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竹影红尘 2017-06-16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并围绕如何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对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此课程的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当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钻研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 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旧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1/7页



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2.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3. 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给予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现状,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2/7页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这种考核模式下,相当于认同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其实,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成效。所以,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二、改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1.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学校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交换与消费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拓展,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3/7页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当从完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及其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情境,并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以最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及情境,教师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到“价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及供求情况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并选择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将知识点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有所了解。例如,在讲授“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调查,这样既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况,又能够了解政府是怎样服务民众。

4/7页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而教师则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有益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如在进行“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恩格尔指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指标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就是以小组协商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理解。这一过程给学生创造了对某一特定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例如,在讲授“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时,教师可以提出依法服兵役和最美丽的奥运火炬手等典型事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4.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它的课堂教学比较讲求实效性,这就要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查也必须能够适应形势的变化。故此,应采取全新的评价模式。

(1)在评价功能上,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予以保护,并充分体现出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同时应关注他们平时的生活处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此外,通过评价,还可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而且还可以认清自身的不足,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借此来实现自身的综合发展。

(2)评价体系应力求客观、公平、公正。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阶段与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并将考评贯穿于教育始终。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如在课程评价上,可采取笔试与其它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

(3)在该课程的评价指标上,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遵循全面辩证的原则,从学生日常行为及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来考查课程所要求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要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

(作者单位:惠州工业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葛振娣.走出《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四个误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6).

[2]陈影.关于《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6/7页



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3]张丽琼.几种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6).

[4]杨义兰.《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项目化教学尝试[j].新校园(下旬刊),2009,(12).

[5]郑东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的运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7).

[6]潘鹏.中等专业学校《经济与政治》课教学如何运用比较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7]潘庆华.《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初探[j].职业,2011,(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