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提到,明清鼎革之际,虽然清军入关南下时曾经遭到一些汉人百姓的激烈抵抗,但是由于南明政权的统治实在太腐朽了,以至于在某些地区竟然还出现了百姓期盼清军“解放”他们的情形。例如,顺治时期在福建的唐王政权统治区内,便有“清行如蟹”的谚谣,人们盼着清军赶紧打到福建,嫌清军打得太满,像螃蟹一样走得慢,可见福建的南明统治有多么不得人心。 而且,清朝统治者在占领全国之初,为了革除明朝积弊是做出了一定努力了,例如,顺治帝亲政后不久,就亲自过问漕粮舞弊一事,当时有一个叫张电臣的地方官员侵蚀了120两漕银,顺治帝直接要求将其夺官,逮入京师讯问,可见整饬吏治之严。这些举措在当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了民心。 那么,后来全国各地又怎么会风云突变,出现了大规模的抗清起义呢?都是剃发令惹的祸。 满洲习俗,将男子头顶四周头发剃去,只留顶后中间头发,编成辫子,这就叫剃发。从努尔哈赤起,凡是归降满洲者,都要剃发,而在汉人看来,政权更迭不可怕,文化道统被摧毁才是最难以接受的,因此对剃发制度深恶痛绝,不断反抗。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就下令占领区内的全部官民都要剃发,称“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显属抗拒,定行问罪”。但是,由于此时清廷立足未稳,各方反抗势力仍然很大,剃发之举遭到人民强烈抵制后,多尔衮不得不听从了一些人(其中包括吴三桂)的建议,暂时罢除了剃发令,称“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但是,当清军势如破竹,于顺治二年五月占领南京后,多尔衮很快原形毕露,决定恢复剃发。 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不得不提。剃发令的最终颁行,其中居然有汉族大臣的推波助澜,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孙之獬。 孙之獬是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起初依附魏忠贤阉党,后来魏忠贤倒台,为士林所不齿,被罢官。清军入关后,孙之獬投降清廷,当了礼部侍郎。孙之獬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动机,也许是为了讨好清廷,一日上朝时,不但剃了发,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上朝时,他便走入了满族大臣的行列,然而满族大臣都自视高人一等,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孙之獬只得怏怏走回汉班,汉臣又恨他投机,不让他入列,弄得他左右为难,狼狈万分。 此后孙之獬便上疏,请求清廷下旨让汉人剃发,不知是不是因此次事件恼羞成怒。但汉族大臣对剃发的推波助澜,确实正中多尔衮下怀。顺治二年六月,多尔衮正式以顺治帝名义令礼部下达剃发令。这道命令说的十分凶狠,“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这道命令一下,就炸锅了,因为汉族百姓最难接受的就是剃发。一些已经安定的地区比如京畿地区,又重新出现了反抗,一些已经有意降清的地区比如湖广等地,因为官吏和农民军在剃发问题上实在难以接受又重新举起了反清的大旗。特别是江南地区,反抗尤为激烈,苏州、常熟、嘉定、江阴、上海相继因为反对剃发发生反清起义。江南地区一贯以民风文弱著称,在此刻却纷纷斩木揭竿,官吏、民众和知识分子一起走上战场。 “江南许多地区在弘光朝廷瓦解之时,清廷委派的官吏进行接管大抵非常顺利,并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剃发令一下,风云突变,抗清怒潮几乎遍及大江南北,清军从此陷入了一场入关以来从未遇到过的顽强而持久的抵抗。”有学者这样评价道。 但是,在清军优势兵力的镇压下,各地大规模的反抗在八月底相继失败。但是,由剃发令而掀起的抗清潮流却持续了很长时间。顺治年间,中国曾经爆发了三次抗清高潮,给清廷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根子可以说就在多尔衮的昏招上,如果不是因此此项命令,清廷对中原的接管可能要顺利得多,汉族百姓对清廷统治者的憎恨可能也没有如此强烈,这份不满情绪直到清廷灭亡,都始终存在。 |
|
来自: 昵称VChmUhmv > 《山中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