力,2000年她如愿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学习,在此期间,她师从黄惇、季伏昆、苏金海、郭殿崇等名家,吸收了众家所长,这使张蕾的书法造诣更上一层楼。
    从“练笔”到“练心”
    吴贯中曾说过:天赋好功力好20年出一个画家;功力好天赋好30年出一个书法家。耐得住寂寞是成为一个好书法家首先要具备的。在张蕾看来,没有独上高楼的苦苦求索,没有三更灯火的韧性与执着,就不能走入书法的大门。她近30年的学书之路,完全走着前人“笔成冢,墨成池,笔秃千管,墨磨万锭”的成功之路。
    尤其是在南艺的日子,“人很安静、不浮躁”,读书、练字、看书法展就是她的全部生活。“每天至少要练五六个小时的字。当技法到达一定程度,再要提高就必须修心。”张蕾说,好的书法作品是“三分写字七分读书”,只有读懂文化经典和生活之书,写出的作品才有生命。每每在课余时间,她总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揣摩古人法帖,心摹手追。不断的研究文哲史、频繁的展览和名家交流,使她不断开阔眼界,也催化着她艺术的升华。
    “练书法还要讲究悟性、灵性,也就是俗话讲的是不是这块料。”张蕾认为在练基本功时,只要勤奋都能写好,而要有所大的发展就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生活经历。“当我看中一篇古帖,很想临摹时,我就会天天看它。”张蕾谈到她的灵感由来,把字帖打印出来,贴在书房里,每天都要看上几眼,偶尔读帖,“一开始没有感觉,可突然有一天就觉得沉进去了。”那种和古人灵魂沟通的感觉,着实让她兴奋。
    正是因为如此,年纪轻轻的张蕾头顶上已经有了诸多耀眼的光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芜湖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镜湖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等等。2008年,她随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中国女书法家代表团赴日本进行书法交流访问,2011年她又被评为安徽省十佳青年书法家(唯一女性)……说起这一连串的荣誉时,张蕾显得很淡然。白天操持家务,照顾年幼的孩子,真正属于张蕾创作的时间,只有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那段短暂时光,“在静静的夜晚拜读古人优秀的法帖,似乎就像穿越了时空在与古人对话,那种感觉极其神圣和奇妙。”
    以有趣“对抗”无趣
    青灯黄卷、浓墨素笺,30年的学书之路,张蕾非常庆幸自己的“顺”。在她每个成长阶段,都有贵人的帮助,其实,在她的“顺”背后更是她努力的结果。“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今,她更加注重锤炼自己的内心,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
    张蕾最擅长的书体是行草,风格贴近王铎,书体纵逸奔放,潇洒自然,有行云流水的气势,既磅礴大气又不失秀美。张蕾形容行草是无声的音乐,有种跳跃的美,是最可以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书体,“在我的眼里,汉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方块字,而是一个个有生命力有特殊意义的活体。”张蕾说,将汉字看成有灵魂的活体,亦能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长时间的伏案书写让张蕾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颈椎、腰椎损伤的疾病,然而出于对书法的热爱,她还是坚持着,“练书法虽然身体上很辛苦,但精神上很享受。”张蕾说,书法给她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心灵得到充实,精神得到寄托。
    让更多的人读懂汉字
    有着不小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常人眼里,张蕾应当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然而出乎意料地,她永远把生活放在第一位。虽然是一个“名女人”,然而,与各种社会身份相比,她更看重的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的身份。张蕾曾是南艺的“优秀毕业生”,当初,学校极力挽留她留校,但因为爱情,张蕾婉言拒绝,毅然回到了芜湖。为了安心照顾孩子和父母,张蕾放弃了现在的工作,安心在家。静静的夜晚,张蕾喜欢听着自己在唱吧里自唱的歌曲读帖、写字。
    张蕾一直有个“野心”: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书法艺术,在芜湖培养出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为此,她坚持去文化馆免费为市民上书法课,同时,有意识地在孩子中间挑选一些好苗子重点培养。如今,张蕾的学生遍布江城,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的孩童,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她欣喜的是,最近,她的两名学生因书法参加央视的《暑假七天乐》节目。
    张蕾说:“现在印刷品让人们与书法越来越远,如果大家连传统文化都接触不到,根本谈不上文化传承,我们这代人总要为此做点什么,让书法队伍不断壮大,让江城处处散发翰墨的浓郁芳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