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真气

 为什么73 2017-06-14

灵素之问|真气

原创 2017-06-14 忆忘 腔调中医


栏主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专栏『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真气


文字/忆忘     图片/画妖怪的麓淘


真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及【灵枢】。而道家在先秦已有“真人”一词。【說文】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司馬子坐忘樞翼篇】鍊形爲氣,名曰眞人。


唐代以后道家练气修道欲求长生之士,每多言真气。而医家之真气,与练形为气或曰“炼精化气”的练气和世俗以为的经脉之气,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存在差别。因为经脉理论并非从练气而来。先秦到汉末道家练气,也不讲经脉,如东汉的【周易参同契】。气脉理论实际是十二经脉理论之后出现的模型,比如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后完成的。


这种差别便在于,炼形为气的气,已成为形气的转化方式,可以称之为“形气合一”,实质便是“元气论”;而医家的真气,是“正气”的音转,与邪气对称。所以“真邪”与“正邪”相比,格调高了一大截。



四种长寿的人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身肌宗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杨上善曰: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曰宗一。)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年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以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启玄子王冰先生作为修道爱好者,重新编排【素问】,从全元起时期以诊断入手的医生临床技能,变化为强调养生练气不病长寿的修养,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并不是说真气乃天所授,而是说“天真”的人才能长寿。


表现在“法则天地”、顺应阴阳四时,便可称“贤人”而近道、益寿;


更进一步还有“圣人处天地之和”,圣人的特征是“无嗔恚之心”,他不会生气啦--这其实非常难的,因常人均有“俱生我执”故有嗔恚,这样是说圣人已经“无我”了,起码是“人我空”的境界。但是圣人和光同尘大隐隐于市,跟普通人一样的好像有嗜好欲望,没有特立独行的偏离世俗的行为,服装习俗也跟大家没有不同,只是会劝导大家减少欲望和妄想。


至人就更厉害了。道德高深,一般不混迹在世俗中,免得吓坏了俗人,因为他的“神气”强大,在天地间飞来飞去,视野和听力范围超出常识,神仙的境界你我不懂,所以他也叫做真人。


还有一种终极大神的真人,他的身体已经不能被理解了,和这个天地的本质同一了,所以寿命和天地一样的长,没完没了“无有终时”。这大概和佛一样,“不生不灭”。所以不要问他,为啥不出来让大家见识下,您倒是还在不在?对于真人来说,不存在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或者说有“离四句”可勉强描述下:在?不在?既在又不在?既不是在也不是不在?扔了这四句才“绝百非”,对于与道合一的真人,任何答案都是错,根本在于问题是错的,不在同一个维度无法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理解不了,这是他根本不会理你的原因:可怜的人类。



半百而衰的普通人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解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上古天真论)


沉迷爱好,而消耗真气,不懂得“御神”与下文“精神内守”而持满见合。


如何不生病乃至长寿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神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上古天真论)


所谓“御神”,就是调控精神,常处于“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而不放越外驰,就能使“真气从之”而逐渐至于“持满”,则可以做到不生病。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志意平和减少沉迷爱好、欲望、恐惧,心境安定,虽然形体劳作也不至于疲倦,这样,“神气”自然能够顺畅保持。【云笈七签】“真气从之”作“真气居之”。本段“真气从之”与“神气从以顺”,是同义句,故真气也称神气,或简称气。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上古天真论)


不生病是真气持满充盈的结果,而长寿是“德全不危”的现象。固因“德曰生”的生机、生气的保全而能长寿,而生气的内容便是胃气、神气、真气,三者密切相关而不可分,而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灵枢刺节真邪),这一句与“元气论”有不可推卸的关系,将真气作为先验先天的存在,但最终是胃气、谷气的支持之下,才能充满身体,故目以“胃气”为本,暂且不论先天如何,与生机之气,都是等价的。

 

所以紧接着提出来“四气调神”。


四气调神与生气通天


依据阴阳家四时大顺的寒暑往来,而划分的“生长收藏”,而养气“调神”,目的是为了不“坏其真”,四时养“生长收藏”,即是顺应寒热气候作用于身体的气机外发内收不同状态,谓之“藏德”,也是真气从之的同义语,以保证生机、生气的旺盛,才能预防疾病从而长寿,所以叫做“圣人治未病”,也就是治未病的含义之一的预防疾病。


