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7-2017,你还记得30年前的威海吗?带你见证威海30年的变迁!

 小红SR 2017-06-14

在山东威海,有一个著名的景点——环翠楼。不同于大多数景点的远离市区,修建于1489年的环翠楼静默地矗立于闹市之中,见证了威海500多年的发展变迁。

↑↑环翠楼旧貌

曾经,所谓的威海市区,便是环翠楼周边200多公顷(折合2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这句歌谣,至今仍会被许多威海人戏谑地谈起。

↑↑1987的威海百货大楼

↑↑之前的海滨路

↑↑1991年初建时的高区

↑↑以前的威海市立医院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只是回望威海变化的速度级别,1987年,是一个转折点。

这里所要讲述的,便是“三十而立”的威海所走过的跨越之路,是她站立于30岁的潮头,面向未来的志向和底气。

↑↑2017年航拍下的威海  陈恩健 摄   

 边陲小城跃然登上“泰礴顶”

1987年,位于威海市文化路上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首次面向全国招生。大巴车从烟台火车站接来了第一批新同学。当汽车最终、最后停在山脚下两栋崭新的宿舍楼和一排排砖石平房前时,同学哭出了声来。

↑↑1987年的山大威海分校

    那是1987年9月初。不足20天后的9月27日,地级威海市成立仪式在威海大剧院门前隆重举行。

↑↑国务院关于威海升为地级市的批复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

当时的威海,根本不具备成为“城市”的基本条件:既无铁路,又无机场,连高楼也没有几栋……“地级威海市”这粒种子,撒播在了这片看似荒凉实则肥沃的土壤里。规划者们为这粒“种子”一步步画下了“长大”的蓝图:

1987—2000年   “仙姑顶”时代

1987-2000年,是威海发展的“仙姑顶”时代。国务院分别于1991年、1992年和2000年,批准设立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出口加工区,形成了“中心城市+两个开发区”的发展格局。在这一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迅速,荣成、文登成为全国“百强县”。只是这一时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经济发展龙头作用发挥不充分。

2001—2011年  “正棋山”时代

2001-2011年,威海进入“正棋山”时代。城市空间不再仅仅局限于沿海区域,发展南部新区,初步实现了市区和文登的空间对接。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的相向融合发展初步显现,市域范围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全域发展的基础日益坚实。

2012年起,  “泰礴顶”时代

 2012年起,威海走近“昆嵛山(泰礴顶)”时代。2013年7月,威海市下发《威海市城市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提出“全域城市化”发展路径,提出“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六大重点区域、十个重点镇为新载体,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打造疏密相间、适度集中的生态化、组合型都市区”。其中,中心城市即环翠区,次中心城市为文登市、乳山市、荣成市,六大核心区域则分别是南部工业新区、东部滨海新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石岛管理区、南海新区以及乳山滨海新区。


泰礴顶位于文登境内,是昆嵛山的主峰,海拔922.8米,是胶东半岛东端最高峰。“泰礴顶”这一命名,暗含着威海对高度的向往,以及攀登高峰的决心。

2014年3月,威海市进一步明晰全域城市化的新引擎——率先突破东部滨海新城开发建设、突破文登区同城化发展、突破南海新区发展、突破乳山产业结构。

如今,东部滨海新城 “三年成势”的目标基本实现。到2020年,22.8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启动区基本建成,2025年东部滨海新城形成规模。

2014年3月18日,文登撤市设区。目前,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已初步形成。

……


六大重点区域建设,不但拓宽了城市的“版图”,也承担着威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打造着蓝色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威海,正从一个边陲小城,跃然登上“泰礴顶”。    

   编织产业发展新体系  
 

2017年4月19日、20日,整个威海因为李克强总理的考察而沸腾。总理“点赞”过的两家企业威高集团、迪尚集团,更是备受关注。

↑↑4月19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威海威高集团 

↑↑4月2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威海迪尚集团 

威高、迪尚分别成立于1988年、1993年,是随着地级威海市一起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

威高集团主要生产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药品,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达80%以上。威高集团的透析中心,用的是自主生产的整套血透设备,患者单次治疗费用可降低1/3。 

↑↑威高自主研发的设备

迪尚集团从一张桌子代工服装起家,向自主设计生产转型,通过“互联网+”实现个性化定制,成为年出口额15亿美元的跨国集团,今年一季度订单增长34%……威高、迪尚是威海企业以创新求突破、以开放促发展的真实缩影,也折射了威海从产业基础薄弱到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的蜕变之路。

↑↑引领时尚,“迪尚”第十一届中国时装设计大赛成果奖评选现场走秀

1987年的威海,几乎没有大型企业,规模不大的橡胶厂、酿造厂,便可算是“龙头”了。地级威海市成立至今,城市总体规划经历了几次变化:

  • 1989年,工业、旅游、港口城市;

  • 1994年,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

  • 2004年,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海洋产业和旅游度假业为主的生态化宜居城市;

