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伤筋不动骨,包治各种撒泼耍赖

 Lan兰兰1986 2017-06-13

文|CC爸妈

你家孩子撒泼么?

好吧,其实不用回答,因为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不撒泼的孩子。

是孩子都一样的熊,都觉得全世界应该围着自己转。

在成长过程中,宝宝明白的比能表达的多,他们常会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感到沮丧。

而成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宝宝一旦发现什么事不合心意,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无理取闹是难免的。



一起来围观一下CC的撒泼日常:

那天我正平摊在床上养我的老腰。听见客厅里这样一段对话,已经按约定看完了两集朵拉,CC还要继续看。

  • “爸爸我还要看!”

  • “不行,你已经看过两集了”

  • '求求你,我要看朵拉。'CC带着哭腔。

  • '宝贝,真的不能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坏了'

  • “我就要看朵拉!”

  • “你就是不能再看了,快来洗手吃饭,奶奶做了红烧肉!”

  • “我不要吃饭!我就要看朵拉。”CC开始大哭大喊。

  • “爸爸给你讲故事,玩积木好么?”

C爸给她拿去绘本和玩具,她气呼呼的一 一扔到地上。

眼瞅着父女两马上要进入暴走模式,挺着僵直的老腰,我赶紧扭哒出来了。


只见CC叉着小腰、撅着小屁股站在沙发上,正跟C爸叫板,一个呲牙咧嘴,一个满眼怒火,活像两只斗牛。

一看我出来两人都像见了救命稻草。

  • “妈妈,我还要看朵拉。”

  • “哦,CC没有看够是么?”

  • “恩!爸爸不让我看!”

  • “恩,所以CC很生气是么?”

  • “恩..”

  • “那跟妈妈说说,CC还要看几集才够呢?”

  • “1、2、3、4、5集.....'口齿含糊,逻辑倒还清楚。

  • '啊?你要看那~么~多呀?'

  • “恩!”

  • '哦,那看完1、2、3、4、5之后呢?是不是还要看6、7、8、9、10... ...'

  • “我要看1、2、3、4、5、6、7、8、9、10... ...还要看one、two、three、four.....哈哈...”

  • CC破涕为笑,顿了一顿接着说,'妈妈,明天还可以看朵拉。'

  • “是的,明天还可以看。”

剩下一脸蒙圈的C爸,纳尼?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

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

Why?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他们两人的对话明显的交代了两人的智商:一个两岁、一个三岁。活像两个孩子在打嘴架,一个一直在重复“要”!一个一直再重复“不给”!

C爸站在成人的立场一遍又一遍的否定CC的感受,当CC的感受被不断的否定时,她开始感到愤怒,所以对话就演变成了争吵。

发现了没?有的时候,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更难过。

而养孩子过程中,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真心太多了,再看一集电视、再吃一个糖、外出非要买不该买的东西,非要抢不属于自己的玩具… …

这一地的鸡毛,若是件件都违背原则妥协,孩子就没法管了,若件件都坚持原则任由孩子哭闹,当妈的也没法活了。

就没有一个折中的方法么?当然有,C妈教你一招,看似行云流水,实则暗藏心机。

第一步:安静地聆听

蹲下来,和孩子的视线保持水平,用“恩”“哦”“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句子来回应孩子。

也许在叙述的过程中,孩子通过整理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就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最后的CC就理的门儿清:她今天不能再看朵拉,但是明天还可以。

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假设我就是那个很想看电视、很想吃糖、很想要玩具的那个人,我希望让那个对我至关重要的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第二步:说出宝宝的情绪

父母要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情绪(尤其是对于还不会说的孩子)。

大部分父母都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恰恰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如果他的感受被搁置一边或者被否定,宝宝只会越来越生气。一开始是因为不能看电视而生气,到后来变成生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气。

暴走时刻,孩子需要的正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第三步:少问为什么

问'为什么',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无异于火上浇油,因为回答“为什么”需要在本就难过的心情上,继续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给你。

所以,说一句“你看起来好像很难过,比问100句“为什么?”“怎么了?”更有效果。因为通常宝宝都说不出什么一二三,他们更需要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父母,而不是一个逼着他们作解释的家长。

第四步:允许孩子哭

不需要因为孩子哭就妥协,哭是孩子接受现实和调整自己的过程。

孩子其实是懂道理的,他并非不明白电视不能看太多,糖不能吃太多,有些东西不属于自己。真正引起他们哭闹的,其实是那些强烈的情绪他无法应对,委屈、愤怒种种情绪在他心中激荡不已。

为什么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无法满足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越是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孩子越是哭得凶?

因为“满足或不满足”已经不是事情的关键,引导孩子排解自己的情绪,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第五步:给问题插上幻想的翅膀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比苦口婆心的解释对错更好地方式,是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再看一集就够了 ?我觉得CC想看5、6、7、8、9、10集呢。'

“想吃糖啊,妈妈真希望自己会变魔术,那样就能给CC变出一大盒了。你想要多打的盒子?”

“你想要一只猫咪,我觉得一只不够呢, 应该有很多很多只,一只陪CC吃饭,一只陪CC睡觉,还有一只?恩...恩...”

'让她听我讲故事吧!妈妈!'

给问题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在精神上被接纳,在想象中被满足之后,无一例外心情会变好,变得非常通情达理保证他能带着满足感回归正常人类。

第六步:帮助孩子发泄

有一些性情温和的孩子发现发脾气没用,可能就会停止。但另外一些性格倔强的孩子,则会尝试让糟糕的状况升级,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

比如砸枕头、扔东西、大吼大叫,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其中最温和的一个方式,就是画画。

CC偶尔也会用,当她很生气的时候,我们给她蜡笔和纸。

“把生气画出来吧,让妈妈看看你有多生气。”她就会用力的乱画,然后递给我“

这就是我的生气!”

“哦,原来CC这样生气,再给你一张。”她一般连续画两、三张,就会突然跟我说

“妈妈,抱抱我。”

其实无论是哪种方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你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内允许他,陪着他,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最愤怒的感觉,也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C妈说

不管怎么说,我们跟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知道我们不必去承担孩子的不快,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不快。

原有的问题已经让孩子够难过了,看到爸爸妈妈也在忍受他们的痛苦,只会让他们更难过、更内疚,这也正是“温柔的坚持”的意义。

孩子在撒泼的时候看到父母是平静的,他也会努力把自己调节回来,如果父母也跟着暴走,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

自控如成人,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还会无理取闹,又何必要求孩子做到无欲无求。

所以宝宝有权利无理取闹!有权利撒泼耍赖!让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因此而崩溃,妈妈会接纳他的所有情绪,只要他需要,就会一直陪在他身边。

PS:周末发了一组CC玩知了皮的照片,没想到后台收到了各种被吓得花枝乱颤的宝妈的回复。大家的评论纷纷是“哇!她怎么敢摸虫子!”、“cc不怕虫子么?我看着都害怕。”、“哇,她竟然不怕,我都三十多了,怕一切虫子。”

还有个更神的回复“妈呀,那么多知了都不怕,他们怎么也不飞呢?”

请问你们的都是猴子派来的逗比么?大半夜的被笑抽了好么?

开始我以为,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没童年的小伙伴,后来越看越不对劲,忍不住扪心自问,是地域差?还是年龄差?难道这是我们这一代“老人家”的专属童年玩意儿么?

那就不得不出来科普一下了。那是“蝉蜕”好不啦,也就是传说中的“金蝉衣”好不啦!中药材能换钱的好不哒!

哎,没童年真可怕,哎,有代沟更可怕(抠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