而人体之气机通乎“天气”,也即是四时寒暑乃至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密切相连,故谓之“通天”。


所谓“其生五、其气三”,实际的意思是“五日一候、三候一气”从而一个月两个气候,即节气的划分,是十五天为周期的,而五日一候是基于气候微小的变化,通常5-7天会有一变。但二十四节气,南北半球是对称的,即北半球冬至是南半球夏至的对应关系,表明气候的变化、节气划分的根本原因和规则,乃是依据是太阳黄道位置在一年中的二十四等分,而不是从五日、三候的推演。所以,有人说节气是北半球黄河长江流域的农业经验是个误会,南半球会有同样的经验,但这个理论的确出自北半球而不仅仅是适用于北半球。



真气与卫气


到了生气通天论,逐步抽丝剥茧,讲养生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进一步提出: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行,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上而卫外者也。

 

所谓的调神,等价于“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继续解释了“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也就是说,所谓的真气从之,与“阳气固”并无区别;而这阳气之固,邪弗能害,乃是卫气的功能:“阳因上而卫外者也”,所以能够抵御邪气、甚至“大风苛毒”,都是因为卫气的保卫功能。而营卫二词均来源于宫廷守卫。

 

所以,所谓的生气、胃气、神气,至于四季调神养生通天,最终强调的“真气”,与卫外之气无二无别,同出而异名。



卫外与分布时态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一段是对四时的浓缩于一日之内的模型,即阳气、卫气在不同时段的分布状态:外发内敛。故所谓阴阳之气是以分布时态来命名。

 

阴者,藏精而为守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生气通天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评热病论】


所以,内外阴阳调和、筋脉骨髓和同坚固、气血和顺,从而邪不能害:真气从之。所以,阴平阳秘,内外平衡,是卫气、真气保全卫外的必要条件。

 

从上可见,古人认为,要长寿首先要预防疾病,要点是“调神”以至于人体正气抗病抗邪保卫的扎实物质基础:真气的充实。



真气与正气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真邪不别”,意味着真气与邪气的对称,真气在此意味着“正气”。


【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


【疟论】: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


【六元纪大论】: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


【刺法论遗篇】:正气存内,邪气可干。


【离合真邪论】不仅标题再次表明真邪两立的对称而真气便等价于正气,且云“气之虚实”、“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推阖其门,令真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还特别强调曰:

“诛伐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气内著,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固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误判虚实,以真为邪、夺人正气、真气已失、释邪攻正,可见离合真邪论篇的作者,也把邪气和真气对称,是正气的同义词,并且解释说,真气其实就是经气。并且指出真气不是血:


帝曰:取血奈何?歧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泻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离合真邪)

此云放血是为了放掉邪气,从而恢复真气(即经气)。

 

【灵枢周痹】:风寒湿气……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灵枢胀论】: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营卫之气不行,真气不能周,与邪气纠缠相攻。



真气与津液


故真气、经气、卫气、营气,实际都源自胃气水谷之气,而都以水液的形式存在,实际与【灵枢经水】篇说的经水,并无区别。

 

【经水】:“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黄帝所问“水血之多少”而歧伯所答“气血之多少”,故明示受水、受血之多少,而气即为水液。

 

故所谓“三焦出气、以温分肉皮肤”乃为十二经之原。综上,真气即经气,即带能量的水津之液。

 

真气充盈的第一步,伴随着身体“气”机、生机的充实,便有“暖”和“软”等等的觉受,即庄子所谓“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四加行贯串这个过程,乃至身体轻健,身体的障碍觉受减少,烦恼减轻,甚至某些人可以到达“没有身体”的初步空境。修习静坐或者安般练气,或道家气脉大小周天,基本都会遇到同样的现象。


近年有气脉研究认为,气脉现象是神经丛的综合效应,离不开津液,按佛学的思想,认为是“色杂妄想”,或者识、根、尘所造色法境界(色阴境界)的过程,并非究竟,此略。



标榜真气的源头


【刺法论遗篇】曰: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本段提出医疗和修真(修仙)有所区别。所谓的“全真”,是派生于真气和天真两个词,而真气的概念,受到了道家【庄子】“真人”概念,以及“元气论”思想的影响从而“所受于天”,为后世道家修行所推崇。医学受此影响,在王冰时代,因唐太宗推重道家而甚,故标榜修道养生之“天真”。


