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足,知不足

 圆角望 2017-06-16

□张 勇

古人云:“知足常乐。”老子也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谓知足,就是满足;不知足,简单理解,就是不满足于现状。满足会使事物停滞不前。不知足,能使事物得到发展或进步。

有句俗语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在世,对世上一切不闻不问,又与死物有什么区别呢?

古时候,国人总是以“圣人之邦”自居,只要说起中国,诸多溢美之词纷至沓来,真可谓知足之至了。

清乾隆年间,英国大使拜见乾隆皇帝,请求以西洋珍品换取“天国神技”。然而不足百年,英国成为西方军事强国,用洋枪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英法联军入侵,“万园之园”的一把大火,似乎也烧醒了几位“知足者”的美梦。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许多人因为知足,所以安于现状。其实,在对待物质享受的态度上,知足不失为一种优秀品质。然而在事业上,不知足则是奋斗者的哲学、开拓者的写照,只有不安于现状的人,才会在奋斗中品尝到创造的乐趣,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爱迪生之所以有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就是因为总是在不知足地勤奋努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有一位老人,为了理想,从年轻奋斗到老,面对荣誉,淡然处之。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袁隆平,一位平凡而又不凡的老人。面对他的事业,他永不知足;面对人民,他永不知足。因为他的不知足,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满足。因为他的不知足,可以创造更多的幸福。

纪伯伦曾在《幸福之家》中说:“幸福不求满足,幸福是追求拥抱的一种向往。满足是一种安慰,与之相伴的是遗忘。永恒的心灵永不满足,因为他追求完美,而完美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并非只取守势。一旦前进,就得有追求的目标、仿效的偶像,这些东西,往后是找不到的,要向前看,并取仰角。看不够,还要追赶、超越,要有“彼可取而代之也”的豪气。古时的士大夫,出则兼济天下,入则独善其身,以两套办法应付人生的两面——胜负,升沉,得意和失意。纪伯伦不愧为智者,他把“不知足”限定在了心灵层面。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自己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糖果是什么滋味。社会往往就在科学家、发明家享受这种拿起下一颗的快乐的同时,不断地进步发展。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一个人在工作、学习上永不知足,才能不断前进,取得成就,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当然,不知足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没有认清客观现实,总关注于一些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或事情,结果却适得其反。其二,认清了客观现实,也经过不懈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发现还可以做得更好,属于看见了,达到了,又看见了,又去达到的良性循环。

不知足的负面表现可以用几个成语来概括: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问题恰恰在于没有看清自己的能力,反而只望着成功,想一步登天。不知足一旦放错了位置,或超越了“度”,也足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知足者,贵在知不可行而不行;知不足者,高在知自省而当行;不知足者,智在知可行而必行。生活上要不求奢华常知足,思想上要与时俱进知不足,工作上要勤奋敬业不知足。著名医学家裘法祖先生,90岁高龄时写下了这样启人心智、激人奋进的条幅:“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知足与不知足,两者往往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知足还是不知足,都是一种人生的心态。知足,能使人安详、平静、达观、洒脱、超然;不知足,能使人渴望、激情、拼搏、奋进、登攀。一个人能够知足地对待名利,又能不知足地对待事业,知足就会成为不知足的辅助和铺垫,不知足就成了知足的凝聚——这种状态,的确是人生境界的一大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