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的特点与教学启示

 地理qq360 2017-06-15

“突出研究主题,多层次探究区域性问题”是近年新课标高考试题的一大命题趋势。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此类试题作出了高度的肯定。

如对2013年全国课标卷Ⅰ第36题的评析:题目以考生合作探究活动的创设为情境,围绕‘寻找最佳避寒地’的活动主题,分层次分步骤地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线索及问题。不难看出此大题的设计以图文信息为基础,逐步引导考生分析信息,通过各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调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体现了中学地理课程与高考的“实战”检验要机结合。这对现实中的地理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此题是近几年高考课标卷中难得一见的妙题。该题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新课程的高考纸笔测试提供了一个范例,其设计使地理的课程理念与命题理念很好地融合。


如对2013年全国课标卷Ⅱ第36题的评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提供试题信息与创设入题情境,围绕社会现实所关注的‘河北北部地表沙化’主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设计探究性与开放性试题。引导考生用地理学的视角与方法,理性认识与分析地表环境变化的问题,并就变化趋势表明自己的观点。试题设问灵活,不仅利于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同时对新课程地理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其中“用原理说明事实,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应是高中阶段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向之一。或者说,高中生学习区域地理,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基本特征进行比较,归纳区域的共性和个性,以此探究区域内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区域问题探究的一般方法。笔者认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相关区域地理的教学“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为此,绍兴市地理研究者联盟组织了部分教师开展了“以区域问题为载体、以方法培养为导向、以原理应用为落脚”的区域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关键是抓好区域主题遴选与探究活动有效组织两个方面工作


(一)区域探究“主题”的正确遴选

确认一个合适的区域“主题”是实施区域主题探究教学的基点,也是教学活动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区域“主题”应是与区域环境特征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事像或社会发展问题。主题的选择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四性”:


1.典型性  所选的“主题”应是区域环境特征的聚焦点,与区域内多种地理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能较好地体现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例如,西欧地区的“乳畜业”和南欧地区的“葡萄酒业”等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的探究。


2.现实性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选的“主题”应“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主题”应是区域内对社会发展影响明显,而学生又“耳熟能详”的现实问题。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东部地区的“癌症村”(图5)等区域发展中出现的现实性问题。3.新颖性 好奇是每个人的“本性”。所选的区域“主题”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印度恒河三角洲的“深水水稻”(图6)、中亚干旱地区的“融雪性洪灾”等新奇的区域主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思维性 探究活动起于疑,行于思。所选的区域“主题”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思维。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Ⅱ第36题涉及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天漠”现象,如果学生身临其境(图7),就会很自然地产生“沙从何来?沙怎么来?沙丘会怎样?”的探究思维链。


从总体上看,由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定位于“以区域问题为载体、以思维建构为导向、以原理应用为落脚”,让学生通过对区域主题的主动探究,达成对区域环境特征的正确把握,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特征形成影响的感悟。因此,区域主题的遴选,应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地理视角的形成。


(二)区域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

区域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情景的创设、寻找探究问题、实施探究等过程。 其教学目标指向是通过对“点”(主题)解剖,达到对“面”(区域环境特征)的理解。教学活动的组织应着力抓好选择特定区域→找准探究主题→提供情境信息→引导探究活动→展示探究结论→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例如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复习教学,绍兴市柯桥区鲁迅中学的耿夫相老师以“开凿灵渠”为主题开展了主题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活动总体设计】“开凿灵渠”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及流程规划(图8)。


【探究活动实施设计】

教学环节一:探究问题情景导入

开凿灵渠的背景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为了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决定派水利专家史禄领导凿渠运粮,在五岭之上开一条运河。运河的路线,选在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附近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上。


教学环节二:出示灵渠水系图,探寻探究主题

出示灵渠水系图(图9),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地图表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并判断灵渠的位置。



(2)为了解决湘江下游的粮草通过北渠经南渠到达珠江流域,如果你是古代水利工程人员,你如何使船“爬”上山?



(3)该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大,如何防治南渠洪涝灾害?


教学环节三: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呈现古人方案

(1)该区域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南高北低。

(2)古人为了便于使船舶“爬”上南岭,让北渠河道迂回曲折,延长河道,降低坡度;在渠中设立了陡门;在湘江上游建立大小天平和铧堤等分水工程,以使灵渠保持充足的水量。

(3)教师出示灵渠的主体工程(图10):大小天平、铧堤和陡门。铧堤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铧堤前锐后钝,形似犁铧,劈水分流。古人在渠中设立了陡门,装上闸门,世界大坝专家委员会称灵渠的陡门为“世界船闸之父”。为了确保渠道的安全,古人在南北二渠上修建了溢洪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滚水坝。



本节课耿老师以案例的方式,选取了我国南方地区河流的开发利用中的闪光点“开凿灵渠”,引领学生对灵渠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耿老师采用多媒体形式展示相关问题的素材,用邮票等课程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开展区域主题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具有“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特征。师生互动热烈,教师抛过去的问题被学生一一接招,学生们或同桌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回答方式也多样,或起立回答(合计有14人次),或集体回应,整个课堂洋溢着探究的气息。在教学过程中,耿老师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能力极强,不仅设计的几个问题有层次性,而且对学生的回答评价、鼓励也反馈及时、亲切自然,并且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高考试题的迁移分析,提高了学生地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最开始发表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08(人大复印资料2014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