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道两家话道德》

 野之老 2017-06-16
道德,同样也是中国哲学史中产生最早的一对范畴之一。

儒家鼻祖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这里的“道”,指的是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这里的“德”则指的是自我立身的根据与行为准则。
孟子在这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也主张“尊德乐道”(《孟子-公孙丑下》)。
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其也以仁义道德并称,又与礼相结合。其《礼记-曲礼上》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荀子-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唐韩愈则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思想。其在《原道》中强调:“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即认为道与德作为概念可以为儒释道三家所共同使用;但儒家的道德必须添加以“仁义”为内容,如“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原道》)

道家则反对儒家之道德说法,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老子-三十八章》)。这里,所谓的“仁”、“义”等德行均是人为的,是对自然之道的破坏;道家历来把“道”作为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普遍规律,而把“德”作为事物从“道”所得来的事物之特殊规律或特性。
比如《老子-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蓄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即认为,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道与德是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据。
庄子在其《庄子-天地》中也提出了诸如“德兼于道”之观点,即“道”是全,“德”是分。还有,“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之看法。再有,于《庄子-天道》中要求说:“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总之,庄子认为道德的根本属性是静虚无为!比如他在其《庄子-刻意》中所说的:“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韩非则继承和发挥了道家的思想。其中《韩非子-解老》中提出:“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即韩非子认为,“德”是“道”的功用。
北宋张载则从“气”一元论出发对“道德”作了解释。其在《正蒙-神话》中说:“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即认为,“德”是气之体,“道”为气之用。但我个人认为,张载此观点亦是根属于道家思想。

南宋朱熹则认为,得“道”于心谓之“德”。其中《论语集注-述而》中曰:“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朱熹此说,不儒不道,可视作道德之杂说。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是从“道德原则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上讲解道与德的。其在《思问录-内篇》中说:“行而有后知有道,道犹路也;得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
清代戴震在其《原善》中则说:“一阴一阳,流行不已,生生不息。主其流行言,则曰道;主其生生言,则曰德。”此亦可视为道德之杂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