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丨你了解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的秘密吗?

 昵称30501711 2017-06-16


学习共同体的秘密


特级教师转身的故事

林莘所在的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简称为F4)是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作为校长,林莘与学习共同体有着不得不说的故事。

林莘是语文特级教师,曾应邀到全国各地执教过上百节公开课,多次获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3年前的一次台湾之行,她与台湾新北市秀山小学校长林文生相遇,第一次接触到学习共同体,从此开始了一场“与自己为敌”的较量。

林莘义无反顾地放弃特级教师过去的授课方式,抛弃原来最亮丽、最耀眼、别人想学也学不到的课堂精彩,一切归零,重新开始。这引来许多朋友的不解。

有人说,她是“叛徒”,林莘说“我做自己的叛徒”“自废武功,从头再来”。

 “一直以来,教师都太想教了,总是忍不住、等不及、放不下。”所以,林莘希望教师要学做“忍者神龟”,要退后、退后、再退后,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经历者。

 观察一些公开课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都在上“假课”,许多孩子都在“假学”,假课的一个表征就是课堂只属于那些出类拔萃的孩子,属于那些“会的孩子”,而沉默的大多数只是陪读而已。

 如今,林莘的公开课已不见以往课堂上教师的“精彩”,她的课堂不再总是充斥着教师的声音,她的肢体语言变得更柔软,对儿童的尊重体现在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

 在F4,加入改变行列的不仅仅是林莘,还有一批“身怀绝技”的教师。一路走来,F4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学教翻转”,课堂回归了宁静,相互学习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学习共同体倡导者、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来到该校,对他们的课堂评价说,这里正在发生一场“学习的革命”。“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佐藤学说。

 因为践行学习共同体带来学校教育生态的变化,让林莘和她的团队更加迷恋课堂,迷恋学习共同体。于是,在F4便有了每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学习共同体高峰论坛。

 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

 林文生在论坛上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一开始,他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三个原则:一是倾听记录,二是勇敢地说出我不会,三是热情分享。也有专家这样总结:“静静地倾听,努力地思考或大胆地发问,充分表达或主动分享”,这是学习共同体的三个主要特征。

学习共同体有一套特定的话语系统:比如倾听,学习共同体要建立相互倾听的伙伴关系。在佐藤学看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

学习共同体的教师要用耳、眼、心去倾听,听出学生的困惑,听出学生内心的需求,听出组内学生、组间群体的差异等,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安心学习、热衷学习。学习共同体不仅关注教学的效果、成果、结果,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获得认知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协同学习。

 难怪台湾首府大学教授欧用生反复强调,学习共同体不是不用教师教,而是不用嘴巴教,教学是倾听、串联、回归,用身体全心全意地教。教师要学会用手、脚乃至整个身体,走到学生身边蹲下来,让学生感受到你相信他。

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眼中,学习共同体有两大关键词——学习和共同体,都暗含了一种翻转的指向。学习指向的是教与学的翻转,共同体指向的是个体到共同体的翻转,通过翻转凸显学生学习的交往性、互助性和分享性,而翻转的重要途径是倾听。

 “倾听是以他人为中心的,相互倾听的关系让学习从自我转向他人、转向伙伴,当你心中装着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在心中装着你。所以,学习共同体是充满道德感的。”余文森说。

欧用生是佐藤学的校友,一直在台湾推动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研究。他认为,互学也即协同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最大特点。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学习?它是建立在相互支持的同伴关系上的,透过聆听相互认同、构筑自我,追求学习的质量,达到学生与教师相互成长的目的。但是,协同学习不仅仅要建立倾听关系,课堂教学设计还要有深度引导的问题,有深度联系的桥梁和平台,有深度体验的实践过程,如此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学习。

 学情观察背后的教育哲学

 论坛中的公开课展示,每一次都有教师自发走上去担任学情观察员。他们深入每一个小组,坐在学生身边,安静地感受、观察,不介入、不打扰。

课堂观察可以看见更多的可能性。课后,学情观察员的分享往往带给大家的是一个全新的课堂,因为对于坐在台下的教师而言,课堂上有太多无法观察到的景象。唯有走近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孩子、读懂孩子,进而帮助孩子。

在点评F4语文教师吴志诚的公开课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学习共同体倡导者秋田喜代美用她亲自拍下的照片来“说话”——当吴志诚点名没有举手的孩子时,她说:“要把教室的氛围带到会场,吴老师把手自然地放在孩子的肩膀上让其放松,这一放代表的是关爱和耐心。”“一位比较优秀的女生在课堂上先想到的是别人,主动把发言机会让出来,然后到第三次自己才发言。” 秋田喜代美说,谁讲谁听要弄清楚,要听困惑,要全身心去听,作为教师,要看有没有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教师要通过看学生的状态来判断他们的学习状况。

秋田喜代美观课时手里一直拿着一个相机,随时拍下她需要的镜头。在她眼中,拍下什么样的照片,就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哲学。

