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四)——健脾消食方,温阳行气方

 滚滚车轮y 2017-06-14

针灸经典处方又来了,欢迎阅读,收藏并转发,文末有福利,不要错过!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四)——健脾消食方,温阳行气方


健脾消食方《十灸大全》

【处方】公孙、解溪、太仓(中脘)、足三里

公孙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四)——健脾消食方,温阳行气方

公孙

解溪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母)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太仓(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四)——健脾消食方,温阳行气方

中脘

足三里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四)——健脾消食方,温阳行气方

足三里

【功用】健脾消食

【主治】脾胃虚弱、食停胃脘所致的胃脘疼痛、暖腐吞酸

【操作】公孙、解溪直刺0. 5~1寸,太仓直刺1~1. 5寸,足三里直刺1. 5~2寸,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方义】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络穴,别走足阳明,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为血海,故公孙健脾气,平冲气,理经血;解溪为足阳明经之经穴,经气在此传输转折,向上传至天

部,可通经活络,养血益气;中脘属任脉,是胃气汇聚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又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交会穴,为后天脾胃精微之气化生输布之枢,三焦气机升降之枢,主升清阳,降浊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土,又是胃之下合穴,能强胃健脾,补益后天之本;公孙健脾气,理经血,中脘补益中焦,健脾消食,足三里为胃腑之下合

穴,同时也为补气养血之效穴,解溪为胃经之经穴,传输气血,四穴相配,表里同治,气血双补,有补有传,攻补兼施.,针对病机,疗效确切。


温阳行气方《针灸大成》

【处方】水分、神阙、气海

水分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四)——健脾消食方,温阳行气方

水分

神阙

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四)——健脾消食方,温阳行气方

神阙

气海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四)——健脾消食方,温阳行气方

气海

【功用】温阳行气、化湿通络

【主治】绕脐痛、腹满不坚或腹痛柔软喜暖喜按

【操作】用灸法,灸5~7壮,每日1次。

【方义】水分,又称分水,中守,为任脉腧穴,内与小肠相应,故本穴善于治疗水病,具有运脾土,利水湿,消水肿之功;神阙,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而重灸神网穴,则会起到回阳救逆、大补元气,固脱醒神之功效;气海为生气之海,偏于益气补虚,温养胞脉。神网为人体先天真息之要穴,灸之大补元气,活血散癖;气海专补人体正气,气充则血行;水分攻水利湿,祛邪消肿。三穴相配,攻补相间,补益与祛邪相互配合,局部取穴,疗力更专,共奏温阳行气,化湿通络之功效。


欢迎关注中医骨科笔记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