  • 2017年5月4日,国务院批准《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根据国务院批复,威海是山东半岛的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和滨海旅游城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从“总规”的变化,可以看出威海自我要求的不断提高。这“自我加压”的“底气”,来自开放与创新。

    作为距离韩国最近的中国城市,威海早在1990年就与韩国通航。2016年,威海入选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出口货值居全省首位。

    1986年3月,国家航天工业部的几位专家,在威海市区西部一片滩涂上展开了建设哈工大(威海)的蓝图……年轻的威海市,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相继合作办学,拉开了“科教兴市”的篇章,为威海的创新发展打下基础,并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原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1988年建成。1995年与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合并。2002年更为现名。图为市相关领导为哈工大建校选址。


   把开放、创新作为“生存之道”,政府搭建引智平台,引进人才促发展,引导企业搭建研发平台,推动产业聚合……一系列的努力,使得威海企业“起飞”虽然较许多城市晚了不少,却很快飞出自己的高度和天地:

荣成泰祥鱼肉做水饺、鱼骨做酱、虾肉沾粉出口、虾皮入酱提鲜…… “一条鱼一个产业链”“一只虾一个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使泰祥集团有了“无下水、无下脚料、无垃圾”的“三无”产业链。

    荣成海之宝,一根海带撑起一个产业。2名泰山学者领衔研发中心,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研发经费,与包括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30多家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世界海藻产业第一品牌。

    2017年5月4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其牵引车由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目前,国内机场使用的电源车,60%由威海广泰生产。

    2015年6月,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落户威海;2017年5月3日,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全球外包软件园正式奠基……


    立足威海,面向全国,面对时代赋予的发展命题,威海不断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使传统产业稳步提升,新兴产业贡献逐年加大。较为完善、健康的产业发展体系,在威海已经形成。    

 村民“化”市民 开启文明幸福新生活 

上下楼坐电梯、冬天集中供暖,可随时去社区服务中心练书法、打棋牌或者做志愿者,想看风景门口就是湿地公园……这样自在的日子,属于临港区嘉和花园社区的2000多户居民。在威海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临港区嘉和花园小区是目前为止最大的回迁社区,涉及7个村2700多户。

↑↑嘉和社区

2017年召开的威海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把“全域城市化 市域一体化”战略放在了首要位置。但“全域城市化”,并不是把威海全域都建成城市,重点在于一个“化”字,就是要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把更多的农村居民“化”成城市居民,让留在农村的居民占有更多的资源,享受更好的现代化生活。

让村民“化”市民,让市民更便利,威海既努力实施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政策与服务一体化等“硬”工作,也做了很多 “软”功课:

政府权力做“减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探索推行“一号一窗一网”服务,让群众和企业感受到便利,降低办事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开展“医联体”建设。打造市级医联体、县域医联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院协作网四种模式,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价廉和便利的诊疗服务。

……


高区田和街道办事处田村社区居民王春辉出生于1987年。作为威海市同龄人的他,对于威海的记忆,是与一个个荣誉相伴的:“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联合国人居奖”……但他最为骄傲的,是他曾亲自参与其中的一个荣誉——全国文明,这是国内城市综合类表彰的最高荣誉。

↑↑1990年6月17日,威海市被授予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1997年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2003年10月6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政厅召开的“世界人居日”大会现场,时任市委书记崔曰臣从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主任安娜手中接过“联合国人居奖”奖牌


2015年2月28日,威海市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综合测评成绩在全国60余个新参评地级市中名列第一。十年梦圆,威海格外珍惜这一反映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后,威海把工作侧重点由“城”的文明向“人”的文明聚焦,把培育文明市民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升级版,开展了“爱文明家园 做文明市民”三项行动,大力推进“君子之风·美德威海”建设。

↑↑2015年2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述涛领取全国文明城市奖牌。

又是一年初夏至。当全国许多城市在高温、酷暑、雾霾中时,威海,无疑又为成人们休闲避暑、观光旅游的好去处。2016年6月、7月,威海最高气温在30度以下的时间分别为26天、20天。

威海风光 TANK摄

长距离铁人三项赛,中外媒体聚焦威海 TANK  摄


每当夏季亲友来访,碧海蓝天下,威海人时常在他们的羡慕声中感到满足。2016年,威海“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359天,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填补了山东省无达标城市的空白,更是荣获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的社会性奖励——中华宝钢环境奖。威海告诉人们,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向威海市市长张惠颁奖。


1987-2017,威海走过30年。人生三十而立。而威海,用30年时间,将原本不具备“城市”元素的地方,一步步描绘出“城”的样子,既有“中心崛起 两轴支撑 环海发展 一体化布局”的“骨架”和“棱角”,又有充分尊重保障百姓幸福感、获得感的制度、措施为“血肉”,这样的威海气质,一如他所倡导的“君子之风”。

威海有句城市广告语——走遍四海,还是威海。话语背后,蕴含的是人们对威海的深深眷恋和自豪,亦是威海诚挚邀请您来,将一切美好与您分享的诚意。

时代潮头,三十而立。威海,正满怀骄傲与豪情迎接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