秋田喜代美娓娓道来的报告都是关于课堂上的学习故事。她说,透过学情观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比如学生开始对某些事物有兴趣,就会变得专注着迷,比如哪些学生总是勇于挑战,哪些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通过学情观察,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眼睛为什么发亮,为什么这个孩子的内心之门打开了或者关上了。

一位教研员参加了本次论坛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不禁自问,我们平时怎么就没有这么深入地研究学生呢?我们当下观察的是同样的课堂,为什么我们没有她那独特的视角呢?秋田喜代美教授不懂汉语,但她怎么就能通过学生的表情与姿态,读懂孩子外表下的内心呢?我们怎样也能宁静、淡定、从容、精细地做教育研究……

台湾“师铎奖”获得者李玉贵在聆听了秋田喜代美的评课报告后说,秋田喜代美不懂中文,在同样的时间里,她却看到了与我们不一样的课堂细节。这让我们不得不敬畏课堂、敬畏学情。学情如海,我们身处其中却毫不知情。我们常常把学生当作模糊的集体,而不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个体,“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在课堂看不见的地方,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迷思

 学习共同体是正在形成的学习社群,是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的,重视互听、互学和互惠关系。秋田喜代美在论坛上指出,学习共同体并不限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也是学生与教师、教师团队、家庭与社区的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迷思是欧用生的报告主题。他在报告中抛出了一系列自我追问:学习共同体背景下的教师真的不用“教”了吗?有“小组讨论”就表示学习共同体成立了吗?外在形式初具,内在学习有了吗?“协同学习”的精神贯彻了吗……

 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欧用生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回应。

 在欧用生看来,许多时候,学生在一起讨论并不一定有真正的协同,有对话也未必产生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对话是对话者之间构成一种相互协同的关系。对话是一种教学关系,而不仅仅是语言的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对话者之间要有不断的论述和参与,由此构成相互的、反省性关系。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并不主张教师多讲,而是弱化教师“教”的欲望,减少教师“教”的时空。但是,教师真的不用“教”吗?“不是教师不用教,而是不用嘴巴教,教师要用什么教?用你的身体去教,身体的课程很重要,全心全意地看着学生,听他说了些什么。不是等着他的答案来给他评价,而是要无条件地接受每一个观点。”欧用生说。

 学习共同体主张教师要少教多学、少讲多听,让学生和学生串联起来,让今天的学习和昨天的学习串联起来,和社会串联起来。“‘很会教’只是教师的一枝独秀,孩子们‘共同学’却是遍地开花”,有专家说。

  学习共同体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乐趣,不主张使用奖惩系统或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共同体中不需要领导者,大家平等地学习,不主张刻意安排某种角色,而是让角色自然产生,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有多重角色的体验。与会专家认为,学习共同体重视差异化,主张利用差异创造可能性和更多机会。学习共同体重视跳跃学习和真正的学习。

  学习共同体的天敌

 让课堂慢下来,是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

 林文生的数学公开课很慢,也很长。出示题目后,他给出的指令清晰而具体:读到重要的信息把它圈起来,不急于计算,至少读三遍。他在用多读、默读的方式训练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训练学生通过读题读出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是有用的,为什么……

 “你别急,慢慢想,我们等你,我来帮你。”这是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师生共用的语言。学习共同体更关注课堂上弱者的存在感。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后进生有存在感,有被接纳感、被尊重感、被包容感。

欧用生说,要无条件地相信学生,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经历学习。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要做到的不是“放天灯”,而是要有组织地让学生感受收放自如“放风筝式”的教。

在与会专家看来,践行学习共同体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教师直接教很快,教会学生学则慢。学习共同体重视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进程看起来会很慢。但是,当孩子学会学习后就会逐渐快起来,这种快是生成出的快,是形成性的快。万事开头难、开头慢,这跟“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一个道理,急于求成是学习共同体的天敌,耐心和爱心是学习共同体的朋友。学习共同体不求教学进度、不求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只求孩子把每一步都走好,每一步都走稳……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在报告中指出,学习共同体让人们看到了课堂教学的新样态、新范式,它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中过一种公共生活。学习共同体让我们真正走近儿童,研究儿童,让儿童研究更具体化了。

成尚荣同时指出,要警惕教学中的“黑洞现象”。如果教师都要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把兴奋点都放到这些方面,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问题,那就可能变成教学的黑洞了。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来。基本问题往往具有根本意义,它主要包括:真正确立教学育人的核心价值观,在课程综合背景下进行课堂实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以学生思维训练为重点,学习方式要落实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用现代技术支撑学习……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学博士陈静静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跟随佐藤学访学,翻译过多部佐藤学的著作。陈静静在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她曾用10年时间否定自己的课堂研究,然后逐步放低姿态走近学生。陈静静强调,践行学习共同体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秉持谦逊之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不知道学生学习的转折什么时候发生。如果你始终站在高处,就永远得不到帮助。”这也就是秋田喜代美所说的,要放下我们的傲慢之心。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只有始终保持空杯心态,才可能建设有温度的学习共同体。

(作者系中国教师报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