单从医学的生理病理,而讲真气,并不需要先天的世界观源头解释,而直接委之于后天生化、生理病理及其操作;但作为养生修道所强调的真气便因此明显因养生修道,在医学中渗透了真气的概念,而与诸如正气、经气、卫气、营气、胃气,边界交叉而时可互换,甚至真气可以直接替代大多数的气。而在本草经方的古籍中讲生理病理,便基本看不到“真气”一词。

 

陈修园所谓“保胃气、存津液”,其实质也是医学中“真气从之”保全生机的医疗实施操作。故本草经方在道家神仙家乃至道家以外的修行者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辅助,尤其抱朴子葛洪、陶弘景,乃至【辅行诀】的作者,都很重视药物的作用。

 

由于“真”有“仙”、“神”的意义,故真气可以直接理解为神气,在古中医的诊断中,神气可以直接体现在外观,如“神气活现”的形容,望而知之,表现在毛发色泽、皮肤气色、精神,或谓“望而知之谓之明”、“望而知之谓之神”,神明的体现除此而外,也表现在脉象和触诊,切按所获得的信息。

 

史崧自序曰“神气者,正气也”。而早期医经所言正气与邪气,皆指外界八风之气,应时为正气(即常气、时气),非时为邪气,故其时正气不指代人体之气,“八正”指代的是八节之风,指代人体反而用的是“神气”、胃气、卫气、营气、阳气、经脉之气,等等,后来邪气专指六淫外邪,而将正气替代神气,故史崧有此一注;正气、邪气的对称发生了范畴的变化;而真气替代正气,素问灵枢中真气与正气并举而不区分,乃正气成为人体抗邪之气以后,故而真气一词晚出。


医经中“真气”一词,是求仙修道与医学理论的结合,医学实际专注于形而下器世间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分解,形而上本体一元论的“元气”、“真气”强调“合一”(如“炼形为气”、“形气合一”、“五气朝元”等),与练气时所强调的“觉受”并非同一范畴,更与医学中“真气”的含义有所不同,其间的差异需要注意,混为一谈是不妥的。

 

先秦至魏晋隋唐,练气服食的仙道传承,加上佛学理论的冲击相互渗透,积累了大量练气的实践经验,从而推动出现了气脉理论,而气脉理论便是基于“真气运行”的一般普遍现象,如早期“行气玉佩銘”所示的行气导引,乃至后世出现的奇经八脉、三脉七轮、大小周天等理论,均与练气有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生理现象,至今缺乏研究解释,急于否定和拔高,都显得草率。

 


 



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五行理论概述

灵素之问|长夏的来历

灵素之问|九卷指代针经的命名

灵素之问|医经与经方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一)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二)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三)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四)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五)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六)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七)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八)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九)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十)

灵素之问|西汉侍医李柱国传(上)

灵素之问|西汉侍医李柱国传(中)

灵素之问|西汉侍医李柱国传(下)

灵素之问|黄帝 、扁鹊 、白氏医经三家

灵素之问|略谈【内经】的断代问题

灵素之问|从【灵枢】看针刺的起源


诸家专栏:

卢陵求微|盗贼除神圣

十方海|营老爷,看老热

若有素问|漫谈唯识学八识与岐黄之道

灵素之问|五行理论概述

一年|小满三得

若有素问|李白梦游手太阴肺经

灵素之问|长夏的来历

卢陵求微|胡须乳房一个东西

灵素之问|九卷指代针经的命名

一年|立夏

《庄子》试讲|天籁的道境

若有素问|十二首词说脏腑

卢陵求微|吃出来的笨和叛逆

灵素之问|医经与经方

雕刻文字|甲骨文与现代美术思维

十方海里,案上花

素琴乱弹|做完饭后要洗碗

若有素问|真武汤与都江堰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十)

一年|穀雨

若有素问+素琴乱弹=神马都是泡沫

若有素问|因《源氏物语》作和歌十二首

澜语|我的理想家庭

雕刻文字∣ 文字好声音

素琴乱弹|张三的世界

若有素问|伤寒经方词(第二辑)

澜语|布宜诺斯艾利斯

大道废|《老子——道的诗》(十八)

若有素问|金庸笔下的阴阳五行(重修版)

素琴乱弹|祝我身体快乐

灵素之问|西汉侍医李柱国传(下)

卢陵求微|拜干娘和移精变气(3)

旭哥有话说|动手不动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