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养气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不惜身命利有情 2017-06-14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本人人格修养的巨大力量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孟子曾在《公孙丑上》中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养气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X
孟子“养气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所谓浩然之气,孟子对它的解释是:“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这里面包含三层含义,首先作为“气”,它是最伟大,最刚强的,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斥于天地之间,无所而不在;其次,作为气,它必须与道义相互配合,相伴而生;再次,这种气,是内心力量积聚而产生出来的,是由内而外的力量,而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加。这种“浩然之气”就其形式来说,是“至大至刚”;就其内容来讲,是“配义与道”。
而究竟何“以养气”?“养气”就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到做到藐视政治权势,藐视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直不阿,无私而无畏,从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之美。
孟子这种内在修养的浩然之气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则外化为论辩时的雄宏,行文时的肆意,因而文章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密韩太尉书》)气盛言宜,是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一种品格与精神皆高洁的人格美,同时这也是《孟子》散文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孟子的养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文艺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显然与孟子的“养气说”密切相关,“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中
说过“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这些都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的。再从文学批评与欣赏的角度来看,孟子“养气说”的影响则更为深远。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言:“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在这里,韩愈注意到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李德裕《穷愁志·文章论》云:“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辞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璞之宝也”,“为文全在气盛,欲气盛全在段落清”,(曾国藩)这既涉及到文学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又有文学鉴赏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孟子的“养气说”对后世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由“配义与道”培养而成的“浩然之气”使孟子的一生都体现出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魄,这种独立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知识分子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以自我修养的提高作为在世生存的方式,是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途径之一。孟子“养气说”在提高文人雅士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境界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影响在千年文化积淀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