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语下的精神沟通——《钢琴课》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06-15



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得了戛纳最高奖金棕榈奖,在当时引起轰动,影片史诗般的风格和艺术价值都令人钦佩。但人们都忽视了一部同时获得金棕榈的电影——《钢琴课》,一部小而精致的电影,简单的三角恋故事,却获得了金棕榈。  


钢琴课

The Piano(1993)

导演: 简·坎皮恩

主演: 霍利·亨特 / 哈威·凯特尔 / 山姆·尼尔



8分(豆瓣)
钢琴课
1993-05-15(戛纳电影节)/1993-08-05(澳大利亚)
121分钟
剧情/爱情

(戳上面可直接播放)


《钢琴课》顾名思义音乐在影片中起着重要的叙事作用。女主角艾达自幼丧失了语言功能,钢琴就成了她感情的全部,音乐就是她的自我表达。


这也是造就她刚开始孤僻性格的原因,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渐渐的将自己封闭起来。这里我们可以把钢琴和艾达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钢琴就代表了艾达想要表达的自己。


艾达名义上的丈夫将钢琴丢在海滩上,而贝恩斯却用土地将它换到家中,两者对待钢琴的态度也暗示着其后的结局。  



贝恩斯对艾达暗生情愫是在海滩上艾达弹奏了一《The promise》,这首钢琴曲极具生命力和表达力,契合了艾达的精神世界,而也正是这首钢琴曲将不识字的贝恩斯深深打动,让他看透了艾达深色衣裙下柔软的内心,在俯拍远景别下,贝恩斯在沙滩上的脚印与艾达的合在了一起,象征着两段完全不相干的人生已离不开彼此。   




因此,长期缺乏的爱情滋润的他先对艾达产生了身体上的渴求。


于是钢琴课变成了一场交易,艾达逐渐的脱掉衣服并允许贝恩斯触碰自己的身体以换回钢琴,两个孤独的人在这看似不干净的交易下是爱的解冻,身体的触碰伴随着琴声的飘扬叩开了精神的大门,这种潜移默化的交流此时两人还未察觉,贝恩斯还是为了肉体的满足,艾达为了赎回自己的钢琴。


艾达在贝恩斯手上赎回钢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慢慢的打开自己封闭许久的内心,象征就是她褪去了自己的深色衣裙。


而且贝恩斯没有阅读文字的能力,艾达没有表达说话的能力,所以两人实际的交流就是依赖于绵绵不绝的琴声和肢体接触,一个是精神上的沟通,一个是肉体上的碰触,所以这也是场灵与肉的结合,肉体被刺激的警觉,唤醒了精神上的渴求,两个缺爱的人正在向彼此靠拢。




俩人关系真正的进步的因子源于聚会上艾达为了气贝恩斯主动握紧了丈夫的手,而贝恩斯也被气走,这一举动足以看出艾达对贝恩斯看法的变化,潜移默化的认为贝恩斯比自己的丈夫地位还要高,在心中已经认可了他。   




而贝恩斯在受气之后要求与艾达赤裸躺在床上时却发现自己想要的以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快感了,他看清了自己,知道自己爱上了艾达,爱上了为他弹琴的艾达,于是他结束了这场“交易”,将琴还给了艾达。


得到琴的艾达发现自己也无心弹琴,尤其是看到了琴键上贝恩斯刻的表达爱意的标志,在这里导演用了艾达背景的上移推镜头再接树林深处,而树林那头就是贝恩斯的家,象征着艾达的思绪飘向贝恩斯的家。


只有当分别的时候两人才发现彼此已经进入了自己的灵魂,已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下,爱火已点燃。   




钢琴是贯穿于整部影片的道具,经历了丢弃、重拾再丢弃的过程。


一开始的是艾达的被动丢弃,诺大的海滩上独有一架的钢琴,象征着当时孤独的艾达,不接受这个新环境,或被独立于众人之外,这个周围环境都被导演处理片偏阴冷,而且一直阴天,泥泞的道路,都显示着排斥,直到与贝恩斯的真正接触。


重拾是在贝恩斯的家中,即钢琴课的开始,灵与肉的同时沟通、交流,钢琴起着媒介的作用,架起了两人精神交流的桥梁,在这里言语只能起单方面的沟通,琴声或者是钢琴才是交流的基础。




再度被抛弃是在贝恩斯和艾达离开的时候,艾达的丈夫妥协了,让两人离开。在离开的时候艾达坚持把钢琴扔下海,自己也跳了下去体验到死亡的感觉,完成了一次重生,开始了与贝恩斯的新生活。


8分(豆瓣)
钢琴课
1993-05-15(戛纳电影节)/1993-08-05(澳大利亚)
121分钟
剧情/爱情

(戳上面可直接播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